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小城镇综合承载力的对策研究

2015-08-10 00:05魏亿钢薛澜孟延春黄萃
现代管理科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小城镇

魏亿钢+++薛澜+++孟延春+++黄萃

摘要: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是我国稳妥、健康、持续推进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战略思路。文章系统阐述了城镇综合承载力概念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并通过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龙港镇的案例分析,总结了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思路,探索了短板问题的解决方案,拟提出一条可实施、可借鉴、可推广的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升模式。

关键词: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新型城镇化;提升模式

一、 引言

小城镇是小城市、县城、和建制镇的总称。小城镇是联系城市与农村的重要纽带,兼具城市的资源集聚功能和农村的服务职能,具有固本强基的战略作用。小城镇还是吸纳和安置农村剩余人口的重要载体,为我国非农人口转移提供了广阔空间。费孝通先生很早就提出,小城镇是吸引农村转移人口的聚集点,是防止人口过度集中的“蓄水池”,可以有效缓冲和蓄积巨大的农村转移人口流量(费孝通,1996)。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的实践也证明了小城镇是吸纳人口的重要场所。例如,德国现有8 200万人口,70%居住在1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镇(樊曦,2013)。在20世纪80年代初,费孝通先生就提出,大力发展小城镇是符合国情的最优模式(费孝通,1996)。所以,小城镇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对于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破解“三农”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政策,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镇的人口吸纳能力,已成为我国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发展方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工作部署中,明确提出了“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战略要求。如何正确理解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如何科学增强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值得学界、业界和政府相关部门认真研究。现有研究对小城镇综合承载力关注较少。而小城镇的诸多特点,例如:经济内生性强、发展更依赖本地自然资源、公共财政弱、政府权限不完整等,使其承载力的提升策略不同于城市。本文通过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龙港镇的案例分析,总结了其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经验和解决短板问题的思路,探索了一条可实施、可借鉴、可推广的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升模式。

二、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内涵和特性

城镇综合承载力概念是以资源学、环境生态科学、人口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基础,结合系统科学、协同论、控制论和多目标协同论,构成的城镇发展研究体系(李松志、董观志,2006)。费孝通先生很早就提出了城镇综合承载力的思想,早在1996年,他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统筹兼顾“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协同发展。硬件包括:环境、基础设施、市政设施。软件:文化、教育、社会道德、公共秩序等(费孝通,1996)。具体来说,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内涵包括多个要素承载力,例如:经济、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制度环境(Wei et al.,2015a)。

城镇承载力概念具有诸多特性:其一、它是“阀值”的概念,城镇系统内人口及其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一个阀值,超过阀值的增长,将造成承载力过载,短板性因素会造成严重甚至不可逆的破坏,威胁城镇可持续发展(刘惠敏,2001)。其二、城镇承载力是一个动态、可控的过程,人作为组织、协调与控制者,实质上是这个控制过程的主体(李松志、董观志,2006)。其三、承载能力是一个多目标矢量、多层次的协同控制体系。多目标之间,多要素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制约、交互的作用。所以,城镇建设要重视整体均衡发展,避免承载力短板的出现。

三、 研究案例

龙港镇地处浙江东南部,位于鳌江出海口南岸,隶属于温州市苍南县。自1984年建镇以来,通过一系列户籍、土地、市场改革,形成了产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被誉为“中国农民第一城”,是中国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样板,并被国务院入选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龙港镇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经济实力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城市形态魅力和城市治理能力都显著提高。截至2013年,龙港镇城镇化率达到56.8%,超过了53.73%的全国平均城镇化率。在建镇之初,龙港镇仅辖5个村,辖区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仅为6 800多人了;如今已发展成为镇域面积172.0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6.2万人,镇区人口25万人,镇区人口密度达1.3万人/平方公里,达到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2013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8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首付31 910元。龙港镇以“小马拉大车”的模式、以镇级体制承载了县级乃至市级体量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基本保持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走出一条成功的承载力提升之路。同时,面对城镇承载力过载的新问题,龙港镇总结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增强承载力的措施。

四、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的措施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的关键是,在城镇建设中统筹兼顾各承载力要素的全面、系统、协调发展(Wei et al.,2015b)。龙港镇综合运用经济、技术、管理、法律、行政、社会手段,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其具体措施如下:

1. 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城镇化发展,要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需要产业和就业的支撑,吸纳和稳定农业转移人口,促其转化为市民。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受到经济活力、产业结构、就业机会的直接影响。没有经济基础和就业保障的城镇化是竭泽而渔,会引起投资泡沫、居民生活贫困、城镇空心化等问题。

结合本地情况,龙港走出一条产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的道路。龙港镇积极推行民营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农民发展家庭手工业,轻工业产品和个体私营经济。包装、印染、纺织、编制礼品加工等一批优势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3年,龙港镇有23 372家个体工商户,7 706家企业。工商业的发展,为吸纳农村转移人口提供了就业保障,实现了农业劳动力向二产、三产的转移,为居民增收提供了渠道。龙港镇在壮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和优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产产值比重达到36.2%。繁荣的经济活力,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对农民进城形成了很强的吸纳能力。2013年龙港镇吸引10万外来人口,且城镇居民注册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此外,良好的经济基本面,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促进了龙港镇财政的增长,2013年财政总收入和常住人口人均财政收入分别为18.8亿元和4 069元,达到了城市的基本水平(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调研组,2014)。良好的财政收入,为改善龙港镇民生,扩大公益性投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服务覆盖面提供了重要保障。

2. 保护资源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镇转移过程中,同时伴随着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对环境造成显著污染和破坏。当前龙港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三高一低”产业,即资源密集,劳动力密集,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例如:印染、纺织、包装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过大,造成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例如:河流和土壤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等。

面对出现的资源约束和环境问题,龙港镇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龙港镇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扭转依赖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坚持从数量扩张型,资源集中型,管理粗放型,转变到质量提升型,资源集约型,通过政策引导,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政府层面,一方面加大对企业污染的整治力度,推进实施排污者付费机制,加大污染治理的监督和处罚力度,淘汰技术含量低,工艺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劣质企业,降低环境污染大、资源消耗大的产业比例;另一方面,推动环境公用设施的建设,提高治理专业化水平、提高治污效率,加强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加大环保投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层面,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升级、产业升级、精细管理,提升生产效率,有效地降低了资源的使用和减少了环境的污染。

3.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的城镇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是“人的城镇化”的必要支撑。龙港镇政府历来重视市政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设覆盖面,提高建设水平,构建完善的城市功能框架,消除发展的瓶颈因素,为经济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为市民提供高效便利的生活服务和市政公用设施网络体系。

在向社会提供公共设施和服务的过程中,政府积极尝试“投融资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传统的城镇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国家财政划拨,由于国家财力有限,造成了很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龙港镇建镇后,经历了三次行政区划调整后,管辖面积和人口都快速扩大,城镇建设任务繁重,镇级财力捉襟见肘。龙港镇通过政府投资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城镇建设、经营、维护和管理。采用“政府牵头,企业参与”的多元化城镇化投融资体制,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摊机制。此外龙港镇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积极拓展多元化的融资平台,鼓励有实力有意愿的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分摊了地方政府负债融资压力,另一方面发挥了社会资本在经营管理和资源整合上的优势。探索多种的项目投融资合作方式,如:建设-经营-转让(BOT),公私合作模式(PPP),鼓励企业与政府的合作,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发挥各自优势,扩大公共服务投资的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和水平。重点将社会资本引入路网建设,市政工程,保障住房,能源项目,社会事业等领域,大大地提升了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此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保险、福利、救助、慈善等事业。2011年以来,龙港镇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82.64亿元,且民间资本占到总资金投入的83%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100%实现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20%,人居绿地面积5平方米,建设14条公交线路,5所医院,54所中小学,镇广播电视台日播自办节目出超10小时(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调研组,2014)。龙港镇已建成完备的水、电、气、通信、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等配套设施。

4. 完善城镇规划,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土地是城镇发展的关键限制性要素,其基本的空间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现阶段,我国的土地利用模式粗放低效,“摊大饼”式的盲目扩张,总体呈现出建设用地紧张的局面。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采取高密度的土地集约利用措施,提高土地容积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大力度清理闲置土地,综合利用深度开发地上地下空间是国家的指导方针。

龙港镇坚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原则,通过“开元”和“节流”两个措施提升城镇承载空间。现阶段龙港镇区人口密度达1.3万人/平方公里,超过国际公认的宜居城市的 1万人/平方公里的上限,引起了一系列“城市病”问题的出现。“开元”是指龙港镇采取了镇区人流分散疏导的思路,破解城区人口过密所引起的可持续发展难题。“开元”措施的具体措施是,通过科学规划建设海图围垦,建成30平方公里的龙港新城,大大拓展了城镇的承载空间,按照每平方公里1万人的建设标准,有能力吸纳30万的转移人口,缓解旧城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问题。“节流”是通过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根据城镇发展规律,科学编制城镇发展规划,引导城镇有序建设,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龙港镇的经验表明,城镇居民集中建房的土地利用效率明显高于农村建房,龙港城镇居民建房比农村建房人均土地面积少1倍~3倍。因此,推进城镇建设,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是避免土地浪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通过推进农村住宅楼建设,农村宅基地置换和流转,旧住宅、旧厂区改造等措施,盘活存量土地。在城镇建设管理中,严格遵循规划,杜绝以往根据发展需要项目需求更改规划的随意性,坚持以规划引导土地科学利用和城镇合理布局,破解建设用地不足的难题。龙港镇在2010年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全镇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到89%以上,通过对土地利用的优化和管控,为城镇发展预留了空间。

5. 夯实城市管理基础,提升城市治理能力。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和产业快速集聚,建设等级不断提高,城镇管理的任务和内容日趋庞杂。城市管理是一项内容繁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了城建、绿化、环卫、环保、城管、安保、社保、工商、社区工作等诸多领域。所以政府城镇治理能力水平关系到城镇发展的方方面面,是提升承载能力的重要制度性因素。

(1)完善政府城镇治理机制。管理理念创新,由“城市管理”转变为“城市治理”,是提高政府城镇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龙港镇通过推进“公众参与、共同治理”,推进公共参与城镇治理的制度化建设,使广大市民形成城市建设的共识,保障市民权益,改善治理效果。镇政府不断完善“自下而上”的城镇治理机制,具体措施是,建立政府、企业、公众的对话平台。通过对话平台实现镇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索赔权等法律赋予的权利。通过定期的对话,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增进政府、企业、居民间的沟通和理解。

政府加强自身组织机构的制度建设,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明确行政部门职能,将责任落实到位,构建全方位、无疏漏、快速反应的城镇治理系统,实现对城镇问题,例如:公共设施损坏、社会救助、应急突发事件、劳动纠纷、违章建筑、扰民事件、环境投诉等的全面覆盖。

(2)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日趋庞杂和速变。以往的城市管理,主要凭借经验和直觉判断,属于粗放型、模糊型的管理,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大,随意性大。这种落后的管理造成了许多问题看不到,许多问题被误判,发现问题没人管,解决问题不及时。龙港镇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城市管理中,初步建成了统一、完备、高效的城市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应用,构建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网”,就城建、城管、治安、环保等多方面管理,实行全方位系统化精确管理,实现“网格化”管理,对问题精确计时定位和判断,有效清楚管理中的“死角”和“盲点”。将城市管理中的问题“一网打尽”。

城镇预警机制建设,是智慧城市的另一重要任务和优势。现在城镇运转中的问题快速多变,越来越难以预测和控制,尤其是许多“突发性”安全事件的发生,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在此背景下,实现预警管理尤为重要。龙港镇努力通过落实部门职责,并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前馈控制,形成预警管控管理。通过收集和分析城市运行中的数据信息,预先判断或定位可能出现的城市问题,在问题出现的临界点前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将问题避免与萌芽阶段,避免了“亡羊补牢”的巨大成本和社会危害性,确保管理目标的完成。

五、 结语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面临的资源环境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寻求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措施,引导我国城镇全面、健康、稳妥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龙港镇的经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国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松志,董观志.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对规划实践的指导[J].城市问题,2006,(7):14-20.

[2] 刘惠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分异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10):114-122.

[3] 樊曦.我们要怎样的“城镇化”?[N].新华时评, 2013-08-01.

[4] 费孝通.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1996,(3):3-10.

[5]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调研组.“小马拉大车”:特大镇在“小政府,大服务”上的探索[J].城乡研究动态,2014,(243):1-10.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项目号:2013-XZ- 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号:71133003)。

作者简介:薛澜(1959-),男,汉族,北京市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理论与公共政策过程;魏亿钢(1985-),男,汉族,山东省莱芜市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孟延春(1966-),男,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与管理;黄萃(1978-),女,汉族,江西省新余市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量化分析。

收稿日期:2015-06-08。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小城镇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一)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