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强
(天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天水741000)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部,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特别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天水市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2007年市财政畜牧业发展预算经费300万元,每年在上年的基础上再增加100万元,到2009年已增加到了500万元,2014年已达到了700 万元。各县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也不同程度地落实配套资金,积极引进推广畜禽新品种,优化畜群结构。坚持规模养殖、大办养殖小区、引进畜禽良种、推广实用技术、强化动物防疫等措施,使畜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畜禽饲养快速上升,养猪业发展势头尤为强劲,在畜牧业生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生猪养殖产业是我市养殖第一大产业。截至2013年年底,天水市共有生猪养殖场(养殖小区)591家,猪饲养量为218.44万头。
由于各级政府和动物防设部门的重视,动物防疫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日渐增多的猪病,仍是养猪业的重要威胁。为了更好地做好对猪病的防治工作,根据近几年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及对天水市对猪发病情况的调查分析,谈谈本人对近几年猪病发生变经的认识与思考,以供养殖户与各位同仁参考。
近几年,我市发生的猪的重大动物疫情均为输入性疫情和过境检查处的疫情,均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置,在当地均未造面扩散和流行。通过市兽医实验室监测结果看,免疫抗体水平逐年上升,抽检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合格率平均80%以上。因此,重大动物疫病不会大面积爆发和流行。
随着养猪者素质的提高和兽医工作的努力及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免疫率不断提高,近几年天水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发病数量大幅下降,不再对养猪业造成危胁。
从2000年后,天水市新增猪病种类不断增多,猪繁殖-呼吸综合症、圆环病毒(断奶仔猪多系统衰弱症)、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猪附红细胞体病等新病近几年在我市陆续出现。为做好这些新病的预防,猪场不得不用疫苗进行预防,目前对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乙型脑炎进行免疫接种率占繁育场90%以上。2009年1~8月份,天水市动物疫控中心兽医实验室检出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猪场5个。
病原的混合感染或多重感染是近年猪病流行的主要表现形式。猪群发病往往不是单一病原所致,而是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共同作用的结果,常导致猪群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从临床诊断看链球菌、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日渐增多,成为近年我市主要的继发性感染疾病,致死率也很高。
猪繁殖-呼吸综合症、圆环病毒、猪流感、猪附红细胞体病等免疫抑制疾病可造成机体大的免疫力降低。成为近几年我市猪感染发病的主要病原之一,由此造成猪群的免疫抑制,造成猪只抵抗力进一步下降,导致猪发病后治愈率降低。2003 年初,省动物疫控中心从天水市甘谷、武山、秦州的发病猪场均检出猪圆环病毒病,当时在甘谷、武山检出阳性率高达30%。在此之后,从临床诊断和调查看感染呈上升趋势。
由于一些中小型新养殖场(户)大量使用抗生素和使用质量不稳定的疫苗,使原有疾病常以非典型症状出现,与教科书中所述传染病发病症状和流行特点不再完全一致。导致基层兽医工作者诊断治疗难度增大,往往不能及时诊断或造成误诊,造成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
在天水市由于中小型猪场资金短缺,往往在防疫设施、技术人员配备等方面跟不上生产的需要,疫病较多,成为政府和业务部门防疫监管的重点。
附红细胞体病、猪乙型脑炎在我市出现受自然因素较大。可能受天气变暧、虫媒活动增强等因素影响。2006-2009年其间,猪附红细胞体病在天水地区流行较为严重,但在次后的几年发病数量急骤下降,具体导致其发病率升高的因素仍未研究清楚。其它疫病受自然因素影响不大。
2.2.1 畜禽的流通量增加 畜禽的流量通增大,流通速度加快,使疫病种类增多。
2.2.2 政策因素使疫病种类增加 2005-2006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全国范围发生,猪存栏数量下降。2006-2008年仔猪和猪肉价格急聚上升,甘肃省天水市先后三次对能繁母猪发放补贴等,致使一些中小养殖场和养殖户为了增加能繁母猪数量,获得补贴,盲目扩群,更有甚者将市场上从南方一些省份(主要是江苏、河南、四川等省)购买的育肥猪留做种用,导致一些新的疫病出现,并在当地垂直传播。
2.2.3 兽医体制改革进展缓慢也是造成猪病发病数量上升的原因 我国现有的兽医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合理的现代兽医体制,目前官方兽医体制到基层技术力量不足;执业兽医人员数量少,且多数考取执业兽医资格的人员又不去中小养殖场就业,从而中小养殖场出现疫病往往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控制,造成一些疫病的传播。
2.2.4 新发疫病能够有效控制,但不能彻底根除
近几年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这样使得新发病控制的投入增加,价值20世纪未到目前也是我国兽医科技快速发展的时期,各种疫苗逐步上市,使得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支原体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即经典猪蓝耳病、猪细小病毒病、猪传染性胃肠炎、放线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支原体肺炎、猪圆环病毒病等新发病总能得到有效控制,不至于出现大的暴发流行,但这些新传入的疫病总是不能彻底根除。
2.3.1 防疫条件不健全 近几年,一些养殖场建设时没有严格遵守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制度,采取先建场饲养,后进行防疫条件审核,这样使得防疫条件不达标,如选址不合理,消毒设施不规范,这样给动物疫病防控造成重重困难。
2.3.2 防疫制度落实不到位 一些养殖场防疫意识淡薄。内心不重视不够。为了争取市上对养殖场的验收达标和争取到项目支持,只是将制度挂在墙上,不能真正落实到位,这也是造成病病常发的原因之一。
2.3.3 消毒不严格,造成医源性感染 虽然猪常温人工授精技术普遍推行,但一些场在接产仔猪前后、人工采精前后不注意消毒往往造成了疫病的感染。还有对阉割器械消毒不严格和免疫注射时不能做到“一畜一针”这些细节问题总得不到重视。
2.3.4 疫苗注射不规范 一些养殖场不进行免疫抗体监测而随意加大疫苗剂量,在个别场将猪瘟苗脾淋苗进行4~5倍量注射,造成免疫抑制或散毒。
2.3.5 随意更改疫苗种类,造成散毒 一些养殖场在猪群稳定时盲目听从疫苗经销商的建议而随意更改疫苗种类,尤其是弱毒疫苗随意更改,造成散毒的可能,导致疫病增加。
2.3.6 不能严格执行免疫程序 有的规模养殖场虽然有免疫程序,但不能严格执行,有时为了节省疫苗和人工,将生产时间相隔较长的几窝猪一起免疫,造成疫病控制难度加大。
不能严格按照《种畜禽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强对种猪场的验收和平时的监管工作,一些养殖场将新引进的种猪和自己原有的育肥猪饲养距离太近,往往造成了引进的后备猪在生产之前就隐性带毒(菌),造成一些疫病的垂直传播,建议地方政府应制定出当地种猪场不能携带的疫病的种类,加大规模场对主要动物疫病净化评估认证工作开展,对监测出有病或带毒种猪一律进行强制淘汰。
[1] 陈刚.猪病防治的认识和举措[J].农家致富顾问,2014(12):129-130.
[2] 林则如.浅谈影响农村猪病治疗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新农村(黑龙江),2010(8):64.
[3] 张媛媛,张欣.影响规模化猪场种猪群健康三因素分析及其对策[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1,36(5):17-18.
[4] 王琴.浅析影响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几大因素[J].大科技,2014(21):241-242.
[5] 王强,张明明,李立虎.我国猪病流行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 381-18 383.
[6] 甘孟侯.当前我国猪传染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中国兽医杂志,2305,41(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