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沙县凤岗中心小学 康艳香
我国的许多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师生之间仅仅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与被动接收者的关系,师生之间缺少良好的互动交流。积极的师生互动交流,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同时还是建立语文和谐教学课堂的基础。因而建立小学语文和谐教学课堂是十分迫切的需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与探究,能提高教学任务的质量和效率。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自己一味灌输的教学方式以及自身是学习主体的传统观念,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建立起一种良师益友的关系。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家乡的独特风景,放下教师不食烟火的样子,在这样平等的相互交流中,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畏惧心理,也能起到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的作用。敢于和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在交流中获得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的方法,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传播者,更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积极有效地互动,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师生间进行积极的课堂互动,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在自己的实践学习中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构建一个师生互动的小学语文和谐教学课堂。
在我国教育沉重升学压力下,“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几乎成为教师们教学的首选。教师希望能把一分一秒的时间用于讲解教学,尽可能多地将语文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袋中去,因而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里,教师不愿放弃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只能不停地接受教师传输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学习的自由,营造了一种紧张的、压抑的、严肃的氛围。长时间的被动接受学习,会让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也是违背和谐课堂的原则。教师要营造一个生生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能让学生们轻松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互选搭档,对志愿军与大娘告别那一段进行演绎,让学生们在互动之间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们在参与课堂学习的同时,深厚了同学间的友谊。这样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将语文学习培养成兴趣和需要,持之以恒,能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和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掌握到学习语文的方法。此外,还需要让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幽默,减少课堂学习的严肃性,对学生要经常鼓励,同时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责备,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营造一个生生合作参与的课堂环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同时完成教师自身的教学任务,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一种和谐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只注重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往往忽略了课本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在选择文本教学重点时,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考虑文章的背景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差距、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对什么感兴趣。只有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差异分析清楚,才能更好、更灵活地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在《开国大典》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对“开国大典”的背景进行一定的了解,这样有利于缩小学生与文本间的差距,学生在提前了解的情况下,能更好地进入到文本学习。此外,建立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生本之间的差距。例如,在教学《长征》时,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互相分享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在这样的活动交流中,学生和文本之间得以建立一种和谐,师生、生生之间也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交流状态。在交流展示时,其他小组的长征故事也能有效地扩展小组自身对文本的认识不足,进而加深全班学生对文本的印象,也能加深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意识,有效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落到实处,充分体现了生本和谐。此外,生本和谐还需要教师的努力。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如果经常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就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形成条件反射。只要文本中有一些“不积极”的字眼,学生就会立马联想到作者要表现一种消极的思想。这样的“套板效应”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阅读以及探究文本的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发现自身的学习与“期待视野”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一致时,就会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失去兴趣。反之,当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期待视野”,他们就会对整个学习充满兴趣。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注意“套板效应”,积极促进生本和谐。
新的教育活动的需求赋予了教师新的时代使命,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新的教育环境下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够跟上教育革新的脚步,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于教育提出的要求,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作为“引路人”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形成良好、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质疑答案、不断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起到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和指导学生的作用。从而构建师生讨论、交流和理解的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个性解放和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增强。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未来性和社会性,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成为新型的知识传播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以及进行教育改革的先行者。还要深入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属于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为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质,提高教学能力,掌握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从而成为构建和谐课堂中起关键作用的一员。
构建和谐的教学课堂,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构建生生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并且,教师还需要注重生本之间的差异,提高学生与文本的互动,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实施正确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才能够实现构建和谐课堂的目标,使学生在和谐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学习。
[1]吴星涛.小学语文和谐课堂的构架策略探讨[J].新课程(下).2013(07)
[2]邱梅林.以生本和谐为基础构建语文和谐课堂[J].教育导刊.2012(07)
[3]许珍珍.小学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策略探析[J].课外语文.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