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龙梅
(甘肃省陇西县宏伟学区)
“月朦胧,鸟朦胧”,语文越教越“朦胧”。这是经常挂在语文教师嘴边的一句话。由此可见,现在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低效,甚至无效的局面。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获得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悟能力均得到较大的提高与发展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改善教学艺术,构筑智慧课堂。
如果我们把课堂比作战场,备课就相当于战前的排兵布阵。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备课的关键在于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三者缺一不可。备教材就是“知己”,备学生就是“知彼”,而备教法就是研究战略战术。因此,充分备课是语文课堂走向高效的前提,也是基础。没有充分准备的课,就如同打了一场败仗,一定是低效或无效的。
吃透教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这不仅仅是对教学的某一篇课文或某课时教学内容的熟悉和理解。而指的是是教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首先,我们要精读课程标准,把准各时段的学科总体教学目标。其次,要纵观整册教材,了解全学期的教学内容,把握编者的编排意图,确定自己的教学预期目标。再次,深入钻研每篇课文,做到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教材,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如果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对课文没有深入浅出的把握,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就是一句空话。比如,《台阶》写的是一位普通父亲的一个现实的朴素梦想,以及为实现这个梦想而辛勤劳作的一生。“父亲”是中国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缩影,他的欢乐与忧愁、辛劳与梦想,是千百万中国农民所共有的。作者的目光投向的绝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父亲,而是在生命长河中无望挣扎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所有普通人。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却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写父亲为造新屋所做的努力,表现了他深挚的父爱”,结果造成学生一些更深入的思考也被老师倒引回来。这就是教师未吃透课文,表面化理解课文的表现。
作为语文教师,每当自己接手一批学生时都应从不同渠道,以最短的时间,全盘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在备课过程中,要为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进行补充与剪裁,让学生多进行有经验的操作与实践,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考虑学生的地域文化差异,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起草切实可行的教案,使教材、教法和学生融为一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知道同样的教材也许会因为学生地域差异、环境差异、性格差异等而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
“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教简单快乐的语文,抓住教学切入点是关键。切入点的教学策略汲取了古代战事策略“擒贼先擒王”的思想精华,遵循并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顺序。在阅读教学中找准了切入点,就找准了教学各环节的纽带。正如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说:“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能使教和学双方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使教学内容简明扼要,使教学活动变得更为有序。教学中只有准确选择切入点,才能做到“牵一点而动全文”,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实效性得到最大的显现与提升。否则,教学活动就漫无目的,只能东拉西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我在网上看了窦桂梅老师教学《珍珠鸟》的课堂视频。在教学《珍珠鸟》时,她把课文的切入点放在“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上。这句话是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根据这句话,窦桂梅老师设计了“品味人与小鸟的依赖”“探讨人与大鸟的依赖”“思考人与鸟的依赖”三大主题进行教学,使整个课堂既简单实在,又灵动多变。
语文天地何其广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课堂拓展,能够带领学生走进更深远的语文环境,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谓“拓展求发展”嘛。但是,有效拓展,不能忽视以文本为基础。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拓展延伸是课堂教学的“末”,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不论怎样拓展延伸,也不论拓展延伸到哪,都应以突出教材为主,要突出语文学科的特色,做到拓展延伸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为化解教材的重点、难点服务。因此,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