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智慧
(河北省秦皇岛市开发区第二中学)
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我们的明天和未来,孩子的快乐和幸福是每位父母的追求,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对孩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知识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认为小孩是不会有什么“想法”,更不会有什么“心事”,这样的认识使得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这些困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开导,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导致孩子心智发育不健全,亲子关系紧张,在孩子成年后又给他们的社交和工作带来更多的障碍。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为每当孩子需要父母帮助时,父母常常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对孩子的困惑一筹莫展;有时候又根本不在意、不理会他们,更不懂他们幼小的心里在想什么,很多时候只能在物质给上予以满足,以物质的需求来弥补精神上的一切,其实,我们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心灵上最好的关注,使他们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和施展出来。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呢?
社会生活环境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孩子的病态心理和不良行为许多都是因为生活环境不良所致,例如,父母关系不和、家庭气氛紧张、亲人之间感情冷淡等都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精神不振,而且感情冷淡,对同龄孩子容易产生攻击行为等,因此,家庭环境的和谐,夫妻关系亲密对孩子是很重要的。
有些家长因工作不顺或者其他原因而表现出来的悲观失望、怨天尤人,这些情绪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所以家长要避免这类情况发生,时时处处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父母都是孩子至亲至爱的人,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占据着平等重要的位置,因此,夫妻关系质量直接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如对待同学、对待老师对待长辈的态度等。父母之间互相关心体贴,互相谅解,孩子也能以宽容的心胸对待同学,理解老师。相反,如果父母之间随时都互相指责抱怨,会让孩子烦躁不安,产生莫名的恐惧,不相信别人,在学校里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于对生活失去信心。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严重情绪化,要么不加理睬,让孩子一错再错,要么不合理的要求也给予满足,导致孩子一个愿望达不到就嚎啕大哭、躺在地上打滚,大点的孩子甚至离家出走;相反,有的家长过于苛求,总拿自己的孩子去与别家的相比,容不得孩子犯错,总觉其不如人。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孩子要严中显爱,爱中有严,要严之有理,爱之有度。
很多父母感觉与孩子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很少与孩子进行交流谈心,特别是一些中学生的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多数时间是指责抱怨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与孩子的交流变成吵架拌嘴。其实,我们父母应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养成倾听的习惯,听孩子讲学校的事,讲同学,讲老师,从倾听中了解孩子的思想,同孩子一起成长。另外,如我们可以把孩子的照片按日期、内容进行排列,装订成册,建立成长档案,使孩子能经常翻阅,从中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关注对自己的爱。
孩子再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有自己的情感需要,做家长的不妨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孩子交流,使孩子觉得自己和父母是平等的,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在孩子犯错之后,不要只是指责甚至是打骂孩子,应及时给其讲明道理,在自己讲错话,做错事之后,也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使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当孩子取得成绩或者有点滴进步时,父母要表示祝贺或给予表扬鼓励。
孩子的成长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孩子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万不得已时,家长也只是协助,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家长可利用各种各样挫折情境来磨练孩子的意志,培养孩子战胜失败的能力,同时也教给他们一些积极的对待失败挫折的策略,如继续努力、适时调整等。
通过生活中的小事,使他们学会交流与合作,懂得尊重、理解和宽容别人。
最初的成功对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心理学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是,一个人的人格基础是在6 岁前形成,但是良好的人格基础不是靠棍棒教训出来的,也不是通过讲大道理教导出来的,而是通过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父母的人格熏陶培育形成的,孩子健康的心理是良好人格形成基础,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真正关心孩子,爱护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