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元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到一个危机频发的时期,各种突发事件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近年来,新媒体带来网络舆论的升温,使突发事件的负面效果被进一步扩大[1]。
2015年第一个月,两桩媒介引发的公共事件把传统纸媒推向风口浪尖——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的《新京报》和歌手姚贝娜因病去世的《深圳晚报》,两家媒体对热点事件的价值判断、采集信息的方法、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坚守以及与新媒体之间的争端,等在社会中引起激烈讨论。公众对两家媒体的报道产生了巨大反应,前者对踩踏事件中去世女孩的个人隐私公然曝光,使得其家人在失去亲人之后还备受媒体打扰。后者则因进入病房拍摄被拒而遭到其经纪人在微博上的破口大骂,一度引来众微博大V 的集体声讨。
种种突发事件中,中国传统媒体表现“疲软”的背后,反应出的是其既有“不知向何处挖”的混乱,又有“挖不到信息”的尴尬[2]。
什么样的新闻才是读者最需要的?做出“只做精品”承诺的南周在2014年迎来创刊三十周年,同年10月9日,全新改版后的第一期报纸上市,改版之后每期报纸从3 元售价调整为5 元,同时改版后的报纸从宽变窄。在纸媒处境愈发困难的当下,《南方周末》逆市而行,成为中国最贵的报纸之一。面对发展窘境,没有一味向市场做出妥协,这是南周的选择。“《南方周末》要把自己交给市场来检验。”南方周末编辑鞠靖这样说[3]。
作为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南周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核心读者群为知识型读者。几经改版显示出其作为传统大报在时代更迭中的自身探索。2013年的新年贺词事件,曾一度使报纸陷入舆论旋窝之中。这次事件之后使得当时很多媒体主动站起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党报率先发起转变观念改变作风,亦有人提倡善待媒体,善待记者,营造良好宽松的舆论环境,让媒体大胆探索大胆实践,为中国的新闻改革创造出好的经验。
“报纸会消亡吗?这一问,对习惯提问的报人最残忍。从广播到电视,再到互联网时代,这个问题已折磨报人数十年,而且越来越真成了个大问题。尤其是当下,全球报业都在疑虑中徘徊、踯躅中探索。”这是南周改版致读者中的一段话。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新闻传播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2014年被称作是微信公众号年,无论是处在网络云端的大V,还是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几乎所有传统媒体都有了新媒体项目。各类新闻客户端的日新月异,更使得以报业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之处境宛若寒蝉。莫非作为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仅仅是作了介质的转换?显而易见,这是自绝后路的方式。
南周为自己的改版做了如下广告:
1)观点评判,立场站队,都不是新闻本来的职责。
2)有意添加元素,人为引导结果,应该在化学试验中进行,而不是新闻。
3)照搬同样的素材和观点,批量生产出同样的成果,那是罐头,不是新闻。
关于未来,它对读者做了一次崭新的承诺。
漳州古雷PX 工厂腾龙芳烃发生爆炸,这个一直饱受争议的话题再次回归公众视线。腾龙芳烃发生爆炸的第二天,南方周末绿色新闻的官方微信“千篇一绿”便推出《南周六万字:腾龙芳烃我们盯了它整八年》的系列文章。从2007年5月发表第一篇报道《最初的厦门:PX 厦门百亿项目引发剧毒传闻》到2015年4月9日发表《古雷PX 爆燃事故背后的“中国式邻避困局”政企关系扭曲,解铃还须系铃人》围绕PX 项目进行九年的跟踪式调查报道。数名记者接力报道,多次以实地探访的方式,以公民,以记者,以观察员之身份,多维度全纪实的见证一个化工项目的从兴起-反对-改迁-落户-事故-再次事故这一系列的全过程。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报道新闻事件时要遵循客观原则,兼顾事件各方声音的表达。政府官员、环境科学家、当地民众,媒体声音均做出相对平衡的展现。在漳州古雷PX 再次爆炸后的报道中,对国家各地发生环境群体事件中所涉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进行梳理:政府代替企业出面“灭火”的行为,在长期的政企关系扭曲背景下,政府在公众心里逐渐被推向了公众的对立面,政府和企业成为“我们”的对立面“他们”。
系列报道中提到,2007年的厦门PX 谣言遍布城市,彼时微博和微信都还未出世,谣言滋生蔓延在论坛中,一家报纸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住部分谣言的传播,做出正确的舆论引导。
在古雷PX 第一次爆炸之后,报纸联合著名门户网站进行公众PX 认知的网络调查,再次对“敏感词”进行探讨。网络使得更多的信息不加区分的传递到更广泛的人群中,让人在未来得及点击就已经相信了耸动标题下的危险“真相”。南周的这近十篇报道,在报道写作上遵循的客观原则,部分以引用他人话语作题则使用了双引号,标题字号规矩不夸张,选用字体颜色除黑色外,代表环保的绿色也凸显出其良好愿景。南周的报道为公众对PX 的深入认识、政府PX 公关的提升,为PX 在中国的良性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南周创刊三十年来见证了中国公民意识的质的提升,作为大众传播功能里重要的一支,这是传统媒体独具的教化功能的体现。而公民社会的进一步完善,媒体提供给各类观点相互碰撞的平台,并通过此过程收获来自社会的公信力。
2007年12月的《南方周末》年终特刊,厦门人作为一个整体当选为年度人物,头版头条《厦门人:以勇气和理性烛照未来》认为是当地百姓用勇气克制与智慧使得这场PX 抗议走向多赢的结果。文中给出了厦门人的行为是为中国敲开公民社会大门的评价。十年报道,亦见证新一代公民的长成。现状提醒我们,社会发展需要真正的公民意识。这种公民意识所指的远不是能应景地批判几句贪官、点评两句时事,或对不公宣泄情绪,或在网上对未经司法判决的嫌疑人进行简单粗暴的道德指控。以上可视作公信力塑造的核心因素,而核心因素的外延部分则不能离开政府的支持,即相关法律政策的支撑。政府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通过有力的政治扶持,政府与媒体的公信力均能得到提升。近日,国家版权局出手规范网络转载版权,这被视作是有利传统媒体发展的举措。
公民社会逐渐成熟,个体主体意识增强,人人争当自媒体也导致舆论环境更加复杂,与之伴随的是公共领域的扩大这必然会增加舆论环境的复杂性。作为经验最足历史悠久的传统媒体,《南方周末》公信力的作用依旧闪耀在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里,它代表着传统媒体改革的前进方向。新的技术使得媒介延伸受众的需求成为可能,但通常也难以把握住前进方向,我们看到南方周末在新媒体领域上的探索,尽管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过,可以说它是传统媒体应对社会变革的一个成功事例,在未来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1]徐颖,谢耘耕.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和管理研究[C].新媒体与社会(第一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国很多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N].京华时报,2014-04-08(A06).
[3]张晓纯.鞠靖.《南方周末》改版的成功与否,交给市场检验[EB/OL].[2014-11-19].http://news.nandu.com/html/201411/19/1040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