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修辞、风格在英汉互译中的对应与不对应

2015-08-10 03:14:51张然
校园英语·中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英汉互译修辞风格

张然

【摘要】英语与汉语属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受到文化、修辞、风格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英语与汉语互译的过程中存在着对应与不对应的情况,有必要借助不同的影响要素来客观分析其对英语与汉语互译长生的作用,将对应关系理顺,对不对应的问题进行合理规避,文章从文化、修辞、风格等三个影响要素出发,对英汉互译中的对应与不对应进行论证,使得英汉互译更加科学合理,弱化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瓶颈。

【关键词】文化 修辞 风格 英汉互译

语言常常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实现深度交流的屏障,这种语言相通性不足导致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不同国度之间的合作往来,甚至会因为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而导致误解,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因此突破语言瓶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英语与汉语互译的过程中,受到一些因素存在的影响,使得两种语言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产生了对应与不对应的现象,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来对英汉互译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推动英汉互译过程的理清,使文化交流更加贴近本质。

一、文化在英汉互译中的对应与不对应

1.文化在英汉互译中的对应表现。文化不是封闭的要素,而是在世界范围内不断的流转,即便存在着国度的差异,但是仍然不能完全阻断文化之间的交流。长期以来,由于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都有非常广泛的使用群体,而随着国与国之间往来的日益频繁,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更加紧密,这就使得在英语与汉语互译的过程中借助于两种语言国度之间文化具有相通性的关系,而让两国的语言互译也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例如,任何一种语言都需要对客观的自然界进行形象的表述,英语也好,汉语也罢,都不可能凌驾于自然界之外,都不可能脱离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这一点来说,这就是自然界文化内涵的反映。在进行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对于这些客观的自然界,或者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就属于人类公共的文化,而不是某一国家的文化,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文化共性,因此,就能够形成明显的对应关系。

2.文化在英汉互译中的不对应问题及应对。英语与汉语毕竟来自于不同的地域国度,长期的文化积累产生了语言上各自的特色,于是在进行具体翻译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打破语言瓶颈的限制让两种语言实现绝对的互通和对应,这就是英汉互译过程中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对应问题。对于英汉互译中表现出的不对应问题可以简单归纳为这样几种表现,首先,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不同的生活习惯,进而使语言表述上存在一定的代沟。例如,中国人习惯用红色代表喜庆,来表达美好的祝愿;而英语的文化背景下却没有使用红色里祈福的表现方式,仅仅作为颜色的代名词。其次,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不同的价值认同,进而在语言判断方面存在不对应的问题。例如,中国的集体主义观点中就强调注重团结的力量,不能凭借绝对的个人主义来行事;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英语文化中,更多的是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力量,两个文化价值观点的不对应也使得互译过程中产生不对应的问题。再次,语言演化本身出现了异化的现象,使最初的本意发生了改变,这也成为英汉互译过程中产生不对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小鲜肉”就从最初肉的含义发展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这样就改变了最初的本意,如果不了解这种语言文化的异化是很难准确的翻译的。针对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英汉互译过程中出现的不对应问题,应该从两个大方向来解决,一是使文化的外延性在语言中得到体现,也就是不能是简单的文化外延,应该把这种外延拓展到语言中,使语言的发展也能够随着文化的脚步而前进,这样就能减少一些不对应问题。二是加强对翻译者的文化影响,使翻译者能够置身于两种文化背景中,这样翻译者自然就成为了两种文化相互衔接的纽带,使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隔阂更少,从而有利于在英汉互译过程中不对应问题的解决。

二、修辞在英汉互译中的对应与不对应

1.修辞在英汉互译中的对应。修辞在英汉互译中的对应包括多数对应和少数对应。所谓多数对应主要强调的是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两种语言涉及到的修辞问题大多数是相通或者相近的,这样从一种语言的修辞方式到另一种语言的修辞方式就不会出现不对应的问题,修辞让英语与汉语产生了相同的表述。例如,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都能知道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母亲是生命孕育的象征,这里把失败比作成功的母亲,就意味着失败能够孕育成功。在具体的英语翻译中,“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就被直接翻译为“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显然,在英语与汉语的互译过程中,修辞是对应的关系,互译并没有改变句子的原始结构,这种就是比较典型的多数对应问题。所谓少数对应主要是强调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两种语言不是绝对的完全不对应关系,也不是大多数的对应关系,而是能够找出相通的地方,实现两种语言的部分衔接,从而使修辞在在英汉互译中产生一定的对应关系。比如,汉语中对应非常喜欢的东西习惯上表述为“掌上明珠”,实际上我们都知道“掌上明珠”只是比喻非常珍贵,非常重要,是一种修辞的手段,在进行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能看到“jewelry”等珠宝类的词汇,然而我们却能够看到与之相类似的“apple of the eye”,相信很多人最初以看上去都会产生一丝不解,怎么贵重的物品居然能够与“apple”产生联想,后来发现这是一种文化演进处理的比喻手法,苹果在外形来可能更接近人的眼睛核心,自然也就能够接受了,这就属于有少数相通的地方,对应之处就在于都表达的名贵的初衷。

2.修辞在英汉互译中的不对应。任何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法都具有相对隐晦的特征,这样以来不用说具体的互译过程,就是单纯的母语表述都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解,因此,在英语与汉语进行互译的过程中,由于修辞手法的存在会使得具体的互译中产生不对应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不对应是指绝对的不对应。毕竟英语与汉语受到不同的国家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一些产生的价值观念在当地已经产生普遍性的认知,尤其对于博大精深的汉语而言,很多比喻性的修辞在英语翻译者看来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是造成中英互译中出现不对应的主要原因。例如,我们常常把带有一定舍弃精神的策略称之为“丢卒保车”,习惯上把亡羊补牢的行为称之为“马后炮”,通常会借助中国的国粹艺术把打杂的行为比作“跑龙套”,这些常见的比喻风格我们都能够理解,但是到具体的英语翻译中却是很难表达的修辞模式,无论是上面所说的哪种修辞,在表述起来如果直接翻译都会出笑话,而且会让英语者理解起来跟读天书一样,显然,这就属于非常典型的修辞在英汉互译中的不对应现象。

三、风格在英汉互译中的对应与不对应

语言的表述过程中会带有一定的风格色彩,这是语言内涵丰富的表现形式,正是因为语言表述过程中有风格存在才使得不同语言表述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就需要对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行全方位的把握,这样才能够抓住语言内在的核心的本质,使英汉互译中的对应与不对应都能够成为积极的因素。

像开玩笑一样,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中都会有玩笑,不同的玩笑风格也会存在差异,汉语中的玩笑在英语中可能会成为大忌,同样英语中的玩笑也可能不被中国的语言文化习惯所接受,这就需要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把握好各自的语言风格,才能做好互译的对应问题,减少不对应的发生。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应该注重从文章的本意出发,从语言的文化背景出发,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这样才能够实现文化的互通与语言风格之间的互通,实现互译过程中的对应关系。当然,对于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不对应问题也应该从具体的风格特点出发,进行客观的总结,是英汉互译更为科学合理。另外,风格在英汉互译中的把握问题越来越多的成为解决英汉互译中的对应与不对应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曹灵美.词义修辞格在英汉互译中的叛逆性转换[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3):97-100.

[2]孟红松.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汉互译中不可译性初探[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10):119-121.

[3]李宏菁.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因素及译者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4]陶然.认知隐喻与文化以及对英汉互译的解释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5]郭皓.英汉“物称”与“人称”对比及互译[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猜你喜欢
英汉互译修辞风格
从民族特性看“狗”与“dog”的英汉互译
现代交际(2016年11期)2017-02-15 12:08:48
可口可乐广告语修辞应用及其汉译分析
英汉互译课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李白诗歌修辞与英译赏析
浅议科技术语英汉互译中的几个问题
水浒英雄绰号的修辞艺术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0:48:39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修辞手法
新闻爱好者(2016年9期)2016-11-15 19:50:01
浅谈云冈石窟造像的中国民族化发展
画廊室内设计全息论探究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