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吴 刚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成为被积极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而被频频搬上小学数学课堂。然而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中,有教师因为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足或对合作教学的组织、操作等方式的不当等原因引起的合作低效、无效现象。因此,只有合理解决这些低效、无效的现象,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为科学有效地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案例一:以《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以课前事先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细沙和白纸,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结合黑板上的思考题合作探究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原理,随着教师一声令下,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开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但笔者发现,小组中总有1~2人被置身事外,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不商量、不讨论,只等别人的结果。
案例分析:有的教师认为小组合作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而一味地要求学生去小组合作,忽略了学生对小组合作的自发性行为,使得学生合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合作意识,只能使得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化,出现了合作低效的现象。
解决策略:合理组建,明确分工,将学生参与度不匀变为有效参与
在分配小组时,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按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原则分配,科学组建小组,为学生的有效合作创造条件。组内成员可以由一名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另外搭配两名中等生和一名学困生,保证各小组间公平竞争。教师应要求合作小组进行明确分工,引导学生各尽其职、合作共学,保证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上述案例中,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在组内共同合作、动手探究,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把圆锥里装满细沙向空圆柱里倒,倒了三次刚好将圆柱装满的这一过程,共同交流探讨得出圆锥的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间的关系,最终达成小组学习目标。
案例二:以《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为例,有教师以“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为探究内容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时间为十分钟。但笔者发现,大多数合作小组只用了三至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了组内的交流与探讨,而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学生开始做起与合作无关的事情来,课堂几度失控。
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的优越性使得很多教师把原本不值得合作探究的内容也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他们想要以对话交流的方式增加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以活动化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变得民主和谐,但是,正是这些缺乏思维容量、探索性的探究问题,只会让学生失去合作探究的兴趣。
解决策略:合理设计,深度合作,将内容随意变为合理有效化
设计合理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究问题,是避免合作探究摆空架子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从学生个体“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宜的合作探究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变合作低效为深度合作。在上述案例中,对于“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的讨论,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快速地完成。教师可以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设为重点研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更能激起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才能使小组合作教学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成效。
案例三:以四年级“平行与相交”一课的教学内容为例,有教师让学生以撒小棒的形式,要求学生画下几次撒小棒的不同结果,然后再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比较,以帮助学生认识平行这一数学概念。在合作中,学生分出了三组图形,分别为:直线相交、直线不相交,以及表面上看起来不相交的图形,而对于第三组图形到底是相交还是不相交,学生的争议声越来越高,而教师却“大胆”放手,忙着摆弄自己接下来要呈现的课件,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中课堂几度失控。
案例分析: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认为合作探究就应该完全放手,任由学生去合作、探究、交流,正是教师将自己置身于合作之外,对小组合作缺乏了必要的引导,淡化了自己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才使得自己从传统课堂中的“权威”退到了“边缘化”,使得合作教学产生了低效现象。
解决策略:重视角色转换,给予积极引导,以深度调控促使学生深度合作
新课改下,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重视自己的角色转换,“放手”并不代表弃课堂于不顾。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时,应给予积极必要的指导,尤其是对于一些富有难度、深度的问题,更需要教师及时地引导。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在得出“不相交”和“相交”两种情况后,引导学生将第三组的两条直线进行延长,再进行观察,并配合PPT动画演示两直线延长后相交的情况,以抓住“无限延长永不相交”,为认识平行积累感知材料。只有给予必要的引导,才能达到“深度汇谈”。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热闹的背后给予冷静的思考,可以对小组合作探究进行更为全面、科学合理的分析,在课改的“前沿阵地”不断实践、探索和总结,才能更好地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