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对不住啊,让你久等了。”2015年2月8日,绵绵春雨中,刚从“红色文化陈列室”匆匆赶来且裤腿沾满了泥水的欧维元一脸欠意的讲到。
“今年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为了让人们记住历史,匆忘国耻,我得好好给年轻人讲讲。”说这话的时候,欧维元脸上洋溢着一种责任,一种自豪,一种激情……
三年来,七旬老翁欧维元凭着割不断的“红色情结”,编撰了三本计15万字的红色书籍,建立了“红色文化陈列室”,宣传了18名红军及革命英雄的事迹,先后支持帮助了12名红军及战斗英雄的家属子女,为抢救挖掘宝轮的红色资源做出了显著贡献,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红色老人”。
利州区老促会会长费茂如高度评价欧维元“他是传承红军文化的典范,是老区工作者的楷模。”宝轮镇党委书记尚继新写诗赞扬道:“风尘仆仆查红源,一路奔波不知闲。废寝忘食寻常事,耄耋之年谱新篇。”
跋山涉水 搜集红色资源
2000年,欧维元出任利州区宝轮镇老促会副会长。
宝轮是革命老区,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曾在这里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并有大批群众参加了红军或赤卫队,全镇25个村社区几乎都有红军文物。然而,这些宝贵的革命遗产却如繁星散落,没有人进行系统的发掘整理。
于是,一个设想在欧维元脑海中产生了:搜集红军文物和红军遗址,让红军精神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什么苦都难不倒,什么苦都吃得了!”凭着这股劲头,欧维元和同事们兵分三路,戴一项草帽,拄一根打狗棍,踏上了抢救红色资源的征程。其中最难忘的,是他三赴20余公里外的苏家村了解“红灵坑”。
欧维元第一次去苏家村,听说当年有3名红军战士没有赶上大部队,不幸被俘,遭到严刑拷打,三位红军战士宁死不屈,高声大骂,还乡团将他们押至2里外的笔架山半坡上,挥刀砍下漩洞。从此,乡亲们就将此洞称为“红灵坑”。因天色已晚无法去现场,欧维元深感遗憾。
第二次,欧维元再访苏家村,找到当地90多岁老人朱开秀,讲了“红灵坑”的来历:据说当年一红军战士就义前双目怒睁:“红军要找你抵命!”吓得那匪徒浑身哆嗦。49天后,人们发现每到黄昏,漩洞里就会冒出红色雾幔。杀害红军的匪徒曾某终日惶惶不安,经常做恶梦,不久就一命乌呼了。在村支书张发林带领下,欧维元穿过茂密的树林找到“红灵坑”,发现该洞深不可测,令人不寒而栗。站在红军战士的蒙难之地,老人向英灵默立致哀。
第三次,欧维元特地请了摄影师蒋斌一路上山,现场拍照了“红灵坑”全景,老人不顾山势陡峭,道路崎岖,坚持走完全程,还提出要和年轻人比一比。
从2010年开始,欧维元和几位老区工作者,行程2000余里,钻深沟爬高山进老林,戴草帽穿胶鞋搭毛巾,冒着暑热天气穿行在崇山峻岭,渴了一瓶矿泉水,饿了一盒方便面。先后跋涉了3县5镇36个村和社区,走访了1000余人次,还派人去仪陇、巴中、旺苍红城等地查红源、取红经。通过三年努力,基本查清了22处红军遗址,130余名红军、苏维埃干部及赤卫队员的事迹,收集了一大批红军标语,红军铜币、银币、布币、刀矛、用具等红色文物。尤其是徐向前安营扎寨凤凰山,屯兵土地岭,指挥部李家院,标语,战壕,碉堡以及他使用的桐油灯盏等更为珍贵。
欧维元决定把宝贵的红色资源利用起来,编撰成书,并承担了从写稿、校稿、设计、排版、筹资的全部工作。
那段时间,恰遇老伴脚踝骨折,两个多月无法下床,欧维元白天护理老伴,晚上写作到一两点才休息。他做了白内障手术后,本应休息两周,可他仅休息了5天,便开始工作,有时忙得甚至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回家,留下了见光流泪的后遗症。
半年以后,一部凝结着欧维元全部心血《红色宝轮》问世了,这本图文并茂的书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机关、学校、企业都纷纷前来索要,成为全镇10万人民的精神食粮。
义务讲解 弘扬红色文化
欧维元有着闪光的人生履历:他1955年参加工作,1960年入党,历任罗家乡副乡长、乡长;白朝乡乡长、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宝轮镇党委副书记。他曾四次当选为广元县和利州区人大代表,其事迹上了《四川党的建设》杂志,并被省委组织部、宣传部评为“党校工作先进个人。”
欧维元常说:“保护、利用和发展好红色资源,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历史,我作为老区工作者义不容辞。”
从2010年至今,欧维元先后以镇老促会名义,向党委政府呈送了《关于唤起老区意识,弘扬老区精神,加强老区宣传,加快老区建设的报告》、《关于建立“红色文化陈列室”编撰“红色宝轮”的报告》、《关于保护利用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资源的报告》、《关于将4月3日作为红军进入宝轮纪念日的报告》,老人的一抹“红色情结”跃然纸上。
宝轮镇党委政府采纳了欧维元的建议,将四河子大桥命名为“红军桥”,在白龙江大桥头、刘家河要道处设置了“中国革命老区宝轮镇欢迎你”的巨幅牌匾,投资了14万元打造“红色文化陈列室”,编撰《红色宝轮》,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宝轮的红色历史,从而收获奋然前行的力量……
2012年7月1日,在喜庆的鞭炮声中,党委书记尚继新,镇长李永军为“红色文化陈列室”揭牌,宝轮镇首个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式成立,300余名机关干部、村(社区)领导参加了仪式,党委书记尚继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作了“红军精神代代传,宝轮明天更美好”的提词。
“红色文化陈列室”采用声、光、电、影等形式,安放了78张人物像和50张文物图片,内容包括红四方面军在宝轮活动过的五位将军,红色政权在宝轮,红色纪实,战斗英雄,红军遗址遗物等,一张张照片,一件件遗物,静静地展示着一段段历史,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从那以后,欧维元就成了义务讲解员,只要有人来参观,他都要到场讲解,一次也不落下。据统计,红色文化陈列室自开放以来,前来参观的群众达8000多人次。
2013年6月30日深夜,欧维元的老伴肚痛打滚,急送医院救治,医生诊断为急性肠炎,必须打吊针,需人守护照料。不料,有两个村计划次日参观“红色文化陈列室”。为了不影响解说,欧维元打电话叫回在广元打工的女儿。7月1日早上8点,他准时赶到“红色文化陈列室”,为60多名党员干部进行了讲解。直到下午一点,他才回到医院守护老伴。
“红色文化陈列室”唤醒了人们的红色记忆,成为宝轮镇一张红色的名片,许多观众纷纷留言。宝中高三学生曾树鸿写道:“赤旗飞舞九天星,铁血熔铸傲骨情。红军不畏前道险,无泪洒血换天青。”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刘珂君写道:“好个宝轮老促会,宣传老区有妙招。红色文化陈列室,革命故事讲得好。红军精神世代传,祖国明天更美好。”
热情帮扶 唤醒红色记忆
“这老头有点傻?成天到处跑,究竟图个啥?”有人不理解。
“欧维元脑壳长了乒乓,尽干些没名堂的事。”有人说闲话。
欧维元一家五口,有4人反对他,说他多管闲事,二分钱都不值。
面对这些非议,欧维元一笑了之,依然坚持,只要发现了红色文化线索,他都要不遗余力去挖掘、去收集、去宣传……
2011年5月3日,欧维元冒雨前往石桥村普查红色资源,村干部说二组有个女红军王志德,解放后还回来了几次,并给其母立了个碑,引起了欧维元的极大兴趣。他当即赶到石桥二组,找到了女红军的堂哥龚永富。龚永富告诉他,王志德1935年4月参加红军,长征途中与红军营长熊吉祥结为夫妻,建国后曾在通江县兵役局工作,育有三男一女,1974年病故,享年64岁。通过龚永富,欧维元还收集了3张王志德的照片。
后来,欧维元根据龚永富的讲述,撰写了《女红军王志德的传奇故事》,弥补了广元红军名录没有记载的遗憾。
几年来,欧维元先后撰写了《徐向前的‘油灯照亮红星村》、《保护红军标语——杨家三代人的坚守》、《红军照壁,璀璨生辉》、《红军桥的昭示》、《英勇顽强的红军大队长》、《隐功70年的老八路王战胜》、《红灵坑的由来》、《熠熠闪光的红色文化陈列室》等18篇红色文稿,先后发表在《中国老区》、《广元日报》等媒体,或收入《红色印记》、《红色宝轮》等书中。
2013年6月,欧维元发现老红军贾兴曹之妻何正英在自建房旁搭了个偏棚子,因为缺钱,迟迟盖不起来。经了解,82岁的何正英一家生活艰难,长子贾全义是先天性白毛皮肤,双眼怕光,媳妇欧维方是残疾人,欧维元当即掏出1000元塞到她手上:“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赶紧去买材料盖棚子。”何正英感激地说:“欧会长,我们全家都忘不了你。”
“决不能让红军家属吃不起饭,看不起病。”欧维元和同事们分别报告政府,建议解决12名老红军、老八路、战斗英雄的家属子女的实际困难。
在欧维元的积极奔走下,镇政府救助了何正英1000元,将其儿媳纳入低保;救助了老红军罗加玉之妻罗家珍1000元;将身患重病的老红军梁庭福之子梁昭进夫妇纳入低保;将老红军李山青之子李伟纳入低保。救助了三等一级伤残军人龚永才1000元;慰问了隐功70年的老八路王战胜1000元;救助了老红军秦清先之女秦桂华6000元;慰问了志愿军一等功臣曾义宽之子曾国能500元。
“红日映宝轮,丰碑万古存。传承英雄事,有我老区人。”几年来,宝轮老促会连续三年获中国老促会宣传工作三等奖,先后获广元市及利州区“老促会先进集体”、欧维元获广元市及利州区“老区工作先进个人”。
谈起往后的打算,年初出任镇老促会长的欧维元激情不减:“我还要在22处红军遗址地立碑,配合政府将苟村红军医院遗址、李家大院红军团部遗址、红军渡打造成旅游景点,只要能弘扬红军精神,搭上我这把老骨头也值……”
[作者简介]
何广华,四川广元市经信委。
■责任编辑: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