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已深深影响了社会经济生活,甚至影响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一举一动。北京市交通委甚至把人们开车时发微信、刷微博列为造成堵车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新媒体的应用方面,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已超过美国。有着“互联网女皇”之称的玛丽?米克尔,在《2013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中首次提出“向中国学习”的观点。在新媒体的盈利能力方面,阿里巴巴商品交易总额已超过亚马逊加上易贝(eBay),2012年腾讯的总收入为438亿元,远高于中国盈利能力最强的传统媒体——中央电视台的269.76亿元。
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曾有过这样几种态度。一是视而不见。随着新媒体发展迅猛,已经没有几个人持这种态度了。二是抗争、讨伐。三是放弃自己。有些传统媒体干脆放弃自己的本行和优势去贸然模仿。这些态度都不如放下架子,认真向新媒体学习。
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了什么?首先,新媒体改变了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以前叫听众、观众、读者,现在则称为受众或者用户。顾名思义,不再是那种我说你听、我写你看的单向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关系。无论是微博的跟帖、微信的朋友圈,还是社交网站、视频分享,都可以你来我往,赞扬或反对。更重要的是,这种即时的反馈,其效率和效果是传统媒体靠读者来信或者问卷调查远不能达到的。
其次,新媒体根本上改变了传播速度。传统媒体出一本书要几个月,杂志要一两周,电视节目也要有制作周期。新媒体的出现,一下子改变了这个格局。优酷的广告词是“这一秒你在拍,下一秒世界在看”。新媒体凭借着大大小小的移动设备,任何时间都能发布新闻。比如在动车事故中,在汶川地震中,第一时间从现场发布新闻的都是新媒体包括自媒体。
再次,新媒体改变了媒体的话语方式。以前都是《人民日报》怎么说的,现在改成微博、微信怎么说的。《人民日报》发行量230万份,而杨坤、姚晨的“粉丝”都超过了5000万。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媒体不能不改变话语方式。以《南方零距离》《拉呱》为代表的民生节目,主持人都是在表情、语气,甚至姿态方面,尽力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最后,新媒体引发了传统媒体人向新媒体人转型的高潮。《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刘洲伟辞职,在新媒体领域再次创业。原央视《对话》制片人罗振宇的微信公众账号“罗辑思维”发起了会员收费,一天之内收入了160万。同样出自央视的王凯辞职后创办了“凯子曰”和“凯叔讲故事”两个自媒体项目。以“凯叔讲故事”来说,他的女儿每天晚上起码要听三个故事才能睡着,于是王凯讲故事时体会女儿的专注和呼吸,第二天就把女儿最喜欢的故事用微博微信发出去,“粉丝”增长很快。他自信盈利是早晚的事。
另外,新媒体深刻地影响了政治和社会生活。据智联招聘和三星手机联合发布的《2013年白领手机指数调研》显示,近8成白领依赖手机的现象严重,全国白领日均使用手机3.93小时,北京白领使用时间最长,为6.72小时;近4成人早起后窝在被窝里看手机。
这些年影响特别大的事件,基本上是新媒体率先披露的。无论是抽好烟、戴好表,“表叔”“房婶”,还是雷政富不雅视频、上海法官案,都是新媒体率先爆出的。
南方报业集团曾经开办了一个新员工培训班,两位来自美国的老师讲实战课,这些一把年纪依然激情昂扬地在主流媒体第一线工作的“老美”告诉学员,现在他们都是全能记者,文字、摄影、录像、出镜、剪辑样样都来。台下有记者提问:“这么三头六臂,报社会因此给你们开更高的薪酬吗?”“老美”笑着说:“这是当今记者的基本要求,达到了不会加薪,但是达不到就会被‘炒鱿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