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从教学开始回归真实

2015-08-15 00:50郝思嘉
语文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多媒体情感语文

○郝思嘉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当下时代,有血有肉的人每天忙着建造没有血肉的物质世界,没有时间去理会精神庙宇的建立或倒塌。我们的语文教育逐渐将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语文课堂变成旨在教会学生如何高分的技巧课,将语文变成一道道证明分析题,语文教师则成为解释答案的工具,丧失了语文的真正意义。语文首先是真实的,不被冠以政治、道德的包袱。真实的语文有情感的,每一字一句都是作者心之所想、情之所至;真实的语文不论是语言还是情境都充满美,但又是可感可触的人、事物。

一、还原真实的语文课堂

1.教学内容真实化。审美价值是指审美客体的属性对主体审美需要的满足,是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方面和结果,是对象特定的属性与主体需要发生作用时显示出来的令人获得审美享受的一种价值,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广义的美。与其他价值形态相比,具有超功利的精神性、强烈的情感性等特征。现在语文教学内容失去真实性,将文学视为政治的衍生,忽略了内在的审美价值。在学习《雷雨》时,课本注释中将主题概括为,“深刻地揭示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作者曹禺在前引写《雷雨》首演中的信中说过,他之所以写到“罢工”,仅仅是作为一个写“诗”的材料,并非要从中引出什么“社会问题”。不论是编者还是一线教师都为原本简单、情感自然流露的语文增加了过多的政治符号。在批判蘩漪自私、邪恶、道德上有污点的时候,忽略了什么是丑什么是恶。二者的不同是一个属审美的层面,一个属道德的层面。我们的语文教学忽略了审美教育,特别是忽视了对人的尊重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而用政治术语简单粗暴地评价文学形象。在教学中以道德标准、政治因素来评价人物,实用价值凌驾于审美价值之上,忽略了语文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蘩漪虽然在道德上看来有污点但她不顾一切追求自己的爱,艺术上是丰满的,是有生命力的。

2.课堂教学环节返璞归真。在声光电日益频繁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舍弃了朗读和板书。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就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的朦胧与说不尽给人带来无穷的想象空间,多媒体固然直观,却也将想象的可能打碎。中国教育漫长的历史,无论是太学还是私塾,语文教学都非常重视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就是最好的印证。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1]605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只需在平淡中见作者藏于心中奔涌的情感,再用学生自己的方式来读、欣赏。学生都会在心中形成自己的“背影”,那就是他们父亲的身影,教师无需多言,此中真情只待学生自己回味。

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电脑、手机输入法已经将学生写字降到最小化。如果语文课抛弃板书,学生更加不会喜欢汉字,热爱汉字。一个民族文字的落寞无疑是民族文化走向衰亡的开始。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到教师“教”的职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朗读和板书必不可少,辅之以必要的多媒体手段。多媒体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减少教师部分工作量。但学生的注意力有限,教师需要明确的是多媒体是为教师更好教学的辅助工具,对于多媒体使用的时间、频率以及如何排版都要进行考量,不要让多媒体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真实的语文充满情

孔子早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反对“唯智力论”观念,认为在没有情感前提下所进行的教育是存在缺失的,情感对于认知发展有着难以想象的推动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教育,以认知、智力为核心,漠视学生的情感发展,太多的课业和升学压力剥夺了学生自由的心灵,学生纯真的眼睛只见分数,越来越功利。而想法、诉求又得不到老师、家长的关心和解答。于是越活着,就越失掉了自己,越来越没有内存,精神世界的残缺,变成价值的空壳。

语文过度被功利化,掩盖了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是培养人的学科,语文的工具性最终指向的是人文性,语文教育的本质不是教会学生如何成功而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得幸福。生活中不只有工作,教学不应只有对错。语文教师是怀着满满的情爱语文、爱学生,语文课堂也应是充满了人文关怀。语文教师在塑造这个时代的灵魂,构建一个充满爱和关怀,陪伴与帮助,尊重与自我实现的世界。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成长之初就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没有感情,冷漠、麻木的看客。如果他们是麻木且冷漠,那是因为在他们人生的发轫之初,喂给他们的是狼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之所以曾经耀眼,曾经称霸,正是因为我们有着那些肯为人民为国家流血的英雄,那些肯把自己的心放在世间任其烹煮煎熬的猛士,那些受尽波折仍不失情怀的,在荒蛮之地仍可以高吟长啸的人。因为他们对于国家的情、对于人民的情才会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学生在课堂上用知识填补自己的理性和意志,更重要的是寻求感情和生命的真实性。在学生的心灵留下一片净土,让他们喜欢语文,热爱语文。

三、真实的语文充满美

《蒹葭》中的那个君子所逑的淑女,是在水一方的伊人;是“山无陵,江水无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女子;是对康桥有着无限眷恋,给日本女郎写《沙扬娜拉》温柔多情的徐志摩;是在江南石板路上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假如被生活欺骗,没有悲伤心急、没有忧郁愤怒的普希金……虽时空相隔,却并未离我们而去。我们仍然可以透过白纸黑字的文字,感受那力透纸背的情绪,甚至在一盏茶一杯酒的时间,他们便与我们相对而坐,带着远古而来的风尘,带着他们千年未曾消散的情与愁,带着呼啸而来的泪与血,带着需要被后人评说的人生。

学生正处于他们最美好的年华,叛逆和张扬是他们的主旋律,渴求自主和无束缚的空间是他们的梦想。他们有着放肆的笑脸和激进的主张,个性飞扬且年少轻狂。在可以灿烂微笑的时候,尽情放肆地笑,这是他们该有的真实与美丽。语文课应成为学生放飞梦想和希望的平台,语文教师就是造梦者,在学生懵懂的心中种下诗意的梦想。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诗意的课堂。语文教师虽然不是诗人,却可以在书海中采撷如花的词汇,构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简明精炼的板书为学生书写人生百态;生动优美的声音朗读,使学生沉醉其中;海纳百川的胸怀来接纳不同声音;用自身丰厚的底蕴,让学生栖息在诗意的课堂中。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还要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带领学生领略别样风景。教师用自己丰厚的底蕴,儒雅的人格,诗意的语言感染学生,在学生和语文之间搭起一座彩虹桥,通向诗意的语文而不是遥不可及。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3]余秋雨.寻觅中华[M].华夏出版社,2008.

[4]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多媒体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活用多媒体 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