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枝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 遵义 563002)
二十世纪初相继出现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所带来的新思想、新文化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虽然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不少战争,但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近代中国体育也处在一个发展较快的时期。期间诞生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法、中央政府首次设立了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举办了三次“全国运动会”、学校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制度。这些在学术界已形成了共识,但对这时期较为偏远地方的体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留有不少余地,尤其是在西南地区的研究。本文以国民政府(1935~1936)年间在贵州所进行的体育教育以及开展的体育活动为个案研究,以探究当时贵州的体育状况。
民国前期的贵州,军阀派系之间更迭频繁,兵灾战祸连年,社会秩序极度混乱。社会生产也遭受严重破坏,贵州教育发展缓慢。体育教育与体育活动也受到严重制约。
辛亥革命后以军国民兵式体操为主的体育课程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开始衰落,而受实用主义影响的教育改革(即1922年新学制改革)开始了。1928年5月国民政府在修改新学制基础上通过了《戊辰学制》,该学制要求中学以上实行军事训练,且军事训练及军事看护列为高中学生必修课程,但“本省各中等学校在二十四年度以前,从未实行。”[1]同时,因当时“各中小学校校舍,大都修建多年,颇多倾塌腐朽,甚有因陋就简,致教师学生均无法容纳”、“各校体育场,亦嫌狭隘”[2],且“本省中等学校体育之设施极不统一”[3],加上本省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以及教育人才缺乏等诸多原因,各校内部“多沈呆寂板之现象”[4]。
国民党统治时期,尤其是在抗战爆发前10年间,由于社会相对稳定,中国近代体育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其中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如大型运动会、赛事以及地方性的运动活动得到了较快发展。但贵州省公共体育设施缺乏,同时交通不便等原因参加省会运动会“至为困难”、各县级运动会也“向少举行”。
国民政府自从1935年5月直接控制贵州后,为“振兴”、“复苏”其困境,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举措,对贵州教育进行了一些整顿,而对体育教育与发展也做了相应调整。
针对本省教育经费“过去极感困难,且紊乱不堪无一正确之统计数目”[5]、设备简陋等问题,国民政府采取了整顿省教育税款、整理省立教育机关会计制度、郑家外县省立中学经费、增义教经费、整理县地方学产、厘定各县教育经费开源办法、厉行执行各县教育预算制度、组织县教育稽核委员会等措施,以保证教育的正常进行。
国民政府统治贵州后对学校体育进行了加强,还以“锻炼体魄”作为整饬学校风纪的方法之一,自1935年起继续实行军事训练及军事看护,1936年4月“并将全省高中及师范一二年级学生调省集中训练”[6]。同时“为整刷各校办学精神,及引起青年上进之兴趣起见,二十四年以来,业已先后举行省会各校柔软体操表演会,全省运动会,全省中小学成绩展览会,省会中小学演说竞宾会,省会秋季运动大会,以资策励。”[7]针对中等学校体育设施不统一的现状“教厅于二十五年度规定体育实施纲要,并附柔软操及器械操教材,令发全省各公私立中等学校,一律遵照实施。”[8]
由于贵州师资缺乏,而当时只有省立贵阳师范学校和贵阳女子师范学院两所培训教师的学校,难以供应当时全省八十一县小学师资,国民政府就决定将贵州全省划为五个师范学区,以应增加师资的需求。同时也通过举办小学教师讲习会和组织小学教育研究会等形式对小学教师进行进修。[9]而针对少数民族较多的县乡,还通过增设省立初级小学来加强对其的教育。[10]1935年,贵州省教育厅还成立了特殊教育委员会,专门管理民族教育,后来又决定成立师范学校,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师资。[11]对出外进修与读书的学生给与补助,同时也积极鼓励学有所成的毕业生、留学生回籍服务。同时对教师实行专任教员制,以保证教学的质量。
为提倡体育锻炼人民身体,针对各县运动会举行较少的情况,国民政府“特通令各县规定自二十五年度起每年应于秋季举行全县运动会一次,各县中小学及民众均得参加比赛,至运动项目暂以田径赛为限,其他球类运动可斟酌加列表演。”[12]除各县要举行运动会外,要求同时也要求当年10月13日举行省会秋季运动大会一次。由于1936年省会秋季运动会成绩较好,国民政府还拟定于1937年9月1日举行下届省运动会以甄选优秀运动员参加全国运动会。[13]
由于贵州省没有省体育场所,各团体及民众参与体育运动不便,国民政府于“二十五年下学期内业已勘定省城团坡地点建筑公共体育场,并拟具计划,签请核定着手进行,惟事属创举,难期完备,拟自二十六年度起增筹经费,力加充实,期臻完备。”[14]1937年国民政府还因各校体育场狭隘拟以扩修。
另外,随着民国时期体育组织的设立、相关体育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以及有关体育的思想理论的研究与传播,包括贵州在内的广大地区也从学校体育到社会体育加入到体育活动中来,对体育的认识也深入了。但国民政府对学校体育重视程度、对法令的执行以及体育经费的投入等方面因其所执行的反动政策而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
1935~1936年期间正处在国内相对稳定时期,贵州体育也朝着规范化发展的趋势,不过在不同程度上也受到国民党政权的影响,其中既有有利于人民的一面,又有极力使体育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的一面。虽然主观上国民党对体育的投入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但客观上使得该地区的体育事业在动乱的年代有所发展;当然,该地区的体育也与一些有识之士的努力分不开的。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的制约,在短短两年内贵州的体育要有较为明显的改变从常理上也是说不通的,笔者认为当时贵州的体育在全国是处在比较落后的水平的;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爆发、第三次国内革命开始后,战争形势使得中国近代体育步入了错综复杂地步,学校体育以及社会体育活动受到极大的影响,许多活动不得不取消。民国政府对贵州的体育设想也因战争的需要而开始实行了“战时体育”,这对当时体育健康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而各校的体育教学失去平衡,极不正常,许多社会体育活动项目也被迫取消。
[1]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2]郝勤.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3]佚名.今日之贵州:贵州教育概况[M].京滇公路週览会贵州分会宣传部,民国26年(1937).
[4]佚名.今日之贵州:贵州施政概况[M].京滇公路週览会贵州分会宣传部,民国26年(1937).
[5]崔乐泉.中国近代体育史话[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 年.
[6]何仁仲主编.贵州通史(第四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1月.
[7]范同寿.贵州简史[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