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建峰
“作家卡片”作为苏教版小学语文高年段教材的一大特色,从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彰显出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作为一线教师,只要我们充分关注教材的每一个“细节”,潜心领悟编者“意图”,就能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作家卡片”。
学生的预习能够帮助学生扫清障碍。然而,当前不少学生的预习往往只停留在课文的朗读以及对字词音形义等的掌握,而对作者,尤其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及课文的写作背景知之甚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和学生对文本的准确解读。
如一位教师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学生对邓小平在革命及改革开放中所做出的贡献鲜有了解,然而,老师却不顾学情一味地指导学生去感动、崇敬、缅怀。可是这种爱戴和怀念的感情基础缘自哪里?走进这看似悲痛、深情的朗读背后,是不知所谓?是伪情感?是为了深情而深情?试问,不了解一个人,又如何对他生情,生爱,生敬?事实上,教师完全可以依托作家卡片,引领学生逐步走近作家,去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为学生的新课学习扫清“拦路虎”。
如教学《祖父的园子》,教师可以先布置读一读作家卡片,初步了解萧红,感受其作品的特点,对卡片中一些不太明白的内容,可以借助上网等形式进一步深入了解。这样,对学生深入感悟文本,便进行了有效铺垫。
学生在利用“作家卡片”预习后,教师还需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卡片”的作用,引领学生与卡片对话,与文本对话。
1.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位老师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采用了这样的导入:让学生结合预习了解的“作家卡片”,说说作家信息。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适当的肯定和点拨,引领学生对作家资料进行选择性回顾,从多个角度对“作家卡片”进行深入解读,充分发挥“卡片”功效,巩固了学生预习成果,激发了学生对作者及文本的情感,调动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积极性。
2.品悟,轻拢慢捻抹复挑。“作家卡片”除了在新课导入时能起到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作用,教师还能借助它来深入品读赏析课文,从而实现文本和卡片的融合,在细细的品悟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不断深入。
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只捡儿童多处行》一文时,把作家卡片中的信息无声地融入到师生对话中,没有牵强附会,没有生拉硬拽,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冰心的博爱。合理的信息融入,明确了学生感悟的角度,拓宽了学生感悟的广度,加深了学生感悟的程度。
3.练笔,此时无声胜有声。以写促读、以读带写的读写结合训练,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写作能力得到提升,是进行言语实践的有效方法。而“作家卡片”则可助其一臂之力。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后,指导学生利用文后的作家卡片给巴金爷爷写回信,不少学生妙笔生花。
“巴金爷爷,您在信中说自己是个普通人,可我认为您并不是普通人,您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因为在您光辉灿烂的岁月里中,写下了《家》《春》《秋》等上千万字的鸿篇巨著,可您却如此谦虚,真可谓是大作大家,淡泊宁静。”作家卡片帮助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爱的旅程,学生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巴金爷爷对孩子们情深意切的关怀,亲切的勉励。
选准时机,契入“作家卡片”的内容,这就赋予了文本以生命力,让学生把课文读深,把书读厚,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鲜活起来,充实起来。
“作家卡片”,不仅展示了作家的相关背景和写作风格等知识,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作家高洁的品性,独特的行文风格。比如读冰心,感受到的是母爱、童真、自然;读鲁迅,感受到的是他举重若轻、言简意丰、嫉恶如仇的文风;读萧红,我们体验到的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但是,作家卡片的运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应激发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去读整本的书,让他们和作家对话,和名著对话,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得到文化的滋养。
比如教完了《早》,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学生:“你想知道作家卡片中提到的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 的精神胜利法吗?你想知道闰土月夜刺猹的那幅美丽图景吗?同学们,去读一读鲁迅的作品吧,你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总之,以多样的形式将作家卡片引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浸润在文学的芬芳里,行走在名家的经典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添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