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动画创作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在充分借鉴和吸收优秀电影和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创作出一批极具影响力的优秀动画电影作品。如果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这些作品,无疑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的诸多问题,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这些作品,在当时政治文化背景下具有的深刻内涵和社会意义,也只有以史为鉴,才能为我国将来的动画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在艺术领域中,民族化问题往往和现代化联系在一起,成为一对彼此对立又互相纠葛甚而相互转化的话语范畴。[1]《天书奇谭》作为上海动画片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片,在风格上呈现出显著地平民化特征,既具有天马行空的想像,又具有跌宕起伏故事情节,不仅注重民族传统继承,同时又充分利用现代元素凸现动画电影的娱乐功能。《天书奇谭》突破了长久以来中国动画对传统文学作品的简单复制的模式,在叙事风格上呈现出娱乐、幽默、狂欢的现代艺术特征,堪称民族动画现代化转型的“盗火者”。
在中国动画电影创作进程中,将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的捷径是对经典原著的改编。[2]动画电影《天书奇谭》的故事情节取材于民间神怪故事《平妖传》。但是该片并不像《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国产动画长片那样“忠实”原著,保留原著中几乎所有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对原著进行较大规模的改动,从而产生了一部近乎原创情节的动画电影作品。虽然《天书奇谭》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都可以在《平妖传》找到对应的原型,但是这些人物的身份、性格以及人物关系均与原著相去甚远,同时在影片创作过程中,出于剧情需要又增加了方丈、小和尚等许多精彩的原创人物。经过创作者精心改编,使魔幻题材的小说演变成一部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的动画电影。
《天书奇谭》讲述的是袁公不惧天威将天书传与人间,为民造福的故事。影片以天书为线索,在情节设计上充分借鉴了民间文艺的诸多创作手法,具有完整的故事结构,各个人物的出场与退场都作了清晰的交代。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艺术体系中的瑰宝。[3]该片在情节展开上借鉴了戏曲中“家门”“冲场”“出脚色”“小收煞”“大收煞”的叙事结构形式。影片的开端相当于“家门”和“冲场”,以袁公的回忆,对故事由来进行交代,并以私刻天书传于人间的情节,点明主旨。随着剧情的发展,各种正反面人物纷纷登场亮相,通过蛋生和狐狸精的对抗将剧情逐渐推向高潮。狐狸精进宫显然是一个“小收煞”,设下悬念,吸引观众的思考。最后,皇宫斗法将剧情推向最后的高潮,而袁公收回天书交与蛋生,可谓整部影片的“大收煞”,各种人物自然聚集会合,了无雕琢的痕迹,惩恶扬善,水到渠成,令人叹为观止。
影片特别注重故事情节间因果关系的严谨性与严密性,每部分的情节或行动都是后续情节或行动的因或果,这不仅给观众以情节变化的逻辑联想空间,同时也不乏那种出乎意料的偶然之感,两者共同作用,造就了影片情节的曲折生动。狐狸精作为主要的反面形象并非无能之辈,而主人公蛋生并不是法力无边,他们之间充满刺激与悬念的斗争,构成了影片尖锐而激越、集中而凝练的情节节点,使整部影片保持有足够的紧张感和合理的进度,从而符合现代剧作在叙事结构上开端、发展、结局的三段式结构特征。
纵观整部影片的故事结构设计,在紧凑、曲折、精妙的情节设计中,融合了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民间故事,使影片在整体上继承了鲜明的中国风格,同时还具有世界共通的笑点设计。影片通过熟悉又新颖的情节设计,拓展了影片内涵的深度,蛋生与狐狸精的天书争夺的冲突是明显的善与恶的斗争,而袁公与玉帝间冲突则更能引起观众的深思。在这明暗两条线索的统领下,众多的小矛盾嵌入其中、环环相扣,形成完整连贯、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总之,《天书奇谭》以一部电影的长度,描绘出一幅完整的社会画卷。无论是芸芸众生的千奇百怪,还是妙趣横生、精彩绝伦的人物形象,都不得不让人感叹创作者在剧作构思上的匠心独运。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任何事物都被赋予教化的功用,因此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在坚守“文以载道”传统旨归,就是对动画片这种充满自由和创造精神的审美对象,是否具备教育意义也是其最重要的评价和执行标准,特别是动画片在人们的潜意识里被定位于“给小孩子看的东西”时,其教育功用就更为泛滥。民族形式仅代表一个方向,全盘“民族化”不是“百花齐放”,用固定形式来填装内容,实际上是一种束缚。[4]狂欢不仅是具有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具有历史积淀的古老文化。在狂欢之中,人们可以摆脱了现实社会的种种禁忌与束缚,在平等、随意交流的前提下,构建出自由平等的世界。因此,狂欢精神中渗透的人文主义文化特征和深刻的精神内涵,不断更新着人们的思想和生命情态。动画电影的真正迷人之处,也正是在于作品带给观众的流动的欢乐感。动画电影《天书奇谭》的一个成功之处便在于影片风格的平民化。完全草根的气质、天马行空式的想像以及片中无处不在的幽默风趣的喜剧风格片段,都使影片充满了狂欢气质,这在国产动画中难得以觅的。
《天书奇谭》在人物造型上大量采用年画、京剧、绍兴泥娃娃等众多与民间文化有关的元素,同时这些民间元素几乎都是信手拈来,活学活用,使片中的人物造型不仅活泼生动,还有一丝诙谐滑稽,让人忍俊不禁。片中蛋生的形象鲜活生动,眼睛浑圆,眉毛清秀、上扬,额头上的红色月亮,象征着蛋生英勇侠义的性格,展现出其虎头虎脑外形下的心胸宽广、智慧高远。袁公则是红红的胡子,洁白的长褂,满脸严肃、气宇轩昂,完全是一种正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影片在县太爷的外形塑造上充分借鉴了京剧丑角的造型特点,而鼻梁上那片白色被进一步夸张,几缕稀疏错落的鼠须上是一对星星眼,而帽翅上的铜钱无疑是创作者的特意为之,使整个人物形象给人的感觉是既贪婪又愚蠢,而其驼背水蛇腰的形象则进一步增加了人物的滑稽性,使观众的憎恶之下,又有几分欢笑戏谑。片中的老狐狸精也是重要的反面角色,这个年过半百的老太婆,在略显佝偻的身体上安插一个具有夸张色彩的脑袋,粉白的脸上一付突出的嘴巴,加上“八”字行的黑眼圈,给人诡计多端的印象,同时又脱不了喜剧角色的感觉。仔细分析片中所有的人物造型,不仅能够凸显人物善恶本质,同时有助于增强影片的喜剧效果,也为影片幽默风趣的风格增添了一抹亮色。
《天书奇谭》在动作设计上不追求严谨和形式感,而是注重动作的夸张和幽默,从而显示出另外一种韵味。例如蛋生吃饼时的动作,就采用了民间故事中的吃饼动作,并加以灵活发挥,这种先吃中间,然后再套在脖子上转着圈吃的方式,显得生动活泼同时又十分有趣。片中老和尚与小和尚打斗的动作,没有中国功夫那种沉稳与大气,简直可以说是一种另类的功夫喜剧。当小和尚井边打水发现水桶中漂浮一“蛋”后,师徒之间随即上演了一精彩绝伦,幽默滑稽的抢蛋争夺战。当小和尚被老和尚的“少林金刚腿”踢得不辨南北时,便用“铁头功”进行还击,虽然老和尚躲过了这一招,但由于落地不稳,跌坐在地。而趴在地上的小和尚见此丑态竟得意大笑。这段打斗的场景,不仅以无厘头式的搞笑桥段,使观众紧张的观影心情得到片刻放松,同时其中蕴含的中国式机智与幽默,不仅保留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巧部分,同时也衍生出更为精妙的剧情,将传统文化中的机灵巧妙发挥到了极致。
通过动画电影《天书奇谭》不仅可以读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奇妙,同时还可以看到现代、甚至后现代特征的元素,体现出影片创作现代化方面的有益探索。例如,县太爷的父亲虽然是老寿星的外形,但是脸上的皱纹却是明显的年轮特征,走路像不倒翁的小皇帝,蛋生将爷爷的拐杖变成腰鼓,打斗中被脱了裤子的老虎……这种充满想象力和解构与创新意味的设计,使片中的各种角色充分展示了各自身份和性格特征,而这种诙谐幽默的表演也使影片显得妙趣横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悲剧色彩的故事情节对观众情感的负面影响,让观众通过阵阵欢笑充分感受动画艺术智慧的闪光。
《天书奇谭》一改装饰味道极浓的美术风格,而以细腻的工笔重彩作为主要表现方式,塑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风景。无论是国画材料的大量运用,还是利用传统绘画与民间版画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人物、建筑,都表现出十足的民族化意味,突出了传统文化氛围。影片在镜头运用上也较为简单,这不仅体现出当时拍摄技术水平的限制,同时也是突出对场景的介绍的需要,因此影片基本采取固定的摄影运动方式,保持摄影机的平稳状态。《天书奇谭》在场景设计上注重纵深感和装饰美。例如影片开头塑造了一幅人间仙境:雾气氤氲中高耸山峰,陡峭的石崖上通向对岸的藤条在风中摇曳。创作者利用传统中国画中的各种用墨技法,充分显示出山石浑厚和画面的层次感,营造出超凡脱俗的飘然之境。
由于我国的动画创作一直囿于民族风格的定向追求,受制于为儿童服务宗旨的限制,大部分作品仍然遵循鲁迅先生所说的“光明的尾巴”的固定范式。影片《天书奇谭》的突破之处在于通过喜剧风格,展现出悲剧性的回味。从影片的叙事表层来看,蛋生利用得到的天书与祸害天下的狐狸精斗智斗法,造福黎民百姓,结局蛋生打败了狐狸精,获得了天书,是一种光明的结局。从影片的暗线来看,袁公盗取天书受到了天庭的严厉惩罚,这条线索若隐若现,直到故事的结尾才真正爆发。袁公虽然传天书以造福人间百姓,而自己却被天庭捕获,从影片的叙事来看,恐怕是凶多吉少,这种正义方在明线上的胜利和在暗线上的失败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为光明的结尾嵌入了浓重的阴影。这种明暗两线截然不同的设计,突破了我国传统意识大团圆式故事结构,充分揭露了现实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尖锐矛盾,体现出创作者超越社会道德的教化方式以及良苦用心,同时其独特的风格与魅力也使影片成为中国动画发展史的里程碑。《天书奇谭》作为民族动画现代化的“盗火者”,虽然没能逃脱不被理解的宿命,但是由其接续中国动画长片火种的意义却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漠视的。
社会文化生态具有遍在性、开放性和发展性,其构成复杂而深邃。中国动画电影的辉煌、低迷与复兴与文化生态紧密关联。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不仅为动画电影创作提供素材,也为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现代化提供了现实可能。但是,民族文化并不是孤立、静止和一成不变的,只有吸纳其他优秀文化,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因此动画电影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能仅仅着眼于过去,更应该参与建构未来。总之,随着文化生态的变迁,中国动画电影必须实施现代化改造,也只有如此,才能让“后动画中国学派”在新时期焕发生机,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动画电影作品。
[1]黄苏瑾.中国动画从民族化迈向现代化的思考[J].电影新作,2013(5):50-55.
[2]丁文霞.中国动画电影剧本改编的民族化与现代化[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5):133-135.
[3]佟利平.戏曲与动画表现方式对比研究[J].戏剧文学,2012(11):105-108.
[4]李南,周梅.论中国早期动画“民族化”利弊[J].民族学刊,2012(4):77-8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