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取得成就及其几点思考

2015-08-15 00:47:36
西藏发展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牧区农牧民西藏

金 措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昔日的农奴和奴隶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一般省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而且享有广泛的自治权。1965年以来,共制定了29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有效的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权益,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年取得的成就

五十年的求索,五十年的成长,五十年的奋斗。五十年来,西藏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下,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凭借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牢固坚持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不动摇,抓发展、保稳定、促和谐,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在世界屋脊书写了一部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一)经济总量屡创新高。自治区成立时的生产总值为3.27亿元。2014年全区生产总值925亿元、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0亿元、增长1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3.6亿元、增长12.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4亿元、增长30.8%,完成税收收入174.1亿元、增长1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71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26元、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均居全国前列。

1.牧业经济稳步发展。目前,全区大小畜产仔达到6408万头只,同比增长8.7%,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将突破1.2亿头只,实现“十连稳”已成定局。在大力推进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过程中,我区以调结构、转方式为出发点,稳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创新发展畜牧业新型合作组织,实现了草原保护和畜牧业同步发展,草原保护与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双赢”。目前全区优势基地牛奶、牛肉、羊肉已经占到全区总产量的89%、72%和83%。全区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达到111处、牲畜总量达到2200万头只,其中肉羊占到85%以上。2007年中央和自治区出台了“草场公有、承包到户、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给广大牧民吃了一颗“定心丸”。牧民得到了长久而有保障的草场使用权,增强了草场的建设和保护力度,把草场作为资本依法合理有序流转,推动草地畜牧业的更大发展。防抗灾能力不断增强,四季草场基本围栏,人工种草随处可见。家家都有牲畜暖棚,建设牲畜温饱工程和防抗灾体系建设。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在牧区贯落实之后,西藏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大力扶持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广大村支部、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民“能人”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并将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纳入政府年度考核内容,据了解,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达到2937家、增长55%。全面启动建设353个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它们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新“引擎”,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在连接生产和市场、推动产业化经营、转变农牧民观念、增加农牧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矿业开发势头强劲。地处全球三个重要的成矿带的西藏,具有很好的成矿条件,目前西藏已经发现的矿种达101种,发现矿产地1858处,各类物化探异点1300个,探明储量的矿床132个,其中能源矿产25个,金属矿产33个,非金属矿产37个,地热资源4个,矿泉水资源11个;已探明矿床规模达到大型的22个,中型25个,小型48个,矿点37个。其中铬、铜、铁、硼、黄金等矿产资源,不仅是目前我国短缺的矿种,同时也是今后我国矿产的重要后备基地。在已经发现的矿产中,西藏有17种矿产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9位。其中,铬、高温地热、工艺水晶和刚玉储量位居全国首位,铜矿和火山灰储量位居全国第二,菱镁矿储量居全国第三,稀有矿种硼、自然硫和云母储量位居全国第四,砷矿储量居全国第五,陶瓷土储量居第六,石膏储量居第七,泥炭和晶质石磨储量居第八,锑和重晶石储量居全国第九。

矿业开发初步建成了采矿、加工、运输一体的工业流程体系。西藏那曲申扎县每年当地群众得到让利300万元左右。向财政上交税金35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安排就业1000多人次。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砂金矿开采全部关闭,转向铜矿、钨铜矿等稀有金属开发,实现了合理开发,持续发展,科学管理的目标。

3.三产发展前景广阔。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青稞、牦牛等高原种养发展加快,净土健康产业、设施农牧业、生态林果业蓬勃兴起。林芝天麻、日喀则岗巴羊等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达23.2亿元,产业化经营率达38.6%。二产增加值达336亿元、增长13.5%。拉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上缴税收46亿元。藏青工业园招商引资项目近100个,入园企业103家,实现产值17.8亿元,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天然饮用水产业签订战略投资合作项目16个,总投资36亿元,产量突破30万吨,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产抓龙头带动,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和自治区政府共同举办首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打响了“人间圣地·天上西藏”品牌,搭建了西藏旅游文化开放合作交流的综合性高端国际平台。全年接待游客15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4亿元,分别增长20.3%、23.5%。大昭寺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文化产业产值27亿元、增长12%。青藏铁路完成客运量238.1万人次、货运量508.7万吨,分别增长14.1%、7.6%,航空旅客吞吐量315万人次、增长14.2%。通信业务总量45亿元,邮政业务收入4亿元。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讲活动,开展以涉矿企业、城镇生活垃圾、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的环保专项行动。出台实施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资源管理、县域环境保护考核等制度,落实环境保护与财政转移支付挂钩的奖惩机制。编制完成“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规划,植树造林124万亩。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增至18个县。启动雅鲁藏布江、拉萨河源头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项目。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8.8亿元。新建一批城镇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医废集中处置中心等项目。淘汰黄标车、老旧车3824辆,圆满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核定范围内,全区生态环境持续良好,水和空气质量处于全国前列。林芝、山南被批准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拉萨市被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4.开放合作打开新局面。2015年西藏将通过加快建设南亚大通道,对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推动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构建对内对外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西藏与印度、尼泊尔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壤。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西藏正成为中国与南亚国家之间的通商要道。特别是青藏铁路及其延伸线拉日铁路通车后,西藏对外开放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去年西藏开放合作打开新局面,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84亿元,项目540个;首届藏博会签约项目33个、合同总额387亿元。吉隆口岸实现中尼双边开放,中国西藏-尼泊尔经贸洽谈会升格为国家级。自治区政府代表团成功出访尼泊尔,签约项目资金5亿美元。我区与尼泊尔合作成立喜马拉雅航空公司,为西藏航空业进入国际市场开辟了广阔空间。涉藏外事外宣工作取得积极成果。为进一步加快西藏地区沿边开放,今年西藏将通过加快口岸发展,研究恢复亚东口岸,推动吉隆中尼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发展边境贸易、藏药产业、特色农牧业、文化产业,打造西藏对外开放的前沿。

(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持续改善。落实利民惠民“十件实事”,提高18项民生补助标准,基本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任务,46.03万户、230万农牧民全部住上安全适用新房,“八到农家”工程有序推进,新增解决23.1万农牧民和5.13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农牧民饮水安全任务。基本解决无电人口和村级公共场所、学校、寺庙、道班用电问题。累计建成25万户农牧民户用沼气池,100余万农牧民用上清洁能源。新增农村公路通车里程5288公里,全区99.7%乡镇、97.4%建制村和90.3%寺庙通公路,50.7%乡镇通沥青(水泥)路。乡镇通邮率、通光缆率和通宽带率分别达到94.6%、97.5%和100%。完成1000个行政村人居环境建设。实施扶贫开发项目2025个,减少扶贫对象12.8万人,扶贫对象占农牧区总人口比例下降到18.7%,扶贫对象和农发区群众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加快,新增幼儿园109所,改扩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350所,拉萨教育城投入使用,类乌齐、普兰等6县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农牧民子女高考和内地班录取比例分别达到71.8%、70%。卫生计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启用,新增卫生计生人员1009名,出生缺陷一级干预试点县扩大到24个,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85%,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进一步下降,藏医药发展大会的成功召开有力推动了藏医药事业发展。文化事业繁荣发展,69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39个民间艺术团排练场全面建成,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4.78%、95.91%,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效显著。第十一届全区运动会成功举办。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认真落实卫生惠民工程,农牧区医疗制度持续保持全覆盖,完成278万城乡居民和在编僧尼免费健康体检。投入2亿多元,启动自治区高原生命科学研究所、自治区藏医院住院北楼改扩建、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等建设项目,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建成投入使用,新建88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29个县急救中心。投入2.6亿元,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购置急需医疗设备,为40个县卫生服务中心配备急救车,30个县卫生局配备巡回医疗车等。科技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安排资金1.7亿元,支持自治区级应用技术研发工作。示范推广“藏青2000”新品种增产青稞6000多吨,亩增产26.5公斤;“金牦牛”项目平均每头产肉量提高28%。首次颁布102种藏药材质量标准,600余部珍稀藏医药文献实现数字化。9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5个乡镇建立科普活动站,建成589个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安排那曲、山南和日喀则地区图书馆建设项目,65个县级和边境口岸新华书店发行网点建设陆续开工。百幅唐卡工程、百种藏汉文对照惠民图画书、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等文化产品深受好评,26个文化艺术项目获得国家奖项。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4.4%、95.5%。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进展顺利,新增2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体育事业实现重大突破,在十二届全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实现新增就业2.8万人,1.4万名西藏籍高校应届毕业生实现全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援藏省市、企业提供就业岗位5345个,1500多名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到区外就业;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5万余人次、劳务收入19亿元。全区各项社会保险参保248.9万人次,征缴社保基金31.31亿元、兑现各项社会保险待遇28.2亿元。企业基本养老金提高到月人均3018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月人均105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300元,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镇居民提高到月人均440元。建设9个儿童福利院、新建五保供养机构23个和地市儿童福利院5个,农牧区五保户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600元,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月人均1200元。实施城镇保障房建设4.3万套。改造国有工矿棚户区1300户。改革开放之前的西藏一户牧民都没有住房,不到20平方米的牛毛帐篷里住人放货。牧民在周边的河里提水拉冰,每年都要赶驮牛,丈量不足一米的步行进行两次长达数月的春季在北部盐湖里拉盐巴,秋季带着盐巴和畜产品到农区交换农畜产品。牧民生活单调,吃的基本上是糌粑、肉类和奶制品。穿的是羊皮袄,底层牛皮的自制藏鞋。交通落后,出行十分困难,生产生活的所需物资运输全靠人背畜驮。晚上帐篷内点着油灯和蜡烛。乡和村里的大型会议在畜圈内召开,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50%,青壮年文盲高达60%,医疗卫生硬件建设滞后,牧区缺医少药,牧民看病难。

新世纪初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的优惠政策,中央援助西藏安排的项目达3100多个,使西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经历了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命运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二、进一步推进西藏各项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西藏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社会局势长治久安,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根本保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个中心,两件大事,四个确保”的新时期党的西藏工作指导方针。坚持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大力推进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丰富安居内涵,加大乐业力度,统筹牧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牧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推进一产上水平,作为牧区经挤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加强牧业基础建设,提高防抗灾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好“四个基地”和“百千万工程”,即:建设饲草基地、建设育肥墓地,建设防抗灾体系基地建设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建立和引导百家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培养千名致富带头能人,受益万户牧民走上小康路上。

坚持把二产抓重点,走牧矿致富道路。矿产资源是非再生物,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为此,矿业开发时,必须政府引导、群众参与、专家评估、科学管理、依法开采。务必做到边开采边建设,开发与建设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建设,要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群众受益最大化,迹山复建最佳化,资源浪费最小化,生态破坏最小化,环境污染最小化,安全生产保障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坚持把三产大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抓紧抓实。政府引导,能人带头,组建多种经营合作组织,注重效益上多想法,经营过程中多出主意,从政策上给予优惠,从资金上给予支持,从技术上帮助培训,把我们的牧民培训成“万能”的高素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坚持改革创新作为推动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时俱进地推进牧区改革和制度创新,调整适应牧区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牧区经济体制,使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级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牧区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牧区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坚持把促进牧区和谐稳定作为牧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紧抓好,切实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党员真正成为牧区稳定的基石,发展经济的能人。继续开展“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活动,推动牧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

总之,西藏的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稳定、反对动乱,西藏才会有光明前途。任何人和任何势力企图逆历史潮流而动,其结果只能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美丽西藏、幸福人民,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我们将着眼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以法治的思维、改革的精神、开放的意识、创新的理念,精心编制好“十三五”规划,为确保到2020年西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谋划好美好蓝图。

[1]顾和命,张盛林.西藏经济发展现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3(31).

[2]杜青林,西藏发展进步的光辉道路[N].人民日报,211-5-23.

猜你喜欢
牧区农牧民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学与玩(2022年7期)2022-10-31 01:59:22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海峡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51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06
西藏:存在与虚无
剑南文学(2016年11期)2016-08-22 03:33:36
高寒阴湿牧区羊痘病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1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现代农业(2016年6期)2016-02-28 18:42:56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西藏科技(2015年1期)2015-09-26 1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