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实习记者蒋政
农资精英谈市场
化肥“十三五”:转型升级是主题
□《中国农资》实习记者蒋政
本期嘉宾:
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主任 窦京平
嘉宾观点:
化肥行业整体形势严峻,产能过剩、资源约束加强和产业集中度偏低三方面导致市场控制力较弱。应对困局的破解之钥在于积极推动转型升级。目前农资行业普遍存在供应严重过剩、中间渠道多而成本高、系统农技服务缺失、行业高度分散等问题。当农资遇上互联网,这种信息不对称和效率低下的环节将被互联网取代,未来农资流通一定会走上电商平台。
《中国农资》记者:产能过剩问题一直影响着行业的发展。能简单分析一下中国化肥行业的整体局势么?
窦京平:总体而言,我国化肥行业形势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行业经济效益下滑。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化肥生产国,除氯化钾外主要化肥品种均已进入过剩状态。同时,行业经济效益下滑,利润趋于平均化。
其次,能源、资源约束加强,企业生产成本日益上升。目前,化肥生产企业对于煤炭和天然气资源的议价能力逐步丧失,高品位磷矿资源日益枯竭,保障能力减弱,采选成本呈攀升态势。另外,钾肥对外依存度虽有所降低,但仍然需要大量进口做为补充;硫资源仍然需要大量进口,而价格主要由国际市场决定。
第三,产业集中度仍然偏低,市场控制力较弱。产业集中度是针对特定产业而言的集中度,是用于衡量产业竞争性和垄断性的最常用指标。数据显示,目前的化肥行业,尽管单个企业规模有所增长,但与十年前我国的磷复肥产业相比,产业集中度呈现下降趋势。这就导致行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变弱。
另外,农化服务投入少水平低和环保压力持续增大等因素也困扰着中国化肥行业。中国化肥行业要想实现突围,“十三五”规划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中国农资》记者:您提到化肥“十三五”的主题是转型升级。如何定义转型升级呢?
窦京平: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是指改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和效率。其中,改善产业结构主要表现为提升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提高产业素质和效率主要表现为提高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同时,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行业,要做到产业升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中国农资》记者:如何做到转型升级?转型升级的目标又是什么呢?
窦京平:中国化肥行业的转型升级,要与国家经济转型相适应。
第一,从国家层面入手,以国家战略高度对化肥产业进行总体规划,加强顶层设计,理顺各方关系,进而推进产业升级。这里的“顶层设计”,在高度上要符合国家战略,在远度上要着眼于中长期愿景目标(10年以上周期),在角度上要全局视野、统筹兼顾,在逻辑上要发挥系统性思维。
第二,去产能化是化肥行业必须首先面对的和突破的问题。去产能化,是指为了解决产品供过于求而引起产品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寻求对生产设备及产品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方法。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也是实现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第三,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促使产品结构升级。中国化肥行业要加强研发投入,鼓励新技术应用,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要大力发展推广低耗、高效、环境友好的新型肥料;要积极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行业产品结构升级。
第四,加大政策激励,引导产业链上的企业以市场化手段进行融合,降低系统成本,从而提升综合效益。要努力做到资源优势与市场优势相结合,上下游企业互相弥补短板,形成稳定的市场供应,共同提升市场占有并强化市场控制和市场影响。
第五,善于利用互联网+,形成农资流通新模式。中国化肥行业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目前农资行业普遍存在供应严重过剩、中间渠道多而成本高、系统农技服务缺失、行业高度分散等问题。当农资遇上互联网,这种信息不对称和效率低下的环节将被互联网取代,未来农资流通一定会走上电商平台。
另外,渠道压缩服务升级、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等也会为化肥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煤炭后市支撑仍显脆弱
十年前,煤炭行业风生水起,多家煤企业绩蒸蒸日上。如今,告别“黄金十年”的煤炭行业正在从“全行业盈利”快速跌入“全行业亏损”。在寒意弥漫了三年的煤市面前,业界不无担忧迟来的仍然是个“倒春寒”。
2015年煤炭行业将面临整体亏损:截至4月,全国煤炭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全面亏损;中煤协统计的90家大型煤企亏损4.4亿元,而其去年同期,数据显示90家大型煤企仍有217.7亿元的盈利。
前五个月,全国原煤产量14.6亿吨,同比减少9321万吨,下降6%;全国煤炭销量13.2亿吨,同比减少1.27亿吨,下降8.8%。截至5月底,全社会煤炭库存持续41个月超过3亿吨,煤炭发运量连续九个月同比下降,煤价年内累计跌幅超百元,华北、东北多数省份煤炭行业整体亏损。
由于煤炭需求放缓导致过剩产能难以消化,控制煤炭总量难度增加,加之国际能源行情持续疲软,煤炭新增产能虽逐渐放缓,但下游煤炭库存消化不良,持续压制煤企销量,煤炭价格更是易跌难涨,经营困难加剧。
6月以来,尽管大型煤企上调部分煤种价格,但由于整体涨幅有限,多数煤矿到港价格依然倒挂,发运积极性并未显着回升,北方港口煤炭承运压力变化甚微。此外,在低库存的刺激下,下游采购补库需求仍在释放。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中国动力煤市场供需趋于弱平衡,煤价也暂时持稳运行。
截至6月中旬,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418元/吨,今年以来连续第二次上涨,累计涨幅4元/吨。近期,部分大型煤企上调煤价、5月煤炭进口量显著减少、夏季电煤高峰即将来临等积极因素,是促使近期动力煤价格指数回升的主要原因。然而,短期内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难以发生根本性转变。大型煤企此次涨价是“试探性上涨”,煤价后续上涨动力明显不足。
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能源结构调整、大气污染治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煤炭消费或将减少。受产能过剩叠加影响,煤炭销售愈加困难,价格下行压力加大。行业效益下降,企业亏损严重,应收账款增加,融资困难加大,经营愈加困难,煤矿安全生产和矿区稳定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经过优胜劣汰和产能调整,煤炭市场有望于两三年后逐步进入“理性发展期”,煤企将逐步演变为综合能源企业、绿色能源企业,甚至跨界经营。
下半年全国煤炭市场可能出现好转趋势,供需矛盾或趋向缓和,但仍难以发生根本性转变,后市支撑整体来看仍显脆弱。如果煤炭主产省区和大型煤炭企业能够切实压产到位,煤炭供求关系将会得到明显改善。(念南)
本版编辑:张高科010-63733584nzzk2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