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晟
预习,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活动。课前预习是自学形式之一,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它的重要性可谓不言而喻。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通过预习自学,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这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老师逐步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而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开始排斥预习。审视我们身边的预习作业,不外乎朗读课文×遍,抄写生字×遍,查字典理解词语×个,难怪学生们一听到预习作业,就呵欠连连,提不起一点兴趣。试问:这样的预习又如何能起到让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自己学习的作用呢?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而真正的课前预习应该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要通过预习这个手段和过程,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如果预习这一环节抓得好,就能有效调动起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快乐预习,就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愉悦的自学过程,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的欲望与信心。如何让学生快乐预习?本文将结合教学实际来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享受“主动学习”的快乐
学生预习的兴趣不高,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主要由于教师被传统教育束缚后,根深蒂固地认为学生的学习就应该“先学后做”,以至于缩小了教师布置预习作业的范围;总是觉得学生在预习时只需要解决一些朗读、认字、理解字词这些基础的问题。或者是教师很片面地认为,在没有教授新课之前,学生能做到的也只有这些。整天面对着这些毫无挑战性的预习作业,有多少学生愿意主动去学呢?所以,要想将学生做作业的思维化为主动,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理念。美国教育家克莱恩在《天才——重视你与孩子们本来的学习乐趣》中说:“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只有学习而没有参与其中的和没有实际演练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由此可见,“先做后学”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是实践,而实践加工的是对象的整体,这才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从而保证他们充沛的学习热情和经验支持。“先做”的过程酝酿着“学”,到了真正“学”的时候,就有可能一蹴而就,一点就通了。我们传统的作业布置,总是将一些需要深刻体会和理解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完之后,让学生们学了再做,所以他们只是单纯地接受着教师的“满堂灌”,缺少自己的独立思考,从来没有在预习的过程中想过:在老师教之前我自己学到了些什么,想学些什么,甚至该怎样去学。
想让学生体会到预习的快乐,就必须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让他们享受到“主动学习的快乐”。通过预习这个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给他们创造一种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让他们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掌握学习方法。
在预习前,教师可以指导性地给学生提供一些预习的指向、方法或者建议,如“课文背景知识大链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背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学生很喜欢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如搜集名人资料,刚开始,有的学生只是单纯从网上下载现成的内容,但在课堂上交流时,这些生晦的语句无法吸引同学们的注意。于是为了在课堂交流时拔得头筹,很多学生开始不惜花时间整理资料,以形成一篇属于自己的独特而生动的“名人小传”。在预习状物写景类课文时,学生更是争先恐后地去寻找同类型的文章,和课文来做对比。“文未教而身先动”,预习的自学作业已然成为他们自主探究、勇敢创新、展现个性的舞台。
预习时,为了调动学生的预习积极性,还可以提倡让学生自主设计预习作业。以下是班里一位学生自己设计并打印完成的预习作业纸,我们不难发现,这张作业纸中涉及的预习内容甚至比我们老师想到的还要周全,最主要的是,这些题目的内容是学生根据多年的预习经验,自己总结出来的,个性化的重点,完成着适合自己的预习内容,就像是给自己买的房子装修,虽然辛苦,可心里充满着幸福。
我的预习作业纸
1.今天我预习了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 》,第一眼看到这个课题我想到了 。
2.我先读了一遍课文,读的时候,遇到生字我先是读准了它的音,又认真观察了它的字形,然后尝试组词用横线画出来。我把自己学习的字词记录下来。
(1)借助课文中的生字注音,我认识的生字有 。
(2)我通过查字典学会的字有
。
(3)在预习中,我认识的新词有 。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词语有
,它们的意思分别是 。
3.我再把课文读一遍,这一遍我要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我就用横线标出来,一共有 处,我想办法读通顺。
(1)我停下来再多读几遍就读通顺了 处。
(2)我请别人读给我听,又读通了的有 处。
4.我认真读了课文后,发现了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我积累了 。
(1)我知道课文主要讲了
。
(2)我把自己读课文的感受写了下来: 。
5.读了这篇课文,我心中还有疑惑,弄不明白的问题我记录在下面。
上课时,我要和大家交流,或者向老师请教,把这些问题弄明白。
我们平常没有起到作用的预习,当赋予了自由度后,就能成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最佳途径。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当这些学生对课文有了充分的预习、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在课堂中可以更有效地跟着老师的思路,并随时随地将自己的预习感受和疑惑与老师形成智慧的碰撞。有些学生为什么会漠视预习?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怎样去预习。当老师大胆放手,给予学生充分预习的空间和范围,教会他们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时,这样快乐地自主学习,谁会不喜欢呢?
二、合作探究,张扬个性,让学生养成“善问乐知”的好习惯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如我们平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而学生如何掌握自学这项能力,与他们是否具备善于提问、乐于探究知识的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不爱探究,不会质疑的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其实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好预习这个途径,就能潜移默化地逐步培养学生“善问乐知”的好习惯。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认为,作业就应该而且必须是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完成的。不能否认,独立完成作业是有一定道理的,起码能反映出个体掌握知识的真实水平。但这种传统的作业模式的弊端在于,在个体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作业本身内容封闭,而且仅局限于学科知识,偏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们有属于自己的社交群体,在这个小群体中,他们会有被别人尊重和重视的心理需求,他们会在这个小群体中更积极地去表现自己优秀的一面。学会合作,这是21世纪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学生在合作中能够进行情感交流、互相学习,进行思维碰撞、充分发挥潜能。如果我们将这一合作策略运用到预习中去,就能大大提高学生探究知识、大胆质疑的能力。
“我来考考你”是预习作业的一大亮点。学生们在预习完课文后,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是自认为难理解的地方找出来,进行质疑,然后编写成题目,并选择让自己的学习伙伴或者竞争对手来完成。一方面,为了难倒对手,他们不惜在预习时深入研究每个知识点;另一方面,他们为了不被对方难倒,会铆着劲地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难题,探究答案。这样一来一往,没有任何人插手,他们就已经完全为预习而献身,乐于去学习新知识。
“我读你评”也是预习的一个好方法,以往我们会让学生自己回家去读书,然后父母签字。最后孩子读得没劲,家长签得手酸。最大的问题是,很多家长很忙,会边做其他事,边听孩子读书,这样的结果导致孩子读错很多地方还浑然不知。这样的预习又有什么效果呢?如果充分激发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让他们互动读书,互动反馈,无论是从朗读的积极性还是实效性上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四人一组,一人读,其他人听,然后根据正确率来评分,最后每组推荐出一名同学,再和全班其他组推选出的同学来PK,在数次的自读、听别人读、互相纠错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轻松过了朗读关,这样的预习是否更有趣呢?
“头脑碰碰车”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项预习作业。老师在每次预习课文前,留给学生一个主题,然后让六位同学针对这个主题进行讨论并写下自己组的答案或看法,最后交给老师,让老师来选择最倾向于哪个组的回答。如果不服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上诉”,大家互相探讨理由,得出最终的结论。记得在教学《黄河的主人》这一课前,笔者给学生布置预习主题:为什么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结果学生们都表达了自己组的看法。有的说:“因为艄公面对着险恶的风浪,却能在黄河上如履平地。”有的说:“艄公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将客人平安运渡过河。”有的说:“他很勇敢,在黄河上毫无惧色,有高度的责任感及高超的技术。”有的结合课文内容说:“当奔腾的黄河流经壶口时,突然间河道变窄了,瀑布变多了。浑黄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急速地冲进河道里,好像只要一个惊涛拍岸,就能把岸上的人整个儿卷进浑水里。在这种情况下,艄公却能沉着地撑船,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怎能不让人赞叹!”谁能想到,这些精彩的答案竟是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合作学习、相互讨论所得到的,这样的学习能力实在不容小觑。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只要有计划地认真启发、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培养学生快乐预习的兴趣以及自学的能力。但能力的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绝不是短时间内能达成的,这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讨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