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满晖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过程中,由哲学基本问题不能断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同样的基本问题。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因此属人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才是它的基本问题。这就要求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一是应当有思想史的视阈;二是必须辩证地思维;三是要坚持实践的观点。
关键词: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7-0087-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高等学校向大学生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公共必修课,它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P.5)而论述其关涉的哲学基本问题后的逻辑,可以使人们更为透彻地理解相关学理,因而是一个不得不讨论的问题。
一、折断的逻辑
在第一章“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这一节中,“原理”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并引用提到“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P.29)为此,在教学中诸多“在场者”都认为既然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P.29)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哲学也必然有同样的基本问题。
其实,这种表面看来似乎合理的逻辑推演实际上却是无效的。在“原理”教材中,自始至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都没有被提及。因此,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走向断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同样的基本问题就不是依据教材本身的结论,而只是基于自己的逻辑推理,具体推理形式如下: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P.2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P.29)这个三段论的小前提出自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不过,在这篇著作中恩格斯一开始就提到:“1845年我们两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着手‘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2](P.211)既然恩格斯要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2](P.211)说明早在1845年他就已经站在批判哲学的立场上。
与恩格斯一样,从1845年开始,马克思也在着手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2](P.211)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就指出:“德国的批判,直到最近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3](P.64)即使到了晚年,马克思在《 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也说米海洛夫斯基:“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4](P.130)
综上所述,不论是恩格斯还是马克思,他们在1845年之后都在批判哲学。而正是在这一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已经跃迁到了“新唯物主义”[3](P.57)或“现代唯物主义”。 [5](P.481)这就意味着作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离开了“哲学的基地”。[3](P.64)所以,尽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P.29)然而人们并不能就此推出“新唯物主义”[3](P.57)或“现代唯物主义”[5](P.481)也有同样的基本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6](P.310)从列宁的划分来看,他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上就相当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唯物主义”[3](P.57)或“现代唯物主义”。[5](P.481)所以,列宁和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上就是“新唯物主义”[3](P.57)或“现代唯物主义”,[5](P.481)而不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前的哲学信仰”。 [2](P.211)因此,根据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P.29)并不能走向断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同样的基本问题。
二、辩证的否定
在批判杜林时,恩格斯说现代唯物主义“只是世界观……,因此,哲学在这里被‘扬弃了”。 [5](P.481)由此可知,“现代唯物主义”[5](P.481)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即扬弃。它克服了“从前的哲学” [2](P.211)的消极方面,保留了其世界观方面的积极内容,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P.28)而作为一种世界观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不涉及人的意识与其对象世界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 [1](P.27),同时也就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不过,这个基本问题已经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前的哲学” [2](P.211)中的基本问题,而是以此为阶梯,对之进行了辩证否定的结论。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3](P.54) 这一方面说明在旧唯物主义者看来,一切对象都只是先在的自然存在,只“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 [3](P.76)另一方面,与旧唯物主义者不同,马克思认为要把对象“当作实践去理解”, [3](P.54)这也就是说意识的对象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而是人的实践生成的属人的存在或社会存在。
至于意识或思维,当然也不是疏离了人实践活动的某种“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3](P.56)而“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3](P.56)是社会的意识。为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3](P.54)与唯心主义哲学视阈中的基本问题——与人无关的纯粹的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立即发生了跃迁也即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经被扬弃,表征为属人的世界的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三、探讨哲学基本问题后的逻辑对“原理”教学的启示
追问哲学基本问题后的逻辑对“原理”教学提供了重要启示:第一,“原理”教学应当有思想史的视阈。在《费尔巴哈论》中,虽然恩格斯论述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的问题,但是只要进入思想史的视阈,就会发现恩格斯此处提及的“全部哲学”[1](P.29)其实只是恩格斯已经清算过的“从前的哲学信仰”, [2](P.211)并不是当下人们通常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但厘清了这些问题,那么所有的“在场者”肯定不会依据恩格斯关于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P.29)而走向断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同样的基本问题。
第二,必须坚持辩证的思维方式。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思辨因其“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3](P.62)确实应该被否定,不过它们却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梯,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站在这个阶梯上发动了一场哲学革命,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它们既存在断裂的一面,也同时具有连续的一面。因此,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也必须遵循这种辩证否定的逻辑,否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诸多范畴、原理等就会由于割裂出了自己的发展史而变得神秘莫测,从而让我们追寻彻底的理论掌握群众成为“意识的空话”。[3](P.73)
第三,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黑格尔那种“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7](P.220)因此,他关于“与人分隔开来的”存在和思维关系的追问表面上尽管“喧嚣吵嚷”,然而其“真正业绩和关于这些业绩的幻想之间”[3](P.63)却存在着“令人啼笑皆非的显著差异” 。[3](P.63)费尔巴哈也“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3](P.54)这使他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只注意到了人对自然的依赖,而没有关注到人能动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的改造,所以他探讨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与现实的历史的人相疏离的逻辑。
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恩格斯 “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3](P.92)这就克服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3](P.54)和唯心主义的缺点从而跃迁到了“新唯物主义”。[3](P.57)而通过这种跃迁,“与人分隔开来的” [7](P.220)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也从此离开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视阈,成了往昔时代的余晖。可见,对“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2](P.225)因此,“原理”教学要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意义也必须始终站“在现实生活面前”, [3](P.73)坚持实践的观点,这样才能以真正彻底的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走进广大学生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6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6]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