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小麦双高产栽培技术
棉花、小麦双高产栽培技术是被列入农业部《全国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一项重大技术,近几年在黄河流域棉区得到大力推广,效益显著。该技术的核心为棉花基质育苗移栽(提前30~50天育苗),小麦满幅播种,棉花在小麦收获后移栽,实现棉、麦两熟双高产。
采用该技术,小麦产量为每667平方米500千克(比套种田增产100千克,增产20%),子棉产量为250~300千克(达到春套棉花产量水平),周年每667平方米增加产值500~600元。
小麦选用适宜当地栽培的耐密植高产品种,抢时早播,播前增施基肥(重施有机肥,每667平方米基施复合肥25~30千克、钾肥3~5千克)、浇透底墒,提高整地质量,确保一播苗全、苗匀。冬小麦于10月底播种;春小麦于11月下旬旋耕冬灌,灌水量为每667平方米40~50立方米,于2月中旬顶凌播种;按每667平方米35万~40万株的基本苗确定播种量,一般667平方米播种20~25千克。早春划锄松土促壮苗,控制无效分蘖,狠抓起身期肥水管理,尤其是要浇好灌浆水,补施孕穗肥(尿素和钾肥),搞好病、虫、杂草防治。采用此项技术,小麦3月拔节,4月孕穗,4月底至5月上旬抽穗,6月上中旬机械化收获,有效穗数为每667平方米37万~45万,每穗粒数26~35粒,千粒重38~40克,每667平方米产量350(春小麦)~500(冬小麦)千克。
在这种栽培模式中,棉花的生育进程为:5月育苗,6月移栽,7月集中现蕾,8月集中开花,9月下旬集中吐絮,10月中下旬集中收获。子棉产量构成:早熟春棉每667平方米子棉产量为250~300千克,密度为2 000~2 500株,成铃5.5万~6.5万个,单铃质量5.0~5.5克;短季棉每667平方米子棉产量为200~300千克,密度为4 500~6 500株,成铃4.5万~6.5万个,单铃质量4.0~4.5克。
棉花采用基质育苗移栽,有条件的可采用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
1.“一种”,即优良品种。宜选择早熟抗病转基因抗虫棉品种。黄河以南选用生育期120天以内的早熟春棉品种,移栽密度为每667平方米2 500~3 000株;也可选用短季棉品种,移栽密度为每667平方米3 500~4 000株。黄河以北只能选用短季棉品种,移栽密度为每667平方米4 500~6 000株,自南向北依次增加。
2.“一苗”,即育苗。棉花育苗期为30~50天,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育苗,用播种基质苗床或基质穴盘法育苗。育苗标准:苗高15~20厘米,真叶2~3片,栽前红茎比50%,无病斑,根多、密且粗壮。
3.“一肥”,为底肥和追肥。旋耕前撒施底肥,一般每667平方米施氮、磷、钾比例为15∶15∶15的复合肥30~40千克。7月中旬前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10~15千克,高肥水地可不追肥。
4.“一栽”,为抢时移栽。6月上中旬抢收小麦,并抓紧时间旋耕整地和施底肥。人工移栽棉苗时,栽深7厘米以上。采用4行移栽机栽苗时,移栽密度为每667平方米4 000株,每日可移栽2.0~3.3公顷,只需5~6名操作工人,人均每日移栽3 335平方米以上,效率高,成本低。
5.“一水”,为棉苗移栽后灌溉1次。栽后灌溉1次可使成苗率在98%以上,缓苗期仅2~3天,可促栽后早发。有条件的地区采用滴灌或用“小白龙”带进行喷灌,可省水50%。
6.“一调”,即打顶和化学调控。黄河以南每株留10~12个果枝,黄河以北每株留10个果枝。打顶时间不能迟于7月中旬,此为“时到不等枝”。打顶前期看苗、看长势轻控1~2次,弱苗可不控;打顶后7~10天重控1次,每667平方米用缩节胺5克左右,长势旺的可再控1次。后期晚熟棉田可喷乙烯利催熟,但要求气温在20℃以上,时间在10月中下旬。
该技术适宜在黄河流域棉区从N 32°到N 40°的麦、棉两熟或一熟地区种植带推广,包括苏北、皖北、豫、鲁、冀等棉、麦两熟种植带以及华北京津唐一带的一熟地区种植带。
选择无病或轻病田开展麦茬移栽棉栽培,杜绝麦田连续使用除草剂。采用该技术须具备灌溉条件,无灌溉条件地区不宜推广。采用综合种苗技术,即先育春棉或蔬菜瓜果,移栽后再育麦茬棉,可以降低成本。晚播小麦采用“四补一促”,即:选用良种,以种补晚;提高整地质量,以好补晚;增加播量,以密补晚;增施肥料,以肥补晚;科学管理,促壮苗、多成穗。●
毛树春 李亚兵 韩迎春 王国平 杨北方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4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