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志霞
【摘要】随着不同国度之间文化往来的日益频繁,文学作品成为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文化的深度交流产生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从中英文学作品比较来看,反映出明显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对于成为文学作品翻译中应该把握的关键问题。文章从中英文化之间的不同现状出发,对中英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的比较分析,找出中英文学作品反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而探索中英文学作品翻译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中英文学作品 文化比较 翻译
从实践来看,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只有通过有力的翻译,才能尽可能的打破中英文化之间的天然屏障,实现文化之间的有效衔接。中国需要了解西方的文化,西方同样需要认识古老的中国文明,而文学作品成为文化与文明的显性表现,对于中英文学作品及其文化的比较与翻译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大文化格局的构建。
一、中英文化之间的不同
中英地域的差异决定了中英文化之间也必然存在一定的不同,这种不同的产生主要是源于生活习惯、事物认知、价值判断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种不同会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分析中英文化之间的不同就需要通过这些要素来具体论证,只有找出不同国度之间文化的不同才能对中英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比较,具体说来,中英文化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英在生活习惯上存在不同。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生活习惯都是经过一段时期积累而产生的,是地域特征的现实反映,这种反映会在生活习惯上得到体现,并映射在文学作品中。例如,红色在中国的习惯中常常代表着喜庆,通常在好的时刻采用红色的色调,这是一种古老的习惯。而在英语文化中,“red”仅仅代表着色彩,并不具备其他更为深刻的涵义。再例如,“老”在中国的习惯中不仅是陈旧的象征,还代表着一种经验成熟的表现;而在英语文化中,“old”仅仅是落后的象征。类似的文化都是典型的习惯,是长期的地域沉淀下来的文化不同,这也是在具体的文学作品翻译中应该把握的问题。
2.中英在事物认知上存在不同。中国人对于事物的认识方式也与英语人存在的不同,中国对于事物的认识更加注重把所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在实践中去检验理论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而应该对于事物的认识则更加注重事物本身的内在逻辑,只要被逻辑证明了的问题,对与错便不再那么重要了。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中英对于事物认知上的不同之处也能够在文学作品里被体现出来,例如,中国对于事物的认知更多的是从表象出发去探索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更侧重正向思维去认知事物;而英语对于事物的认知则更多的是从结论去找原因,也就是逆向思维的更多。
3.中英在价值判断上存在不同。价值判断是世界观的现实反映,价值判断与生活习惯和对待事物的认知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中英文化在生活习惯和对待事物认知方面存在不同,显然也决定了二者在价值判断上必然存在差异。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更多的强调集体主义的精神,主张奉献精神,提倡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现实的问题,不能过分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力量,因此,团结成为中国文化中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重要前提。而在英语文化中,个人主义的思想比较重,常常借助于个人的突出表现来衡量一个团队的成就,这也在英语文学作品中能够经常看到。
二、中英文学作品的比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提倡宗教信仰自由,但是不主张把宗教精神无限度的扩张;而在应该文化中受到基督教思想影响比较重,对于其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很强的思想影响。大量的英语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够从中读出基督教的味道,至少可以说是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客观存在。很多中国的文学作品是对中国现状的客观反映,通过文学作品来发现中国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希望能够通过文学作品来引起更多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使问题能够最终得到解决。中英文学作品的比较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中英文学作品信仰的比较。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神,尤其是一些古老的文学作品中类似“玉皇大帝”、“龙”这样的神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这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现实反映,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文学创作不难发现,凡是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都被视为正义的象征。而在英语的文学作品中则用基督教的上帝来反映其宗教信仰,即便是行为主体遵循客观规律来办事,也是对于上帝的交待,就像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找不到第一推动力的来源时需要把这种力量归咎于上帝的推动一样。例如,在中国文学作品中龙是神的象征,经常能够看到,这是古老的中国文明的象征,是正义的象征;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却是一种邪恶,是反面的代表。
2.中英文学作品实践的比较。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注重通过踏实的实践来创造财富,实现人们生产生活的提高,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社会实践行为,并通过这种文学表现形式来反映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客观现实。而在英语的文学作品中,对于实践的表现手法上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更多的强调休闲浪漫,常常出现衣冠整洁的绅士的形象,而对于真正辛苦劳作的实践者常常表现为拉着纤绳的“奴隶”。例如,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牛象征着劳动人民,任劳任怨,甚至把无私奉献也比作俯首甘为孺子牛;而在英语的文学作品中,牛更多的是用来吃肉的,但是,马却是非常勤劳的象征,这也是文学作品中的“牛饮”被翻译成“to drink like a horse”而不是翻译成“to drink like a cow”的重要原因。
3.中英文学作品自然的比较。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也常常有很多自然背景的表述,通过外部的环境来反映作者创作的心境,进而形成客观的社会现实、作者的心境、外部的自然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统一与共鸣,为故事情节的发生与发展奠定了必要的自然环境基础。在英语的文学作品中也会有自然环境的反映,这是文学创作的共性要素,但是,在具体的自然要素使用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些在中国文学创作中正向却成了英语文学创作中的反向。例如,中国文学作品中自然界的东风常常是暖意的表示,象征着希望即将来临,感受到东风的吹拂常常是事件将发生转机;而在英语文学作品中东风则非常不受欢迎,被认为是不详的征兆,甚至非常让人反感,因此,在英语的文学作品中有“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而在中国却是东风颂。
三、中英文学作品翻译的实践路径
基于中英文化上不同的存在客观,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宏观把握作者的创作初衷,毕竟翻译只是对作者表达意思的客观反映,而翻译本身却不是文学创作,因此,在进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作品的宏观思路,来进行具体的语言合理转化,还原作品创作的本来面目。具体说中英文学作品翻译过程应该遵循这样的实践路径:
1.要在领会作者本意上下功夫。翻译文学作品的关键是领会创作者的本意,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的语言表述,通常来说,文学作品都具有相对严密的逻辑性,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全面把握作品的核心思路,做到整体与局部相统一,以局部为切入点,来通篇组织整个作品的翻译,不能局限于某个结点不放,同时,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中英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为了保证作品内涵的完整性,可以根据实际的翻译需要酌情增加或者删除部分表述,从而达到作品连贯性的目的,让文学作品的原滋原味呈现出来,这样才能体现出翻译的功底和水平。
2.要根据作品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语言表述。中英文学作品在语言表述方面存在不同,中文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主谓宾缺失的情况,相对而言,英文作品中结构更加完整,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系统的把握,合理配置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对于中文文学作品中主谓宾缺失的情况,可以根据实际的翻译需要,适当补充相关的语句要素,使语言的表述更加完整,从而实现语义的完整表述,这样阅读者才能够通过翻译后的作品了解到作者的创作本意。
3.结合实际的语言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词汇。尽管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同属于语言的门类,但毕竟中英文化之间存在着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翻译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国度的语言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词汇来表达具体的作者意图,还原作品最本真的语义。例如,“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s?”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就不能直接翻译成“你看见我眼睛里有绿色吗?”应该考虑到在英语翻译中,“green -eyes”不但有直译的“绿眼睛”(红眼,不瞒)的意思,还有“好欺负”的意思,因此,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就应该选择合适的词汇,翻译成“你以为我是好欺负的吗”?这才是真正的本意。
另外,要根据语言通顺的实际需要来科学表达。文学作品只有通篇阅读才能够把握作者的整体思路,因此,要保证全文的通顺就需要使表达方式得到科学的理顺,该调整先后表达顺序的就需要调整表达顺序,该补充完整的就需要补充完整,该需要显性表达出来的意思就需要显性表达,这样才能够做到舒张有度,使文学作品的韵味在翻译中被有效的体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品的美感。
参考文献:
[1]闫文珍.中西文化差异视域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浅谈[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36-39.
[2]赵德全.中英文学作品在衔接与连贯方面的差异[J].时代文学(上),2010(6):124-125.
[3]丁旭辉,袁洪庚.“谋杀”抑或“重生”: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181-185.
[4]吴琼.试论如何正确处理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8-19.
[5]郑军.英汉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5):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