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强先
(苍溪县白驿镇畜牧兽医站,四川 苍溪628400)
当前,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为标志的集约化养猪正成为我国生猪养殖的主流。而集约化猪场生物安全关系着生猪养殖的成败和经济效益,是养猪生产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国内的管理与研究人员经过多年探索建立了集约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仍有一些问题受到忽视,影响着猪场的生物安全。文中作者对一些猪场进行调查了解,发现一些容易忽视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略。概括整理如下,供同行参考。
养猪业以待遇差、工作环境差、管理封闭、管理方式粗放等广受非议。不佳的社会形象给招聘工作带来困难,恶劣的工作环境严重影响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岗位责任感,粗放的管理也为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制度执行带来制约,这些问题威胁着集约化猪场的生存与发展。
在猪场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断地完善防疫制度,使生物安全体系更健全更有效,但猪只的死淘率仍然居高不下,分析原因有外界的疫病传入,也有内部猪舍环境方面的问题,还有管理上粗暴对待猪只、滥用药物等。内外环境恶化造成了高的死淘率。人们不禁会问集约化猪场防疫制度和措施执行情况。再完美的制度都要靠人来执行,如果制度的执行者出了问题,这个制度也会变得漏洞百出,制度的优越性就无处发挥,猪场的生物安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职工队伍建设是生物安全的重中之重。建议重视猪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过程中的人性化程度,做到尊重人、关爱人、依靠人。重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中奖惩、晋升等激励机制,完善对员工的工资、考评、管理、考核、奖励、晋升、辞退等管理。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做到招得来、留得住,人人能干事,干事有希望。引入现代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必将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在养猪生产中,品种、饲料、防疫和环境是决定生产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但环境往往被人们忽视。集约化养猪的特点是猪的数量多、饲养密度大、运动范围小、环境应激源多,因而造成猪的抵抗力差,为某些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了条件。
温度在环境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猪对环境温度的高低非常敏感,低温对新生仔猪的危害最大,若裸露在1 ℃环境中2h可冻僵、冻昏,甚至冻死。而成年猪不耐热,当气温高于28 ℃时,体重75kg以上的大猪可出现气喘现象;若超过30 ℃,猪的采食量明显下降,饲料报酬降低,生长缓慢。当气温高于35 ℃以上,又不采取任何防暑降温措施,肥猪可能发生中暑,妊娠母猪可能发生流产,公猪的性欲下降,精液品质不良,在2~3月内难以恢复。热应激可继发多种疾病。
猪舍内湿度过高影响猪的新陈代谢,是引起仔猪黄白痢的主要原因之一,还可诱发肌肉、关节疾病。
在通风方面,集约化猪舍因猪的密度大,寒冷季节猪舍门窗紧闭很容易蓄积大量二氧化碳、氨、硫化氢以及尘埃。猪若长时间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很容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污浊的空气还可引起猪的应激综合征。表现出食欲下降、泌乳减少、狂燥不安、咬尾等现象。
光照对猪有促进新陈代谢和骨骼生长,光照对繁殖母猪和仔猪有很重要作用。
建议养猪业主要“以猪为本”,建设标准化猪舍,采用先进的设施设备装备养猪产业,为猪的生长发育提供优良环境,也是每一个养猪生产者养好猪与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必须采用和高度重视的问题。
何谓科学与合理?一个猪场免疫程序的制定应该以实际的风险为依据,而不是出于担心。必须建立在实用、实际需要上,依据来自对猪的抗体检测结果,再决定打什么苗、打多大剂量、间隔多长时间。免疫接种后还要进行抗体检测,评估免疫效果。只有这样做才是科学合理的。过去许多猪场的免疫程序都是从别人那里照搬过来,只管打针,不问效果的盲目做法,助推了有多少种传染病就有多少疫苗上市,甚至出现一病多苗的情况。一只猪从小到大不断地打防疫针,一个猪场一年到头不停地进行免疫接种,结果是针越打越多,病也越发越多。建议抓好主要病种的免疫,不求面面俱到。
调查发现,有个别猪场免疫病种有10种之多,一头猪一年内要打20多次预防针,防疫药品费达数百元之多,而抗体检测结果并不理想,一些已免疫的病还是照发不误。其原因可能就出现在免疫病种多了,不同抗原对同一个体的免疫器官、细胞连续刺激所致的免疫无应答状态,即免疫麻痹。尽管不同种类抗原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干扰或不兼容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2型属于免疫抑制病毒,这类病毒对猪的免疫系统功能有降低或消失的现象,接种这类疫苗后应该有较长时间间隔,否则会影响后面的疫苗免疫效果。免疫接种技术操作要规范,如接种部位要交替使用,接种器具要严格消毒。个别猪场因打针操作不规范出现接种部位肿胀、化脓的情况经常可见。在免疫接种数量大的时候要避免打突击战而不注重质量。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采取把兽医的奖励工资与免疫质量挂钩的办法,来确保免疫接种质量。
猪场消毒可以很好的遏制病原微生物传播、扩散和流行,可以建立有效的安全屏障。调查猪场消毒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重消毒形式而不重实效;二是消毒操作不规范、浪费严重,如不量化水和药、估计加药甚至大剂量用药、加药后不搅拌让药充分溶解就使用;消毒次数频繁,一周有2~3次消毒;重视前门消毒,忽视后门消毒;重视脚(鞋)消毒,忽视手的消毒;重视病猪与环境消毒,忽视终末消毒。猪场消毒次数不是越多越好,要合理,要考虑消毒药对人、畜的副作用,对环境生态的危害和二次污染,以及对猪场沼气的影响。建议养猪业主重视上述问题,同时做好定期全场消毒,发生疫病时紧急消毒,入场物资熏蒸消毒、车辆冲洗消毒、猪舍使用前/后消毒、母猪进产房体表消毒等,并轮换使用消毒药物。
一些集约化猪场在圈舍设计上,为追求单位面积内生猪饲养的最大容量和便于使用工厂化养猪设备,采用大幢圈舍设计,而大圈舍与全进全出制饲养有一定矛盾。虽然现代养猪可用药物控制母猪同期发情和产仔,但要实现在大圈舍中几百头猪全进全出仍然困难。建议在设计上将大圈舍再分成若干小单元进行饲养,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进全出。
一些猪场业主对兽医师是口上重要,实际工作上次要。兽医师是猪场生物安全的主要责任人,是管理者必须重视的一个岗位,兽医师业务水平的高低、工作责任心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猪场生物安全。因此,要求兽医师爱岗敬业、责任心强、知识全面、业务技能过硬、协调能力强、职业操守好。建议猪场应该配备足够的兽医(包括临床兽医),实行主管兽医负责制,其他兽医在主管兽医领导下工作,主管兽医享受与猪场场长相同的待遇,把承担责任与获得利益相统一。
一个猪场不可能不发猪病,发病是对猪群健康隐患的一次暴露,可以通过病例及时发现隐患,找出发生的原因,消除存在的隐患。任何一个兽医也不可能包治百病,老病解决了,新病还会出现。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把病原体赶尽杀绝,或挡在猪场之外。简单地说,病原体的数量太多了,遗传变异太丰富了,适应环境的速度太快了。因此,防止病源侵入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挑战。在处理防与治的关系上,预防为主是猪场生物安全的主线,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在整个工作的始终。治疗是疾病控制的一个重要措施。过去一些猪场重治轻防,把猪场办成了兽医院、疑难病的研究院,病是越治越多,最终损失惨重,教训深刻。但有一些猪病(如近年多发的细菌性病)可以经过治疗康复。一个猪场对病猪如何处理,首先要考虑有无传播、扩散的风险,其次要考虑治疗成本。对集约化猪场发生猪病的处理上,要淡化治疗。对无法治愈的、治疗费用高的、治愈后经济价值不高、传染性强、危害大的一律不治,果断扑杀处理。淡化治疗并非说明兽医无事可做,兽医要深入猪舍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对场内每只猪的健康了如指掌。一旦发现病猪要及时做出准确的诊断,果断决定处理方法,该杀的就杀,该治的就治,将疫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如果兽医工作马虎,忽视猪群健康检查,或诊断水平不高、处理不果断,等到疫病扩散后才恍然大悟,造成的后果将非常严重。淡化治疗,不等于只需要懂得打针、消毒的预防兽医,猪场兽医必须知识全面,而且要有独挡一面的工作能力,要有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系统知识。对猪场发生的病猪要搜集记录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对病死猪要及时进行解剖,作病理学检查、照相,采集病料送(或保存待检)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查确诊。通过这些工作,可获得本场猪病的发生规律,提高兽医人员的诊疗技能。要做到这些,猪场兽医还必须是一个操作技能娴熟、经验丰富的临床兽医。随着诊疗科技的发展,新的猪病不断被发现,猪场兽医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生猪生产者也要为他们提供一个知识更新的机会。
综上所述,我国养猪业经过20 多年的快速发展,历经市场诸多因素的考验。从千家万户为基础、家庭经营为主体的散养,发展到养殖大户、专业户、规模养殖场、工厂化养猪。养猪业已从投机性养殖,发展到投资性养殖。市场周期从过去的3~5年缩短到现在的2~3年。业内专家通过对养猪产业的风险评估分析,一致认为养猪有三大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防疫风险。而养猪生产者认为,市场风险可以分析预测,以一年大赚两年小亏的赌者心态应对;管理方面更自我感觉良好,把生猪养殖管理混同于一般生产和经营企业管理,缺乏对动物生产多因素变化的认识,盲目投资,管理粗放,一旦失败,也愿赌服输;在应对防疫风险上,一是感到深不可测、不可捉摸;二是采取照本宣科,不切合实际做法。最终使猪场防疫漏洞百出,问题多多。那么,问题究竟出在那里?是防疫吗?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防疫的国家,不论是法律、法规,还是方针、政策,从防疫制度到防控措施几乎算得上天衣无缝,完全可以做到万无一失。而恰巧养猪生产上有打不完的针,发不完的病,死淘率居高不下。这一客观现实教训着一个又一个养猪生产者。同时也令防疫专家无言以对、自感汗颜。冷静分析我国养猪业之所以瘟疫成灾,问题仍然出在管理上。防疫管理方面的硬件不硬,如缺乏诊疗设施、设备和技术人员,缺乏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等;同时又是软件不软,如包罗万象的防疫制度掩盖了防疫工作的不足与缺陷,加之投资业主缺少动物养殖与防疫知识,专家虽精通技术,但缺乏管理经验。致使很完备的防疫制度和措施不能通过有效管理而付诸实施。防疫制度形同虚设,防疫措施更显得苍白无力。问题的症结找到之后,我们要做的事是提醒他们:做好集约化猪场生物安全必须遵循“防重于治、养重于防、养防结合、管理优先”的原则。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