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萍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而要让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最基础的就是说话。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说话,使学生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呢?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一个听方和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通过活动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互动。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上课时有的班级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发言,有的班级却星星点点、“千呼万唤难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给孩子充分的机会,没有给予适当的引导。作为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比如他们对图片、故事、动物、游戏感兴趣,可以借此激发他们说的欲望。
如苏教版教材第三册《识字5》中有一幅美丽的冬趣图,教学中就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说话。教学一开始,出示图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季节?为什么?图上有哪些景物?学生兴趣盎然,争相描绘,接着再让学生通过“找朋友”的游戏给词归类,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看图选词进行说话练习,这样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阅读教学中的说话训练,可以通过描述画面、问答、朗读、背诵、续编故事、复述等形式进行。如在教学第三册课文《狐狸和乌鸦》后,我让学生先分角色表演,然后练习复述课文,学生说的有声有色。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过了不久,乌鸦又叼着一块肉碰见了狐狸,乌鸦这回会怎样呢?学生发挥想象,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乌鸦心里想:这次不会上你的当了,就对狐狸说:‘坏狐狸,随便你说什么,我都不会上你的当了。’”此时有位“小精灵”站起来说:“乌鸦一说话,肉又掉下去了,不是又上当了吗?”经过提醒,这些学生恍然大悟,改为:“狐狸在树下说了许多好听的话,但乌鸦理也不理,美滋滋地把肉吃完了。”还有的说:“乌鸦见到狐狸先把肉吃完了,然后故意气狐狸说:‘狐狸大哥,肉真香啊,我窝里还有,你爬上来拿吧!’狐狸气得直吹胡子。”如此种种,显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说话教学要选择直观形象的内容,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观察、思考、想象。
要说清一件事,或介绍一种物,或表达一种情,都必须为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展开构思、立意乃至遣词造句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循语文学科本身的认知规律,突出语言本身的特点。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及语言发展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一步一步地展开说话训练。如《给小丑贴鼻子》,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一次游戏的过程,能用恰当的词句,连贯有序地对“给小丑贴鼻子”的游戏说一段话。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边做游戏,边观察思考:游戏前做准备时,老师先怎样、接着怎样、然后怎样、最后怎样;游戏时,给小丑贴鼻子的小朋友怎样走上去,怎样给小丑贴鼻子,贴得怎么样,同学们看了怎么样,他自己看了怎么样。同时,出示一些提示语。这样创设情境,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说话教学,内容应不局限于教材,可以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增添一些贴近他们生活的、为他们喜爱的活动。如把有趣的活动引人课堂,和他们一起玩、唱、跳,让他们学当小医生,学招待客人,边玩边说,效果往往很好。
如组织学生吹泡泡一课,学生最喜欢。带学生上操场活动前,我高兴地说:“小朋友,今天老师让大家一起来吹泡泡,比一比谁吹的泡泡最漂亮。”到了操场,我也兴致勃勃地加人了吹泡泡的行列。我边吹边提议:“小朋友仔细看我们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的?过一会儿,我们来说说泡泡像什么,泡泡会飘到哪里去。看谁说得最精彩!”孩子们很高兴,接下来吹泡泡活动中,孩子们的兴奋点不知不觉地转移到了说泡泡上:“我的泡泡像一串串晶莹的珍珠项链,一会儿就飘到了妈妈的脖子上。”“我的泡泡像五彩缤纷的小气球,一会儿就飘到了天上,和小鸟一起游戏。”
总之,只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氛围,大大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各显其能”,张扬个性,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