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庆(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西安 710061)
高抗硫水泥熟料的生产试验
张晓庆
(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西安71006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水平的提升,工程建设数量的增加,我国对于水泥的用量也具有了更大的需求。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水泥质量,就需要我们能够不断的进行试验与创新。在本文中,将就高抗硫水泥熟料的生产试验进行一定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高抗硫;水泥熟料;生产试验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数量的提升,社会对于水泥的用量以及质量也具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我们通过高抗硫水泥熟料生产试验的方式对新式水泥材料进行了研发与试验。
在本项目设计中,以“低铝氧率、高铁含量”作为配料方案,将以往四组分配料的方式转变为三组形式,并在对原有方案页岩进行取消的基础上设计出新的配料方案。在本方面中,对于熟料烧制方面所具有的液相粘度也相对较小,能够较好的避免窑内热工制度以及熟料质量不稳定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此外,其中的氧化铁含量增加、铝氧率的降低也会使也会使硅酸盐系统熔点出现下降的情况。而为了能够尽可能降低因熟料铝氧率而产生的影响,也适当的对其中的熟料硅酸率比例进行了提升。在原料配比方面,高钙石灰石占比为50%,高硅石灰石占比为44%,铁粉占比为6%。
3.1原料质量控制
在本次生产试验中,专门对新的原料进场指标进行了制定,对于原有的原料来说,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普查。铁矿方面,要保证其Fe2O3的含量在60%以上,煤的灰分在20%以下;钙石方面,根据高抗硫水泥熟料的制作需求,要保证其中的CaO含量处于54%左右,并保证其成分的稳定性;高硅石方面,选择有害成分较低、较为稳定的石灰石,保证其SiO2的含量在40%左右,Al2O3的含量处于5%左右。
3.2生料质量控制
在试验开始之前,特制定了对于Fe2O3以及CaO新的控制指标,以此在避免出现饱磨情况出现的同时对生料的喂料量进行稳定,并做好配料人员的培训工作。第一,需要对生料配料秤做好检验工作,如果试验使用的高硅石以及高钙石体积较大,则需要对其适当的开展破碎处理,以此使其入磨原料的质量得到更好的保证;第二,化验室需要对高钙石、铁粉、堆场煤以及高硅石进行全面的检验工作,并做好生料的调整。而在具体操作方面,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入磨,在避免出现饱磨情况的同时做好材料指标的控制,即Fe2O3应当控制在3.5%,而CaO则应当控制在目标值的42.3%,并保证SM合格率应当大于84%,KH合格率大于74%,AM合格率大于84%。
3.3煅烧操作
在本次试验过程中,需要加强煅烧操作,做好热工制度的稳定。具体操作方面,需要以薄料快转、长焰顺烧,保证熟料结料细小均匀,勤移喷煤管,保持完整的火焰形状:首先,在试生产之前,需要对火工人员交待好本次新配方煅烧操作的注意事项,即在窑从煅烧普通水泥熟料向煅烧特种水泥熟料转产期间很可能出现较大的波动。而对于配料方面来说,由于烧成的范围变窄,生料更容易散,皮更薄,就需要在煅烧时适当的将火焰长度缩短,提高烧成带煅烧温度,避免烧顶火以及烧大火情况的出现。此外,通过对fCao含量的控制,也能够在对水泥外加剂掺量进行良好稳定的同时更好的满足客户应用需求,一般来说,fCaO的含量应当控制在0.8%以内。
3.4熟料质量分析
在具体取样方面,为了保证结果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我们保证了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并适当的对分析频次进行了增加,并在增加现场情况了解的基础上对熟料数据做好了统计分析工作。首先,从新配方生料环节开始,技术人员就开始了生产现场的监控工作,在对窑情反应进行良好观察的基础上对其出窑熟料的质量进行分析工作;其次,对试验前的数据也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工作,经过检查其中C3A含量为2.83%,C3S含量为46.62%,基本满足了试验目标需求。
(1)在试验后,熟料中C3S的含量从试验前方案的55.7%下降到了48.82%,平均下降了6.88%个百分点。
(2)在试验后,熟料中的C3A含量从开始的7.32%下降到了2.71%,平均下降了4.61个百分点。
(3)在本次试验中,在普通熟料同本次生产成本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以生产水泥数量3000吨计算,创造了利润越42万元。
可以说,在我国现今建设工程数量、规模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对于水泥材料的质量、数量也具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上文中,我们对高抗硫水泥熟料的一个生产试验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也需要能够积极创新方案,通过不断的创新与试验获得更好的材料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勇,杨爱江,张林晓,庞英,姚维.钙化焙烧提钒废渣代粘土配料煅烧水泥熟料试验[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55-58.
[2]孟冰露,李辉,杨文斌,李江锋,于有海,闵永刚.碳基材料改性石灰石增强其对CO2的捕集效率[J].硅酸盐通报,2015(03):33-36.
[3]田亚坡,张烁,黄巧苑,黄定策,陈伟科.聚合多元醇胺的制备及其助磨性能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5(03):145-148.
作者简介:张晓庆(1985-),陕西宝鸡人,助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