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异化和自由选择——《当幸福来敲门》存在主义解读

2015-08-15 00:50张新祥曹雨婕
电影评介 2015年18期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克里斯

张新祥 曹雨婕

《当幸福来敲门》是由意大利著名导演加布里尔·穆奇诺执导,威尔·史密斯携手儿子贾登·史密斯联袂出演的一部励志电影。影片虽然没能获得2007年的奥斯卡奖,仅获得当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但却受到了观众的极大欢迎和支持,获得了最高票房。这部影片是由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出版的同名自传改编而成。影片故事讲述了一名黑人医疗器械推销员在经历了妻子离家、经济破产、无家可归等磨难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依靠自己的坚强意志,历经种种挫折,终于如愿以偿地迎来幸福时刻。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诞的,存在就是荒诞,人是痛苦的。作为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的人,其存在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提高、自我造就,让自己活得精彩。本文主要从荒诞、异化、自由选择三个存在主义的主题对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进行解读,展现电影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担忧及对当代人的启示:通往真实存在的唯一之路就是勇于承担责任。

一、存在的迷茫——美好愿望和荒诞现实的巨大差距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谬的,是由不可理解的偶然性构成的一片混乱,既无规律可循,也无理性可言。[1]萨特认为客观世界是纯粹的、无条件的存在着,从根本上说,它是偶然的、不可思议的、荒诞的存在。客观世界的存在是一个巨大的虚无,没有存在的原因、目的和必然性,也不会刻意迎合任何合乎人的想像和期待。在萨特的思想里,客观世界是非理性的,极度不真实的,充满了荒诞和虚幻。因此,生活在这样世界中的人注定是痛苦的。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体现了存在主义的荒诞性,这个世界的荒谬就在于它总是与人为敌,残酷地打碎人们追求幸福、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人的意志作对,使人陷入痛苦和绝望的深渊。影片中的加德纳信仰自由,相信《美国独立宣言》所赋予人的权利:人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上帝所赋予的权利——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然而现实生活中,虽然加德纳努力奋斗,却仍然没有收获幸福。他每天走在大街上,看到别人都很开心的微笑,看到别人开着豪车上班,心里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质疑。电影英文原名“The Pursuit of Happyness”中的幸福一词“Happyness”是一个故意错拼单词,片中克里斯儿子上学的幼儿园的墙上也有这样的拼写。该单词中用字母“Y”替代“I”,一方面暗示幸福里只有他人(Y)、没有我(I),呼应片中克里斯对幸福的质疑,“他们看起来都超幸福的样子,为什么我不能也满脸幸福”;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幸福没有为什么(Y),没有什么理性或者规则可以遵循,这恰恰体现了世界的荒诞性。

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在这样一个充满了荒谬的客观世界中,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2]片中加德纳的生活糟糕透顶,霉运不断。影片中克里斯一家原来对生活也是充满了信心和美好憧憬。男主角克里斯原来是一名医疗器械的推销员,他倾其所有,获得了一种手持骨质密度扫描仪的地区代理权。他们欢天喜地的签了代理合同,将器械搬回租住的房子,并请房东为他们留影,纪念他们美好生活的开端。然而,世界是残酷的,往往不能随人所愿。他们一家寄予厚望的扫描仪不太受医生的欢迎,销售情况很糟糕。正是这一错误的投资决定让克里斯一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妻子要长期打两份工来维持家庭,最后因为忍受不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在对克里斯完全失望后离家;因为没钱,儿子只能在一个连“幸福”都拼写错的托儿所里上学,接受质量不高的教育;克里斯因为未按时交税被关进监狱一夜,第二天只能穿着脏衣服去参加面试;因为交不起房租,被迫搬到相对便宜的汽车旅馆,后来又因为交不起汽车旅馆房钱被老板把行李仍出房间;因为无家可归,克里斯和儿子睡过地铁的公共厕所、教会救济站等。

海德格尔认为,当人被抛于世而与他人共在时,他总是感到他人和世界对他是陌生和疏远的,感到自己处于一种孤独的、无家可归的状态。[3]在这样一种荒诞的存在中,克里斯一度对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明白了托马斯﹒杰弗逊在《美国独立宣言》中为什么会将“追求幸福”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幸福只能去追求,但是也永远追求不到。”在残酷的现实社会面前,克里斯产生了孤独和忧虑的感觉,这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重要概念。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一个人在客观世界中生存的最基本的方式是“忧虑”,而所有的“忧虑”都是通过恐惧和痛苦表现出来的。[4]影片中多处刻画了克里斯在面对困难时的无助,对自己前途的忧虑,他一直被焦虑和恐惧的情绪所笼罩。

二、存在的探索——人际关系的异化与自我的扭曲

异化是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主题,指人与世界以及人与自己的疏离。在这个充满了荒谬的世界,人不可能脱离世界而单独存在,人注定要和别人交往。存在主义者以消极的态度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个体存在与他人存在是对立的。萨特尤其重视他人的存在对个体存在的意义,他认为人实在无法摆脱这两难处境,或超越别人,或被别人超越,意识间的本质不是共在,而是冲突。存在主义思想中异化主题在片中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和自我的异化,所有的异化都是由存在的荒诞性所决定的,而异化的人际关系使主人公感到更加孤独和绝望,反过来增强了世界的荒诞性。

影片中在人与金钱关系异化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了温情和友爱。贪财的嬉皮士、冷酷的房东、绝情的汽车旅馆老板甚至克里斯的妻子等无不体现了经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自私。现实社会中,个体在要实现自己的利益,要么利用他人,要么视他人为障碍。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根本谈不上尊重他人,或者被别人尊重。而人性的丧失、自尊的丧失是人异化的最根本现实。影片中人际关系的异化首先体现在克里斯和妻子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本应该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关系,两个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人在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走到一起,共同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影片中克里斯的妻子琳达原先也是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丈夫充满信任,对儿子充满母爱。然而,贫贱夫妻百事哀,在现实的压力下,她逐渐对生活产生了怀疑,对丈夫开始不信任,对未来感到绝望。在听说克里斯要去参加经纪人面试时,对他冷嘲热讽,觉得他不切实际:“股票经纪人,为什么不是宇航员?”在生活中,她也和克里斯摩擦不断,经常为孩子和经济问题而争吵。在一次大吵之后,她终于决定离开克里斯,离开这个痛苦的城市,去纽约投奔她的妹妹。

其次,片中人际关系的异化,还表现在克里斯和周围人特别是朋友的关系上。由于社会地位低下,经济条件差,克里斯生活中没有什么朋友。唯一算得上朋友的可能也只有韦恩,因为他帮助克里斯搬家,而克里斯也曾经借给他14美元。但即使这样,他们的友谊也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克里斯在缺钱的时候三次向韦恩讨还14美元,但要不就是被韦恩敷衍,要不就是被理直气壮的回绝:“我以为我不欠你钱了,我不是帮你搬家了吗。”要不就是对深夜上门讨债的克里斯闭门不见,不理不睬。仅仅是14美元就让克里斯失去了仅存的一段友谊,荒诞的世界对人际关系的异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时,在经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后,克里斯的自身也发生了异化。相信原来的克里斯也是一个遵纪守法的人,曾经为海军服过役,并且高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是在生活的重压下,他逃税、违章停车、拒交罚单,他变得焦躁、忧虑不安。为了给维特证券公司的人事经理托斯特尔留下好印象,获得面试的机会,他撒谎说他和托斯特尔顺路,获得了和托斯特尔同乘一辆的士的机会,并利用在车上的短暂时间成功推销了自己。但是最后付车费的时候,看着数目不断增加的计价器,再看看自己空瘪的钱包,虽然心怀愧疚,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逃单。影片中对这一情节给予了深刻的描述,克里斯在前面跑,司机开车在后面追,甚至抛下车一直追到地铁。为了能给儿子找一个住宿的场所,克里斯来到专门提供救助服务的教会救济站门口排队,因为最后一个名额和一个流浪汉发生争吵,并大打出手。而为了能赶上公共汽车,准时到教会救济站排队,克里斯不仅没有绅士风度,非常粗暴地插队上车,甚至对自己疼爱有加的儿子大声呵斥,拒绝了儿子要回去捡美国英雄玩偶的要求。影片中,随着汽车的开动和离开,克里斯的儿子克里斯托弗看着窗外地上的美国英雄玩偶,留下了眼泪。克里斯的这一举动也表明了他对信仰的怀疑,对他人的绝望,一切美国英雄都是不可靠的,他认为一切都得依靠自己,这样才能获得利益,获得成功。

三、存在的自由——追求幸福的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者认为,虽然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孤独痛苦的,但人应当勇敢地作出自由选择,并通过这种选择创造自我本质,因为“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使本质成为可能,人的存在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5]在萨特看来,虽然个体的存在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但每个人有绝对的选择自由,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选择自己的前途。在面对生活困境和种种磨难时,克里斯没有放弃自己的命运,而是肯定和接受了荒谬的存在,面对真实的生活,走出迷茫狭隘的自我,做出了“自由选择”。在荒谬世界的残酷现实面前,他将全部身家投资到手持式骨质密度扫描仪,希望借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虽然这样的选择并没有能够让克里斯获得经济上的自由和向往已久的幸福。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再次作出了人生选择。当得知做股票经纪人并不一定需要很高的文凭,只要懂数字、会为人处世就可以做到后,只有高中学历的他主动去维特证券公司自我推荐,几经周折后获得了实习机会,并最终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片中克里斯在篮球场对儿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别让别人告诉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人们做不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就会对你说你也同样不能。如果你要有理想,你就要去实现。”事实上,这段话与其说是说给儿子听的,还不如说是他内心的自白,对自己的鼓励。尽管社会和生活所带给他的种种磨难,但是他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不放弃追求自己的梦想,努力实现自己选择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克里斯抛弃了科学、理性和道德对人的限制,完全相信自己的能力,体现了人绝对的自由。

萨特也认为既然个人应该对自己的存在、行为负有完全的责任,要认识到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克里斯一直坚持按照自己“自由选择”去奋斗,并且也为此承担了很多的责任。尽管生活艰难,但是克里斯一直没有放弃作父亲的责任。因为他是在28岁时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这样的人生经历让他发誓:“我的孩子一定得知道他们的父亲是谁。”虽然获得了实习的机会,但是实习结束后,20名参加实习的人只有1人会获得工作,更严峻的是半年实习期间是没有工资的。没有了收入,克里斯只能和儿子相依为命,依靠推销骨质密度扫描仪获得的微薄收入来维持父子俩的生活。因为无家可归,不得不怀着深深的愧疚带着孩子睡在地铁的公厕里;为了从流浪汉手中拿回在地铁丢失的骨质扫描仪,差点被车撞死,最后连鞋都找不到;为了获得老板的好印象,在老板弗雷姆向他借钱打车时,他把自己钱包里唯一的大钞——10美元给了老板,之后自己通过卖血来维持生计;为了照顾儿子,他得在6个小时内完成别人9个小时的工作。正如影片中克里斯抱着儿子在教会救济站所听到的圣歌:“上帝,别让险峻移开,赐予我翻越攀登的力量;别挪开我脚下的绊脚石,指引我前进的方向;虽然重担在肩,我难以忍受,我不会也不曾放弃,只因你我之间的承诺。”而正是克里斯面对残酷的现实不断地做出选择和行动,使他们获得了成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幸福,成为存在意义上真正的人。”

结语

萨特强调世界是荒诞的,他实际强调的是自由选择。生活在世的人必须要勇敢接受荒诞的生活条件,通过自由选择来获得自己的本质。在面对经济窘迫、妻子背叛、无家可归等荒诞世界现实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身的关系都发生了异化,并随之产生一系列的情感:孤立、绝望、焦虑、毫无归属感。但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下,克里斯没有放弃对未来的期望,而是做出了“自由选择”,并承担了相应的责任,最终追求到了幸福,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获得了精神的自由。

[1][5]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2556.

[2]廖星桥.外国现代派文学导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353.

[3]陈静.《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存在主义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7(5):98.

[4]周国平.重读大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230-235.

猜你喜欢
萨特存在主义克里斯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纪念与致敬 CP3 XI 克里斯·保罗 CHRIS PAUL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克里斯·埃文斯 论队长的独一无二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
寻觅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