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经伟+谢锴
【摘 要】蔬菜在重庆市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调查研究重庆蔬菜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数据,分析重庆蔬菜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供应链的角度和供应链一体化的思维,提出有利于重庆蔬菜供应链优化的政策建议,以促进重庆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关键词】蔬菜;供应链;优化
重庆市蔬菜供应链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是供应链的效率还有待提高,目前重庆通过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规模化种植逐渐形成。截至2015年4月,重庆合作社总量19000个,其中蔬菜为2800个,占比14.74%。蔬菜产业已经成为重庆农业第一支柱产业。2013年重庆市蔬菜种植面积1022万亩,产量1600万吨,平均产量1.56吨/亩。因此提高蔬菜供应链效率是非常急迫的。
一、重庆蔬菜市场总体情况分析
1.重庆蔬菜生产状况分析
蔬菜产量稳步增加,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全市蔬菜总产量每年都稳步增长,于2009年突破1000万吨大关,达到1177万吨,超过粮食成为第一大宗农产品。2013年重庆市蔬菜种植面积1022万亩,产量1600万吨,平均产量1.56吨/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64万亩,产量160万吨,平均产量在2.50-2.78吨/亩,比露地蔬菜的产量高出60%-80%左右。
2.重庆市蔬菜供应销售情况分析
蔬菜供应充足,自给率稳步增加居全国前列,重庆蔬菜市场总体供应充足。2013年蔬菜供应总量为1210万吨,人均蔬菜消耗量540公斤,蔬菜外销总量为100万吨,外地蔬菜调入量为200万吨,分别比五年前变动30%、32%、66%、-37.5%。2013年蔬菜自给率为90%,比五年前提高45%,蔬菜的损耗率一直高达30%,外销率稳定在10%左右。
3.蔬菜供应链的特点
(1)采购复杂。由于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差异的影响,蔬菜在量的控制、安全的检验上面具有较大的复杂性;蔬菜质量难以标准化,采购部门对蔬菜的质量比对控制困难;季节性强,农产品靠天吃饭,产量不确定,蔬菜的品种与数量预测困难;蔬菜保鲜期短,蔬菜运输快速性较强。
(2)风险大。蔬菜保鲜难,自然损耗大,存储复杂。由于蔬菜的存储设备的针对性较强,供应链资产的专用性高,蔬菜物流装备差,所以投资风险大。再加上供应链各环节在利益的分享和风险的承担方面的不一致,整个供应链环节出现了极大地不稳定性,整个供应链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二、重庆市蔬菜供应链模式
1.蔬菜供应链流通体系的传统模式
传统的城市蔬菜供应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农户直接把菜卖给消费者的模式,另一种是各环节自营物流模式即“农户→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消费者”。
2.蔬菜供应链流通体系的现代模式
这些配送方式起点都为菜农,终点都为消费者,与传统供应链模式最大的不同是现代供应链模式以超市或者基地为主导,可以极大地缩短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实现定点、定量、定类配送。同时将第三方运输包含进来,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货损,提高运输设备的利用率。但由于蔬菜由不同的节点送入物流配送中心会导致蔬菜的质量水平不同。
三、蔬菜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户生产的盲目性与风险性
现阶段政府对于农户的农业生产指导存在一些缺陷,由于信息的缺乏,难以预测蔬菜市场的产销趋势,只能够根据前几年的数据进行估计,使得农户对于种植前的种植量不确定。而且大部分是散户种植,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重庆市蔬菜的组织化程度只有20%。在这个环节上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信息的滞后;自然风险不能够很好的控制;基础设施差。
2.蔬菜供应链环节过多
供应链环节过多主要体现在流通环节上,流通环节占蔬菜成本60%左右。各级批发市场之间主要涉及到运输,包装费、进场费,冷藏费,装卸费,运输费,市场管理费用等诸多费用。流通中环节过多,直接增加蔬菜的交易成本,重庆市的蔬菜运输大都经过三到四级批发市场才到消费者的手中,这样直接导致蔬菜的成本上升,而价格是每增加一个环节,成本大概是增加20%。
3.冷链物流发展缓慢
蔬菜的运输需要专业的运输设备,特别是在冷藏这一个方面,蔬菜的保鲜是很重要的。但是重庆蔬菜的冷藏运输设备极其缺乏,农户或批发商大都是采用面包车或大货车,对蔬菜的保鲜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
4.销售环节问题严重
销售环节的盈利水平最高,达60%-70%,蔬菜零售商吞噬了蔬菜产业链的大部分利润,主要是零售主体面对上游具有价格谈判权、对单个的消费者具有加价权。交易方式落后;价格波动较大;蔬菜质量安全具有不确定性。
四、重庆市供应链问题的优化措施
1.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户合理种植。政府应及时为农户提供种植信息,使农户得到最全面的种植信息,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生产大户,扶植蔬菜直销企业,鼓励农民以土地和劳务入股等方式参加蔬菜产销股份合作组织,进行组团式生产和营销,化解蔬菜生产风险。
2.增加对物流的建设。保证基本物流设施的建设,引导蔬菜冷链物流的发展,加大对冷链物流的建设投入。
3.探索创新农产品流通机制,降低流通成本。鼓励直销、直采,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探索网上交易,推进“农超、农社、农校、农企”深入合作,鼓励合作社、家庭农场开设直销店、社区评价店等,减少流通环节。
4.规范蔬菜运营环境,互惠互利,共享利益,建立信息蔬菜信息平台。晒价平台能够通过信息的有效传递,避免价格战和哄抬物价的发生,积极引导蔬菜生产、流通和消费,保障蔬菜价格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戴桂林,杨玉珍.我国蔬菜物流模式的思考[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5):73-79
[2]杨为民,蒲应龚,吴春霞.中国蔬菜供应链优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谢经伟(1995-),男,汉族,湖南省新邵县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主要从事供应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