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群众把脉做百姓新闻寇志清

2015-08-11 19:51
记者摇篮 2015年9期
关键词:文风百姓作风

自从中央决定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全国新闻战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努力向往深入基层采访知民情,转变采访作风解民忧,改进作品文风暖民心,我们融入最基层群体当中,战斗在采访一线,作为法制节目的记者,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也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思考。

走基层,记者和百姓心连心

“走基层”是“转作风、改文风”的前提和基础。“走基层”的实质就是“下基层”,不是蜻蜓点水,而是沉下去,下到最基层,融入草根当中去。

我们做的节目是新闻专题,而且是法制节目,既要真实,又要了解案件背后的隐情。一般而言,基层的条件往往是比较差的,那里的生活可能算得上吃“苦”。 “走基层”要的就是去体验一下那种生活,理解一下百姓的心理、认识和逻辑。

走基层,首先,我们听到真话,察到实情。同群众同饮一壶水、共吃一桌简朴的农家饭。这样,群众把我们当成真正的朋友,把他们知道的奇闻轶事甚至内幕都告诉我们,和我们道真情,诉心声。

其次,常有意外收获。新闻是需要发现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具有新闻敏感性,我们曾经在采访的时候,发现另外一个案例,说是有一家的哥哥把自己的妹妹打了,妹妹告上法庭,这立刻引起我们的关注,再追究,原来因为财产和赡养问题,我们立即跟踪采访,尤其是兄妹在法庭上为财产和赡养老母的争吵我们全程记录下来。《兄妹恶战之隐情》专题节目播出后,接到不少观众的电话,对我们关注百姓的问题表示赞赏,对给观众提供的法律咨询表示感谢。

再次,走基层,我们和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们曾为一名采访对象捐了款,过后他又到栏目组找过我们,我们尽自己所能帮他卖苞米,解决他的实际困难,他终于把我们记者当成了亲人。

由于我们的努力和真诚,越来越多的百姓把我们当成他们最知心的朋友,摧毁了从前对记者的防线,走出了远离记者的误区。

转作风,练就一身过硬的素质

“转作风”是本次活动的本质要求,也是“走基层”、“改文风”的关键所在。因为我们改变了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及时高效、密切联系群众,我们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更加成熟。

第一,求实,头脑更清醒,政治更成熟。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转作风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这也是新闻中最基本的要素。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只有实事求是,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地采访,保持新闻真实性,才是记者应有的职业道德。我们做法制节目《法在身边》,我们采访的对象不仅有执法人员,也有违法犯罪的嫌疑人,还有当事人、普通的百姓,我们坚持真实的原则,凭良心,凭真心,凭对组织、对人民、对记者称号负责的精神,我们就是要较真儿,就是要求实,就是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来不得半点马虎。不管我们采访的案件涉及到官方还是某个敏感人物、亲戚里道,我们从不辱使命。借助转作风的机会,记者的灵魂得到了洗礼,头脑更清醒,政治更成熟,求实更扎实。

第二,报道及时,业务更过硬。我们尽量坚持及时高效。及时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不能及时就成了旧闻,就难以起到舆论引导以及监督的作用,所以我们不怕苦、不怕难,可以连续作战,可以排除别人不能克服的困难。一次,为了突然查酒驾,我们跟踪采访至半夜,完成了一部专题片。片中违章的司机是某单位干部,我们当即进行了现场采访,片中还有警方的同期声,有违章现场。我们连夜赶制出短新闻《夜查违章 又见酒驾》,在中央台13套节目《关注》中播出。因为我们的努力,很多新闻见诸于央视。

第三,联系群众,素材更丰富。新闻的主体是群众,新闻的受众是群众,新闻的监督还是群众,作为新闻工作者就应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真正为群众办事,倾听民生,反映民意,做百姓新闻,当人民记者。因为转变作风,新闻线索更丰富,原来我们等着官方上门来请,现在我们主动联系,新闻更及时了,同时也赢得了采访对象的认可。

改文风,画面散发出泥土的芳香

“改文风”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走基层”和“转作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进文风,就是要力求“理”和“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科学的新闻观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把对历史、对人民负责作为基本立足点,以“实”“新”“活”的新闻作品打动受众,用正义的声音压倒非正义的声音,弘扬真善美,打击邪丑恶。

第一,求实,打造公信力

我台的法制节目历经近20年的历史,从当年的《警法热线》到今天的《法在身边》,从仅仅报道大案要案到今天宽泛的与法相关的题材,大案追踪、以案说法、行政执法都是我们涉及的范畴,素材多了,报道的面广了,遇到的问题和可能出现危机的系数就大了。法制节目要求我们严谨认真公平正义,还有具有普通的法律常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严格把握自己的职业操守,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我们做过一期节目《裂痕》,反映一个农家妇女生了女孩而受到家庭虐待,最后导致离婚的悲剧。我们没有因为一方当事人的恩惠而倾斜,因此当另外一方当事人找到电视台无理取闹时,我坦然地拿出稿件,和他较真时,对方哑口无言。经过半天的聊天,他最后成为我的朋友。事实证明,心底无私天地宽,我们没有见利忘义,我们秉承道德正义,我们的节目可看,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真实。

第二,求“新”求“活”,看点倍增

新闻重在“实”,贵在“新”。写作手法上要新颖别致,才能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形式主义、老生常谈只能让观众感到乏味。原来我们的镜头很多时候都是对准上层,改文风,我们的笔触更多地记录百姓,他们的生活,他们需要的法律援助,给他们的警示,他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直面现实,分清主次,拒绝哗众取宠。我们刚刚做了一个片子《三尺地之争》,片子反映农村一家姑侄之间因为三尺宽的宅基地大打出手,因为积怨又争执不休的案例,我们的镜头对准了农村的广阔天地,一枝一叶总关情,画面从空旷到双方握手言和,拾起失落的亲情……连续几个片子的改文风,使我们的画面散发出土地的芳香,画面更丰富了,语言更灵活了,观众更爱看了。文风灵活多变,紧跟当前文化潮流,这对传统新闻媒体来说是一次直接的挑战,在文风上做到守正出新、精彩夺人并非易事。我们既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又要有相当的文字功底,才能创造出动人的新闻作品,这也是我们每个记者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新闻界打基础、树正风、育新人的一个重大工程,具有激浊扬清、正本清源的现实和深远意义。长期以来,新闻界一直有“脚板底下出新闻”、“接地气”、“捉活鱼”等传统,事实证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做好记者工作的基础功和成功的保证。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发扬和探索。

(作者单位:辽阳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文风百姓作风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三老四严”作风诞生记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百姓看家“风”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提能增效转作风 真抓实干谱新篇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