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峥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北京 100009)
大量的古代文献中都提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起源和中国古代的星宿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论衡·物势篇》中说到:“东方木也,其星苍龙也;西方金也,其星白虎也;南方火也,其星朱雀也;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天有四星之精,降生四兽之体。”古时的中国人们将天空分成东、南、西、北这四个区域。东方的区域被称作为苍龙象,北方的区域被称作为玄武象,西方的区域被称作为白虎象,南方的区域被称作为朱雀象,统称为四象。在《三辅黄图》中也提到:“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这种四象的观念是古人将想象而成的四种动物的形象与四个方位的七宿相联系而来的。如东方的象征青龙的形象与角宿,氐、房宿,尾宿联系起来。其中将角宿想象为龙角,将氐、房宿想象为龙身,将尾宿想象为龙尾。南方的象征朱雀,则将井宿到轸宿想象成鸟,将柳宿想象为鸟嘴,将星想象为鸟颈,将张想象为嗪,将翼想象为羽翮。在湖北省随州发现的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中,发现了一个漆箱盖上面画有二十八星宿的图案以及青龙、白虎的形象,这说明至少在战国早期的时候四神二十八宿体系已经出现。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出现,人们又将四神的形象与阴阳五行五方五色相配,因此又有东方青之龙、西方白之虎、南方朱之雀、北方玄之武的说法。《礼记·曲礼上》曰:“行,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陈皓注曰:“行,军旅之出也。朱雀、玄武、青龙、自虎,四方宿名也。”又曰:“旒数皆放之,龙旗则九旒,雀则七旒,虎则六旒,龟蛇则四旒也。”这种特定的表现形式是将四神的形象分别画在旌旗上,以此来鼓舞士兵士气,达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目的。《十三经注疏·礼记·曲礼上》论及其作用时也提到:“如鸟之翔,如龟蛇之毒,龙腾虎奋,无能敌此四物。”可见其作用之大。
另外四神的形象还出现在许多其它的书籍中。《抱朴子·杂应》中描绘太上老君形象时说:“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宋朝范致能的《岳阳风土记》中说到:“老子祠有二神像,谓青龙、白虎也。”明代姚宗仪所著《常熟私志·舒寺观篇》中说到:“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四神的形象在先秦两汉时期有着广泛的用途,如天文家利用它较正四时;舆地家利用它分辨九州;军事家利用它制定方向走位。《吴子·治兵》在论及三军进止时说:“行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摇在上,从事于下。”在汉魏两晋时期的墓葬中,经常可以见到在棺椁上书写或刻画一些龙虎、玄武、朱雀的形象,这么做的作用可以理解为是为了保护守卫墓主人的灵魂能够安全的升天入地。在墓葬的随葬品中也常见有诸如左清(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类的语句。四神的形象不仅出现在铜镜中,还出现在很多汉代的画像石墓中。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以四神为主形象也在瓦当中出现,其作用应是保护守卫宅院。四神类瓦当被施用于相应的位置上,按其所象征的内容,如象征东方的青龙放于东面的屋檐上,象征南方的朱雀放于南面的屋檐上,象征西方的白虎放于西面的屋檐上,象征北方的玄武放于北面的屋檐上,它们都具备着明确的符号性象征。这是由于汉代开始盛行的五行阴阳学说的缘故,因此导致了古人想借助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神的力量来达到神人感应,灵魂升天的作用。总之,铜镜及瓦当有了四神的保护而具备了镇妖,辟邪的功能。
青龙作为神话中的东方神灵,是道教中象征着东方的七宿星君四象之一。其形象为龙,位于天空的东方,属性为木,颜色为青色,又被称之为苍龙。《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东斗星君的青龙为:“角宿天门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驷星君,心宿天王星君,尾宿天鸡星君,箕宿天律星君。”它的形象在《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中提到:“东方龙角亢之精,吐云郁气,喊雷发声,飞翔八极,周游四冥,来立吾左。”此外,道教中还将一种炼丹术语的名称叫做青龙。如《云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青龙者,东方甲乙木水银也,澄之不情,搅之不浊,近不可取,远不可舍,潜藏变化无尽,故言龙也。”龙的形象一直作为中华民族皇权的象征。距今八千余年①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中就出土有玉龙的遗物②,它的龙的形象是目前被公认最早的。河南省濮阳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发现在墓主人的身边用贝壳摆成龙的形象来随葬。到了汉代人们已将龙的形象比较明确的定形了,龙的形象被应用在多个领域,如在天文中③、建筑装饰中④等各方面。甚至古人将汉高祖牵强附会成为龙生的儿子,至此皇帝被认为是真龙天子⑤,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龙的形象在汉代就已经具备了相当丰富的意义。因此从汉代以来,皇帝的象征便与龙的形象密不可分了。在中国及其它的东方国家的传说中,青龙的形象一般为身似长蛇、头像麒麟首、尾像鲤鱼尾、面有长长的须、犄角像鹿角、身上有五个爪子、相貌很威武。青龙因为体态相貌看起来很勇武,所以它的主要作用是被人们当作震慑邪物的神兽,它的形象多装饰在殿门、城门、宫阙上或者是在墓葬中及其建筑和器物上。在墓葬中,它的作用已不是保护墓主人安详升天了,而是为了震慑邪物,守护墓主的灵魂安宁,不被打扰。在汉代阴阳五行观念中,青龙被视作东方神兽。
白虎作为神话中的西方神灵,是道教中象征着西方的七宿星君四象之一。其形状为虎,位于天空中的西方,属性为金,颜色是白色。《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西斗星君的白虎为:“奎宿天将星君,娄宿天狱星君,胃宿天仓星君,昂宿天目星君,毕宿天耳星君,觜宿天屏星君,参宿天水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西方自虎上应觜宿,英英素质,肃肃清音,威摄禽兽,啸动山林,来立吾右。”《抱朴子·对俗篇》中说:“虎寿有千岁,满五百岁着其毛色白,为世间罕见。”同时,道教中还将一种炼丹术语的名称叫做白虎,如《云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白虎者,西方庚辛金白金也,得真一之位。”《经》云:“子若得一万事毕,淑女之异名,五行感化,至精之所致也。其伏不动,故称之为虎也。”《宋书·符瑞志》:“白虎,王者不暴虐则白虎仁,不害物。”白虎在神话转说中还是神仙的坐骑,如《焦氏易林》中提到:“驾龙骑虎,周遍天下,为神人使。”白虎的形象像虎,色为白色,性格凶猛无比,因此被很多古人认为是高贵的象征。同时威武的军队也用白虎进行象征,因此古代很多与兵家之事有关的东西大多以白虎将其命名,如古代军队里的白虎旗和兵符上的白虎像。白虎的形象一般出现在汉代画像石墓的墓门上,或着和青龙相配作为单独的画像刻在墓室的过梁两侧,用以辟邪。《风俗通义》中提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在汉代阴阳五行观念中,白虎被视作西方神兽。
朱雀作为神话中的南方神灵,是道教中象征着南方的七宿星君四象之一。朱雀的形状像乌,位于天空中的南方,属性为火,颜色为赤色,又被称之为朱鸟。《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南方朱崔星君的朱雀为:“井宿天井星君,鬼宿天匮星君,柳宿天厨星君,星宿天库星君,张宿天秤星君,翼宿天都星君,轸宿天街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南方朱崔,从禽之长,丹穴化生,碧雷流响,奇彩五色,神仪六象,来导吾前。”同时,道教中还将一种炼丹术语的名称叫做朱雀,如《云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朱崔者,南方丙丁火朱砂也,刨液成龙,结气成鸟,其气腾而为天,其质阵而为地,所以为大丹之本也,见火即飞,故得朱崔之称也。”《宋书·符瑞志》中有:“赤雀,文王时衔丹书来至。”《艺文类聚》引《瑞应图》中有:“赤雀者,王者动作应天时,则衔书来。”朱雀即凤凰,也被称为玄鸟。在古代被人们尊称为鸟中之王,是代表祥瑞的象征。它最初可能被作为商族部落所崇拜的图腾。《诗经·商颂》中提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中也提到:“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裕,见玄鸟坠卵,简独取吞之,固孕生契。”传说中朱雀象征着天下太平,所以朱雀在古代的影响力与龙的影响是不相上下的,因此它的形象也成为了汉代谶纬玄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汉代阴阳五行观念中被视作代表南方的神兽。
玄武作为神话中的北方神灵,是道教中象征着北方的七宿星君四象之一。《楚辞·远游》注云:“玄武,北方神名。”《史记·天官书》说:“北宫玄武、虚、危。”《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中说:“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玄武的形象像龟,还有一蛇缠绕于其身体上,也被称之为龟蛇合体,位于天空中的北方,属性为水,颜色是玄色。洪兴祖《楚辞·补注》中提到:“玄武为龟蛇,位于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玄武一名由此而来。《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北方玄武星君的玄武为:“斗宿天庙星君,牛宿天机星君,女宿天女星君,虚宿天卿星君,危宿天钱星君,室宿天廪星君,壁宿天市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北方玄武,太阴化生,虚危表质,龟蛇台形,盘游九地,统摄万灵,来从吾右。”同时,道教中还将一种炼丹术语的名称叫做玄武,如《云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玄武者,北方壬癸水黑汞也,能柔能刚。”《经》云:“上善若水。非铅非锡非众石之类,水乃河东神水,生乎天地之先,至药不可暂舍,能养育万物,故称玄武也。”《宋书·符瑞志》:“灵龟者,神龟也。王者德泽甚清,渔猎山川,从时则出。五色鲜明,三百岁游于蕖叶之上,三千岁常于卷耳之上,知存亡,明于吉凶。”玄武,也被人们称之为真武,俗称又叫做真武大帝,是主要被道教所推崇的神。传说它是古净乐国王的儿子,生性勇猛,在湖北武当山进行修炼,经过四十二年而大功高成,威名响镇于北方,号为玄武君。因为宋朝为了忌讳玄字,所以又被改称为真武。传说玄武也只是北海的一只大龟,它曾经被用作成柱基来支撑整个蓬莱仙山,因为它的灵性很好,经过许多年的听道闻道,终于在蓬莱修成正果,所以帝王陵寝的碑大都有只大龟驮着,正是以此来暗寓玄武⑥。在汉代阴阳五行观念中,它与南方之神朱雀相对应,被视作代表北方的神兽。
[1]辛岩.《查海遗址发掘再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5,3.
[2]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阜新查海遗址1987—1900年三次发掘》.文物,1994,11,4-9.
[3]魏仁华.《唐河针织厂汉画像石幕中的天象图》.汉代画像石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43-47.
[4]南京博物院、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编.《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北京,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53-58.
[5]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59.
[6]戴晓云.鲁迅藏汉画像中方位四神形象释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