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峰
(吉林市龙潭区江密峰镇中心小学校,吉林 龙潭 132000)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一次精彩的引读同样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语文课堂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去感知,在读中去感悟,而作为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朗读至关重要。引读作为朗读方法的一种,不是简单地创设一种情境,而是一门值得探究的学问。通过听课、学习及讲课,我把引读分为“经典句子引读”“情感主干引读”“内容回归引读”“比较句子引读”和“词语认识引读”五种。在研究中我越来越发现引读同样具有独特的魅力,会不同程度地把语文教学推向一个新境界。
“经典句子引读”是我们在教学中为了加深对某句话的理解和感悟而常用的一种引读方法。教师通过自己的感情、言语对文本的情境加以渲染、引爆,升华学生聚集的情感,真正把学生引进文本情感的零界点。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詹天佑》一课时,对描写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的语言深入浅出、精妙绝伦的引领,使学生体会到詹天佑伟大的内心世界,然后教师进行了这样的引读:
师:在施工动员大会上,詹天佑严肃地说——(生齐读: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 ‘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师:工人们偶尔粗心,工作出错时,詹天佑语重心长地说——(生齐读,内容略)
师:有些工作人员因条件艰苦,想提前完成勘测任务时,詹天佑严厉地说——(生齐读,内容略)
教师创设了“施工动员大会”、“偶尔粗心出错”和“勘测提前完成”三个情景层层递进,使学生入情入境,仿佛看到了对工作一丝不苟的詹天佑。因此,朗读起来感情充沛丰盈,对詹天佑深深的敬佩之情在朗读中喷薄而出,进而把对人物品质的领悟引向深入。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当学生“情动而辞发”时,我们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必须抓住这一“黄金时刻”升华学生的感情。如:一位教师执教《再见了,亲人》一课,在引读“再见了,亲人”这一环节时,抓住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一情感脉络的主干,简明扼要地引导学生跟作者的思维火花相互碰撞,把学生情感推向高潮。在教学《这条小鱼在乎》学生情到深处时:小鱼儿在乎自己的生命,小男孩儿在乎小鱼儿的生命。
师引读:但是小男孩儿在乎的不仅仅只是一条小鱼,成百上千的小鱼他都在乎,因为他知道:生齐:“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师引读:孩子们,成百上千条小鱼仅凭小男孩一个人的力量是救不过来的,但他还是尽力地捡着扔着,因为他知道:生齐:“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师引读:小男孩并不是一时的好心或者好奇,而是如同在完成一种神圣的使命,因为他知道:生齐:“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教师师小结:对呀!这位男人感动了,他弯下了腰把鱼儿扔回大海,沙滩上所有的人都感动了,他们也弯下了腰……他们帮男孩一起拯救小鱼的生命!其实,在大自然中不光小鱼有自己的生命,一只鸟,一朵花,甚至一粒种子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一咏三叹地引读使学生的真情在课堂上得以迸发,掀起了课堂的高潮,这是在读中巧妙地完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深层次情感对话的完美体现。
“内容回归引读”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引读方法。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重点句子之后,教师及时通过言语渲染,把这些原来看似毫无联系的句子串起来,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但在这种引读时教师常常忽略一点,即学生读后的心理感觉。毫无疑问,内容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如果学生读的内容特别长,再加上充满激情,他们读后声带会很累。所以,内容回归引读时教师要恰当把握这一点。
“比较句子引读”是一位教师在执教《一面五星红旗》一课时进行的大胆尝试。她引导学生读的不是原句,而是去掉重点词后的句子。在学生体会到青年饥饿难耐仍不用五星红旗做交换后,教师作了如下处理:
师:此时此刻,你就是这位年轻留学生,再看五星红旗,你换不换?(生:不换)所以——(生齐读:我摇摇头,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向外走去)(去掉了“吃力地”)
师:此时此刻,你已经饥饿难耐,再看五星红旗,你换不换?(生:不换)所以——(生齐读)
师:再加一块面包呢?(生:不换。生齐读)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读处理后的句子,在一遍一遍地朗读中,学生体会到青年的爱国之情。此时,学生的感情达到高潮,教师再让学生读原句,比较写法。有了前面有效引读做基础,学生体会得特别好。
一直以为引读只局限于句子或课文内容,听了一位教师的词语教学,我才发现词语认识引读同样精彩。
这位教师在执教《我盼春天的荠菜》一课时把植物名屏显让学生正音后,进行了这样的引读:
师:当张洁饥饿的时候,她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植物——(生齐读“嫩蔷薇枝……芥菜”等词语)
师:当她饥饿的时候,她能吃的也只能是这些植物——(生接着齐读)
师:饱尝饥饿的张洁,对这些植物都有着特殊的情感。一起再读这些植物的名字——(生齐读)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词语整体出现,在三次语境创设中学生反复涵咏,整组词语以它们独特的意象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读着这些词语,学生头脑里浮现出洁饥饿的一幕幕,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再有教学《荔枝图序》引导学生感知荔枝变得快时,也可以引读:
师:是啊,荔枝的果实离开本枝后,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作者这样层层递进,正是惊叹荔枝果实变化如此之快,难怪苏东坡惊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因为: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所以,杜甫亦有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也是因为: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即便是在交通工具如此发达的今天,身在北方的我们依然无缘吃到最为鲜美的荔枝,还是因为: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引读教学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不是一个人,几个例子能诠释的,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之路上不懈探索。这样,引读教学才会走出与一个新世界,走向一片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