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离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作家,这一代作家可以说是从理想主义的高潮中接受精英教育和开始学习写作的,他在北大、复旦的经历足以证明这一点,他并不缺少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熏陶,这是他的创作中始终伴随着的理想主义的精神背景,也是人物始终能以善良的眼光来看待世间各种阴暗面的根本原因。
——陈思和(评论家,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近几天我常想,一个人如陈离这样对人性对黑暗如此敏感,他的内心生活该是怎样一片景象。因为我们每个人,当然包括陈离自己,每天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多么复杂坚硬的外部世界。当然同样是在陈离的这两篇小说里,我看出了他的自信,看出他保持内心平衡的办法。这就是陈离站在这个世界面前的模样了:他一边周身战栗,一边浑不在乎。他挺着一只肩膀高一只肩膀低的身子,脑袋半歪着,睁大一双稚子般的眼睛看看这里看看那里,稍不留意就从什么地方摸出一只水晶或鸡蛋之类脆薄玩意,啪地一下敲在面前坚硬的巨石上。巨石碎了,手上的玩意却继续闪闪地发光。
——丁伯刚(作家,《九江日报》编辑)
每个人,在他人脑海中大概都有个可用几个关键词概括的形象。比如陈离,他让我想到的关键词是:谦和、敏感、恪守、执拧。在他那张总是堆满书的书案旁,他怀着修行者的定力,阅读、体察、写下……这种定力出于向善的需要,一种“人更属于自身的需要”,这也是他作品中最显著的气息。他的枕边书——《契诃夫短篇集》《都柏林人》《日瓦戈医生》《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大抵也可折射对这种精神向度的追寻。
——陈蔚文(作家,《创作评谭》副主编)
陈离的小说,既没有繁花似锦的修辞,也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只凭一种质朴平静的叙述不动声色地抵达人物的灵魂。真正有力量的文学,正是在穿越人类的经验、情感、记忆以及想象和梦境,而一路向我们走来的,它最终抵达的是灵魂。虽然陈离的诚实观及其诚实写作在某种程度上不免有所偏执或狭隘,但显然他以自己特有的姿态远远拉开了与那些假面人生和虚伪写作之间的距离,而让人心怀敬意。
——李洪华(评论家,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