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娣
固原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宁夏固原 756000
中国电视新闻的另外一种传播形态——电视民生新闻,它改变了电视新闻的常态。电视民生新闻的核心价值观念是“民本”,这与原来的新闻传播观念所不同。它所重视的是民众视角,关注民生内容,关心民主价值,培育民主意识。因此,民生新闻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它是中国电视新闻领域里的另外一种时代的标志。在做内已经盛行6年之久的电视民生新闻,已经受到很多民众的关注,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也是极为关注的。1993年《东方时空》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源头,其中提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口号的《生活空间》子栏目所包含的真情实感和贫民意识是一种价值取向。
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从吉林电视台的《守望都市》的扩版到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的筹办,全国各地电视台都在自己的栏目里推出电视民生新闻。电视新闻界了很少有像民生新闻这样发展迅速的热闹景象了。因此,民生新闻就被一些学者称之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尽管这样的说法还不能得到全面的认可,但是,很多省市的民生新闻栏目都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收视率也是节节攀升。
在新闻报到上,民生新闻能紧紧的吸引着观众的需求和心理特点,最终实现新新闻主义和解释性报道的紧密结合。在叙述过程中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来分析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和趋势。对新闻背后的故事和新闻着重解释和报道。同时,描写事实的时候运用很多场景相结合的方式来整合材料和安排布局。在报道的表现手法上运用文学和电影常用的倒叙、反复和预示悬念等。新闻写作手法将新新闻主义理念成功地运用为荧屏媒介的新闻播报方式,实现了在当今时代的新新闻主义的回归。
传统新闻报道理念在经过新新闻主义和解释性新闻丰富了之后,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危机。因为如果运用不好就会危及新闻本身的客观性好真实性。这也是民生新闻在过去几年里一直备受争议的问题所在。但是,现在经过民生新闻不断的改革和成熟,以及有效对新闻、故事和评论进行整合,从而达到理性客观的表达方式。
以人为本是民生新闻自始至终的追求理念。体现人的价值和最严,解释人的生存意义,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就是人文精神。而以人为本就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民生新闻不仅要关心着普通受众的生存状态、人生命运和生活状况。还要对他们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是周围的需知、未知而又欲知的新闻信息进行报道,尽最大可能的满足受众的需求。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抒发人文情怀的角度来采编、播报和传递。这也是民生新闻的传播理念。2006年7月10日,河南电视台女记者曹爱文放弃现场采访而亲自抢救溺水女童的事迹,受到各界好评,并被众多网友誉为“中国最美的女记者”。其实,用曹爱文自己的话说,她只是在做一个普通人做的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她却可以让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映照出自己的良知与价值取向,成为一面这个行业里的镜子,一个映射出自己是否具有人文关怀意识和悲悯精神的镜子。真正的新闻记者应该是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而不是社会生活的旁观者。始终把受众放在第一位是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的,新闻理念的传播者、新闻良知的坚守着、道德的践行者也是新闻记者必须遵守的。
我们所传播的每条新闻都是人们所需要的讯息。如,街头婚外恋,是新闻吗?热闹,刺激,确实可以抓住人的眼球,但是就“婚外恋”事件本身来说,我们到底再给受众传播什么呢?这样类似的新闻,非常之多。单单只是“婚外恋”事件本身来说,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是如果以此作为吸引人眼球的新闻引子,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有价值的新闻资讯。因为,我们可以以此作为新闻点,引出现在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提出预防婚外恋的方法和措施,以及出现婚外恋之后的各种处理途径等等。这才是民生新闻的服务性和咨询性的主要体现。
报道新闻和引导舆论是新闻事业的最基本的功能。电视民生新闻不仅需要对广大受众的教育和引导,还要尽可能的满足受众的合理需求。就目前的民生新闻节目来看,更多的把“注意力”经济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为了引起轰动,抓住人们的眼球,电视媒体为了所谓的收视率,不惜大搞一些“星”“腥”“性”的低级趣味的新闻,比如:凶杀、婚外恋、一夜情、同性恋等题材。还有就是报道一些交通堵路,噪音污染等百姓的琐碎事。这样的报道就和新闻报道的宣传和初衷的主旋律不相符合。负面的报道和过分庸俗、琐碎的新闻使得受众慢慢丧失了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同时也会使电视媒体的公信力慢慢降低。
“民本”的传播思想有助于提高电视民生新闻的地位,为其日后担当起中国新闻的主流,提供思想基础。“民本”的传播理念将被更多的新闻从业者接受和认同,并在各类新闻节目中体现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思想将逐步过渡为“和谐”的传播思想,打造和构建和谐的媒介生态空间,为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提供空间。
[1]张君昌.“‘民生新闻’:转型期社会新闻的价值缩影”.傲视全球电视网,视网联传媒网.
[2]同炯.“意识形态梳理与交流媒体构建——新意识形态下中国电视民生新闻”.世纪中国.
[3]朱天,程前,张金辉.解读电视“民生新闻”现象[J].传媒观察,2004(8).
[4]雷蔚真.从地域性变化看中国民生新闻的十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4).
[5]黄升民,周艳,何晗冰.中国电视媒体产业经营新动向[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