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占启
“葡萄虽小甜在心,去年20亩就收入10万多元,这在我们连队种植葡萄的职工里面还不算多的呢。”5月21日,八十九团七连职工任存启、陈晓英夫妇一边为葡萄树整枝、绑蔓,一边同笔者交谈。夫妇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是一对科技迷,近年来,夫妇二人通过团场的综合素质培训和自己不断摸索,逐渐掌握了一套葡萄树种植技术,小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红火。
说起引种红提葡萄初衷,和任存启、陈晓英夫妇一样,当地人一点也不陌生。“风来卷着羊只跑,太阳当头雪花飘”就是团场以前的真实写照。为了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也为了增加职工收入,八十九团在2001年从东北引种并试种成功。十几年时间,产业规模一步步发展壮大,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红提葡萄出口种植基地。
八十九团注重发挥红提葡萄出口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了职工减工、降本、提质、增效;此外还积极推进葡萄园标准化管理,着力抓好葡萄示范园建设,带动了全团葡萄生产水平的提升;八十九团还认真做好优化种植结构和结对挂钩、干部包园区的施肥、滴水、采收工作,严格按程序和标准落实补贴,确保职工利益。
作为“北疆”牌葡萄生产基地的八十九团,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稳步发展葡萄种植产业,到今年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3万亩。为切实提高葡萄品质,该团积极引导职工加强葡萄田间管理,种诚信果,发“绿色食品”财,加大葡萄水、肥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严格按照绿色葡萄标准化建设标准,科学整枝、定穗、蔬花、施肥、灌水。目前在八十九团,种“科技果”“诚信果”的职工已达1000多人。
在2008年之前,北疆红提以其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果大、色艳、味美特色闯入广州市场,曾经以不菲身价摆在各大超市的显眼位置。然而,北疆红提也曾历经沧桑,潮起潮落,一度出现过一亩园不如一亩田的现象。由于种植的鲜食果品质量出现滑坡,大批的葡萄堆在地头无人收购,种植葡萄的职工为卖葡萄唉声叹气。在这种情况下,怎样重振“北疆红提”雄风、打造名优葡萄品牌,成为摆在团场职工面前最紧迫、最核心的任务。
随着红提葡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质量问题逐渐被提上了发展日程。葡萄质量是制约北疆红提发展的瓶颈,不抓质量,北疆红提的发展就没有出路,也谈不上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更谈不上为职工群众致富和本团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基于这样的认识,去年作为红提葡萄主产区的八十九团,在三个红提葡萄种植连队开展了“红提管理质量信誉年”活动,采取多项措施狠抓葡萄质量。
提高葡萄质量信誉是葡萄种植户、团场和北疆红提公司共同的事情,调动职工抓红提葡萄质量的积极性,主要靠服务。八十九团联手北疆红提公司注重加强对职工的技术指导,在葡萄成熟采收、运输、科学保鲜等方面,坚持标准、优化工艺,提高了葡萄质量;成立葡萄分级装箱专业队,对职工开展下田服务,保证了葡萄采收质量。八十九团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实行“团领导包连,科室、连队领导包区,党员包户”的工作机制,在全团开展了“全员参与抓质量,下连入户帮职工”活动,与种植户交朋友,听取意见建议,在抓质量方面得到了广大葡萄种植职工的理解和认可。
葡萄的质量信誉靠收购把关,目前北疆红提特色突出,生产质量较高,收购质量代表信誉。在葡萄收购中,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规范葡萄收购流程,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透明;严明葡萄收购工作纪律,提出“十不准”的要求,全面推行质量管理责任制,建立质量溯源管理机制,增强了干部职工抓好红提葡萄质量的责任感。
去年,八十九团销售葡萄7000多吨,实现人均创收1.2万元,而且又一次走出了国门,成为团场的富民产业。
八十九团新型产业的辉煌来自于葡萄产业,最大的困难和挑战也在于葡萄。严把种植、采收关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一味紧盯产量,走粗放型、低质量的发展道路,显然已经走到了尽头。产量是“钱”,质量是“命”。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产量和效益,无异于“要钱不要命”,最终只能是“人财两空”。回顾过去十多年,北疆红提产业有起有伏,葡萄收购量一路下滑,市场份额逐年萎缩,退出的空间被兄弟省区一步步抢占,教训沉痛、深刻。
痛定思痛,曾依托红提葡萄产业致富奔小康的团场职工发出了奋起的呐喊:“要从北疆红提产业生死存亡的高度、从抓住良好发展机遇的高度狠抓葡萄质量信誉。”
走出发展低谷,还要靠品牌。“北疆红提”的品牌之路既有地域赋予的得天独厚优势,也有时代赋予的不可多得的机遇。站在新的起点上,唯有下定决心,实干加智慧,严把质量关,努力使葡萄种植路越走越好、越来越优、越来越强,才能为促进职工致富和团场财政增收作出更大贡献。
如今,该团成立了葡萄种植合作社,把红提葡萄经营销售权全部交给职工群众,大家齐心协力抓质量严把关,合作社的社员们种好葡萄得到了实惠,防风固沙、富民强团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