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

2015-08-15 00:55:16张好收
新乡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文明生态

张好收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454000)

农村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农村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是:改善农村居住和生产环境条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我国农村地域宽广,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会影响、改变我国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因此,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和质量。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探寻科学的途径和对策,消除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因素的影响,不仅对农村而且对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0多年来,我国农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较为可喜的发展成就,但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可耕土地不断减少,空气、水、和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地威胁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安全和农民的身体健康。目前,我国加强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环境支持,又能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全面和谐发展。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国农村长期以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是依靠不断的增加投资或采取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这样,不仅导致我国农村的资源消耗量增加和质量下降的速度在加快,而且总的效率也比较低。单纯依靠这样的发展方式,难以实现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和良性循环,难以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当今我国的农村人口和资源环境条件下,必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农村逐步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农村经济、和谐、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农村居民全面发展的基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在精神、物质和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主要表现为全体社会成员生态意识和观念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经济发达和生态制度完善。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基础,没有生态文明,社会成员既不能享受高度的物质文明,也不能享受高度的精神文明,更不可能享受高度的政治和社会文明。因此,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会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识与理念,促进农村居民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生产和生活习惯,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科学的经济发展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形成对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最终实现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1]。

二、现阶段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十分必要,对于加快和提高我国农村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和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在我国农村仍存在着许多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严重影响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和质量。

(一)农业生产发展方式较落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发展模式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分散式经营模式,这样的发展模式很难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严重阻碍了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况且目前农村居民在生产中仍然依靠施洒农药和化肥来消除病虫害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古老陈旧的农业耕作方式,长期大量施洒农药和化肥,会造成土壤中的有机物质矿化,导致土壤的性状不断恶化。并且,长时期自然因素的影响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会促使土地发生酸化和沙化,最终会导致土地功能退化。这样下去,不仅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也会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2]。

(二)农村居民和部分农村干部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和观念落后

农村居民的生态意识和观念、生态建设的参与度同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整体教育发展水平的制约,包括部分村两委成员在内的许多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文化知识水平较低,认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差,家庭整体收入有限,加上受传统观念影响,他们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缺乏认识,有的农村居民思想上根本就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对生态问题的理解和破坏生态所带来危害的认知是非常模糊的,很难适应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三)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少

由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开始较晚,长期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较重视城市和工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在这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多,而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少。中央和地方财政仅仅在农村道路改造、厕所改造、“一池三改”和河道治理等方面有所投入,但所投入资金也十分有限,在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秸秆利用等方面的投入则更少。同时,较少的投入又分散于多个上级管理部门,基层的资金配套能力又差,加上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和政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严重匮乏,严重制约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四)有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制度不健全

尽管我国已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并相继出台了一些与之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形成了保护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和制度中针对城市和工业发展的较多,由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较晚,原有的法规制度中针对农村生态建设的规定较少,并且现有法律的可操作性又不强,直接影响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如针对农村秸秆焚烧的行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七条明确规定“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露天焚烧秸秆,违反规定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百元以下罚款”。但该规定的执行难度较大,因为情节严重程度无法界定,并且也很难对实施者进行强制执行[3]。

三、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着广大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必须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建设自然美丽和谐的新农村,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一)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应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生产力发展布局,转变发展方式,加大生态农业的推广力度。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绝对禁止或有限制地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主要以农作物的秸秆、禽畜的粪便和有机废弃物作为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生态农业是将农作物种植、禽畜养殖和加工有机联系在一起,带动农村各项产业共同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使自然资源在生产中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而且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最终形成农业生产的良性互动与发展。因此,生态农业是实现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4]。

(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培养农村居民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和积极性

农村居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培养农村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基础。要建设农村生态文明,还应加大对农村居民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将宣传工作深入到农村居民家中,深入到农村大街小巷,深入到学校和田间地头,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板、宣传栏等各种宣传媒体,以生动形象的立体宣传手段对农村居民进行生态文明意识、责任意识、保护意识、法律意识和生态审美意识的培育,以此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热情,真正使他们在思想上提升参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应加大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非营利性的公益事业,政府应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增加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以保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稳定投入。一是中央财政应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公共财政重点支持的内容,每年拿出专门资金用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地方财政应加大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比例,逐步建立由政府投入为主、农村集体和农户适当投入的资金保障体系。三是应设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地表水质量监测以及农村地区工业污染源整治、改水、改气、改厕、道路建设,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秸秆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等。四是地方政府应协调各个涉农部门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尽力扶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建设的成效[5]。

(四)建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健全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生态保护的重要保证。从国家层面来看,应制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法律,增加自然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弥补现行有关法律对自然资源保护的缺失。同时,完善相关政策。应以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基础,综合分析相关部门的法律规定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相关政策加以完善,提高政策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政策就能够对法规进行动态补充,从而提高法律法规的指导性功能,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保障。从地方层面来看,应考虑制定保护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对法律没有涉及的内容做出较具体的规定,对法律中的相关规定,针对本地农村的具体情况做出具有指导性的规定[6]。

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还应健全和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用制度去规范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把农村自然资源的消耗、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能够体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体系以及考核和奖惩机制。逐步建立农村自然资源开发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农村可耕地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农村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健全农村生态责任追究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7]。

[1]罗贤宇,俞白桦.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9-23.

[2]朱立志.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232-238.

[3]王梅杰.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及其路径[J].黑河学刊,2013(1):5-6.

[4]王先菊.河南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研究[J].农业经济,2012(1):41-43.

[5]黄正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路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6-10.

[6]张金艳.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3(14):188-189.

[7]刘丽红.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确立[J].企业经济,2013(4):155-158.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文明生态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