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虾
与“说话、写话”相比,“口语交际”更注重创新,侧重展现学生个性,更具有交际性和实用性。“口语交际”的这些特点可以归结为“三新”:观念新、内容新、形式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流,是学生自主交流的过程。为此,我们要从思想上、从行动上做好准备。上口语交际课,首先要树立新观念、明确目标。口语交际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教学时,必须着眼整体效应,引导学生听说结合,并且在口语交际中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语言交际、待人接物、临场应变等综合能力。
新教材安排了多次口语交际训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发学生交流、沟通的欲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因此,在选择内容时,要突出“创新”。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口语交际也应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着手,如动画片。动画片是孩子的至爱,他们之间交流最多的也是哪部动画片最好看,而且能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讲述给别的孩子听。有时上课时牵扯到一些小动物之类的话题,他们马上能联系到某个动画片,并且说个不停。因此,我灵光一现:既然学生对动画片有如此浓厚的兴趣,为什么不利用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呢?于是,我要求学生在每天下午放学后,只要时间允许都要看动画片,并以日记的格式试着写一写(把动人的情节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培养动手写作的能力)。第二天早读课时,我便让学生交流昨天看的内容,说内容、谈感想,并试着自己编故事。平时有些学生说话都扭扭捏捏的,这时却口若悬河,并富有想象力与创造性。
对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他们学起来是最积极的,最有干劲的。口语交际训练不是机械地在一组课文结束后才进行一次。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有需要,我们也可以经常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可做,让学生活跃并各抒己见,教师这样不仅完成了课文的教学,而且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锻炼。
枯燥无味的课没有哪一个学生会喜欢,个性十足的课学生则非常欢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因此,口语交际课的形式必须要“新”,要张扬个性。
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一方的言语行为必然直接影响到另一方,正如俗话所说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因此,要为学生创造多边互动情境,让口语交际“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你觉得不满意可以进行补充;说错了可以互相纠正;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可以找老师解决。这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情境,活泼愉快,学生都很喜欢,这才是真正的多方互动。
表演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口语交际不只要说,还要进行情感的沟通,因此,表演非常适合口语交际教学。比如在教学第六册语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教你学一招》时,我事先布置学生回家准备好自己的绝招,准备在课上进行表演。课上,有的学生表演吹笛子,有的表演折纸、有的模拟动物的声音动作,有的不能在课上表演的如游泳、煮菜,他们就带来照片向大家展示。学生表演得很精彩,表演后我让他们说说是怎么学的、学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其中有什么动人的故事等等。亲身经历的事,学生都能很流利地说出学习的经过,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达到口语交际的目的。
口语交际也是生活交际,所以,口语交际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生活体验,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有话可说。比如在布置写短文《难忘的一件事》时,我创设了“去市场买菜”、“帮助奶奶回家”的情境,这些情境源于生活,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人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总之,新课程改革犹如春风裁出鲜嫩的柳叶,犹如阳光照亮了书山之路。在课改的春风里,我们争芬吐艳;在课改的阳光下,我们茁壮成长。我和我的学生们为之心动,为之行动,我们的课堂就让我们自己来做主。让我们在蓝天下自由呼吸新鲜的空气,张扬个性美丽的翅膀,慢慢品味“口语交际”的甜美与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