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界正风肃纪之“放风”

2015-08-15 00:44南郭吹虚
上海采风月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艺界行政化书画

文/南郭吹虚

最近文艺界不太安宁。先是打虎王书记在中纪委全会上爆了一句话,“有的领导干部楷书没写好,就直接奔行草,还敢裱了送人”,炮轰这些协会“官气”太重;之后,又是外媒消息,说中国即将在文艺界整肃利用文艺手段进行利益输送的现象;再到前几天,《人民日报》旗下公号“一撇一捺”更是接连发布两篇文章,批评有些领导干部“名为兼职,实受雅贿”。

其实,去年12月初,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周一波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就引发了轩然大波。文章批评某些领导干部“不务正业”、兼职各类协会,呼吁要辞去各类兼职。周先生并非事出无因,他所在的陕西省书协,早在2013年就拥有一个62人的主席团,仅常务副主席和副主席加起来就有34人。相比此前因为一个地市有11个副秘书长而被舆论炮轰的消息,书画类协会的副职简直不知道多到哪里去了。周一波在自己的文章发表后没几天就辞职了。包括他在内,8名副厅级以上现任或离退休干部一齐退出。

从这以后,一些还在书画摄影等协会兼职的领导干部更是陷入两难:一方面是兼职艺术协会带来的社会荣誉和多多少少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是舆论压力。如果说之前是“相得益彰”,那现在就到了抉择的时候了。是去是留,一时还真拿不准主意。

不过,在最近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最高领导在讲话中特意提到,不论是在位的还是退下来的,各级领导干部一般不要兼职各类书画、艺术等协会,并表示纪委要配合党委有关部门好好抓一下。还在观望的诸位,别抱希望了。

其实,关于领导干部兼职的问题,中央早在1980年代就明文禁止,但长时间被视如无物,导致社会兼职成为不少领导干部“正当创收”的副业。尤其是在这个时代,基本是个人就会点儿摄影;当了领导干部,也免不了附庸风雅写个字画个画儿,也好视察的时候“留墨宝”。但在长期被放任的背后,是权、名、利三者的勾结,是对明规则的不断践踏。

不得不承认,在权力为中心的中国社会,官场垄断了很大一部分资源,这导致了在心理层面对权力的仰慕以及在操作层面对权力的依附。所以,一些所谓的民间协会团体,总是难以摆脱“行政化”的倾向。一方面,有这种“把权”的心态;另一方面,适合权力逻辑的协会团体,更能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与官场对接,获取资源。

而文艺攀附“权力”,大概也有几种表现。一是搞活动喜欢拉领导。展览要领导剪彩,开会要领导发表讲话,活动要领导批示肯定。二是迎合领导喜好。本该属于艺术评价,被权力放大后,就容易变成无原则的溜须拍马了。有句话说得好,欣赏的不是你婀娜的背影,而是你杠杠的背景。三是千方百计拉领导入伙。协会成立后,到处派发名誉主席、名誉副主席、顾问等头衔,找领导护身,好似炼成“铁布衫”“金钟罩”。

在权力核心的社会逻辑下,“权”和“名”是硬币的正反面。协会团体因为傍了“权”,马上就会“身价倍增”,而这“身价”往往跟权力成正比。这是协会依靠权力获得的“名”。

如果纯粹是个人修养,我们当然支持领导干部能发展颐养性情的雅好。但一旦绑上了“利”,风花雪月也就变了味道。而从成本和收益来看,书法的收益也远超成本。一张作品低的几百块钱一平尺,高的一平尺几千上万,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刷出一沓钞票来。在“雅好”之下,“雅腐”和“雅贿”就有了滋生的可能。就像周一波那篇炮轰之文说的——

“领导干部能写会画,就如同领导干部过去会种庄稼、能开车床一样具有一技之长而已,但从来没有人愿意再给自己戴一顶农民、工人的帽子,为何现在却要给自己安个“艺术家”的名位。对于一些人来说,原因很简单,无非是名正言顺地收钱,默许雅贿;人们之所以往书画协会挤,尤其个别人作品低劣,却卖得很火,实际上是利用协会领导的幌子中饱私囊。”

其实,之前中央就曾清理整顿过领导干部在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兼职,一些“高官董事”黯然辞职,可以说斩断了权力和市场的勾连,逐步恢复正常的市场秩序。而这次,清理领导干部在各类文艺协会中的兼职,同样是在规范文艺秩序。

文艺的归文艺,权力的归权力,本质上要让协会“去行政化”。有点爱好不是错,但“权力变现”的勾当必须杜绝。

猜你喜欢
文艺界行政化书画
政府购买服务背景下劳动关系的嬗变及其规制——派遣与行政化的因果视角
都是文艺界人士
山西省文联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
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批判的研究综述
小小书画廓
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去行政化”刍议
书画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