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2015-08-08 19:45何雪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两棵树海棠花宋庆龄

何雪

一、 初探两棵树

1. 板书课题。“龄”是课文中的生字,本意是年龄,为什么左边是“齿”?

2. 齐读课题,质疑激趣。阅读课题,你认为这篇文章是写宋庆龄这个人,还是写“故居的樟树”?

【设计意图】初读文章,大部分学生把目光锁定在“樟树”,而忽略了题目中的人物——“宋庆龄”。通过质疑,让真问题引领课堂,不仅调动起学生阅读的期待,更为学生突破文本阅读的难点埋下了一个伏笔。

二、 走近两棵树

1. 出示词语,读准字音:稠密 瞻仰 搬家 繁衍

2. 观察字形,写好汉字

(1) 刚刚出示的这四个词语中的生字,笔画都很多。你认为笔画多的字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2) 你们看,稠由“禾”和“周”组成,可是这样写不好看,哪一笔需要“避让”呢?(“禾”的捺要变点)

(3) 请你仔细观察剩下的三个字,找出“避让”的部件或笔画(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每个字“避让”的动画)。

(4) 教师小结:笔画多的字,不仅结构要紧密,还需要注意笔画之间的彼此相让,这样才能和谐美观。

(5) 描红、仿写、反馈。

3.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设计意图】中年级写字的指导重点,应该从低年级的“写好基本笔画”,转移到“各部件的组合搭配”上来。通过“稠”字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从扶到放,掌握“繁”“搬”“瞻”的“避让”方法。

三、 读懂两棵树

1. 出示樟树生机的语段。默读:哪个字,或者哪个词,让你读出了樟树的勃勃生机?

2. 自由读,如何用自己的朗读表达樟树的勃勃生机。

3. 这不仅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文中还花了更多笔墨介绍了它的可贵之处。(出示樟树“香气拒虫”的语段)默读,画出樟树的可贵之处。

4. 文章写樟树,为什么还要写其他的树?

5. 小结:在写一种事物时,用另一种事物作对比,是非常好的写作方法。(师生合作朗读)

四、 读懂一个人

1. 引导阅读第二段: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你从“舍不得”看出什么?(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树)

2. 引导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不仅宋庆龄喜欢这两棵树,每一位走进宋庆龄故居的人,对这两棵樟树都有一份特殊的情感。思考:人们为什么要在这两棵樟树前面合影?

3. 出示宋庆龄的抗日小故事,交流阅读感受。

4. 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发现宋庆龄和樟树之间的联系。

5. 至此,你认为这篇文章是写“树”,还是写“人”?

6. 小结:文章看似写樟树,其实是在写伟大的爱国人士宋庆龄。宋庆龄为了自己的信仰,面对国民党的拉拢、收买,再大的利益、再多的诱惑都拒绝了,她的身上充满了拒腐的正气,就像樟树具有拒虫的香气一样。这样通过直接写“物”去间接写“人”的方法,叫做“借物喻人”。

【设计意图】醉翁之意不在酒。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感悟樟树与宋庆龄的联系,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因为时空的距离,学生对宋庆龄的认识可能很浅显,故而给理解文本的写作特点带来难度。设计借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悟人物的品质,思考物与人的相似之处,从而突破难点,水到渠成地感悟到“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品悟一种方法

1. 1988年4月,周恩来总理逝世12年了,他的夫人邓颖超看着园子里的海棠花,写下了一篇文章。

(出示短文《海棠花开》)

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又盛开了。

海棠花依旧开得鲜艳,开得漂亮,招人喜爱。它结的果实味美,又甜又酸,开白花的结红海棠,开红花的结黄海棠,果实累累,挂满枝头,真像花果山。秋后,在海棠成熟的时候,大家就把它摘下来吃,有的把它做成果子酱,吃起来非常可口。

海棠花开的时候,叫人那么喜爱,但是花落的时候,它又是静悄悄的,花瓣落满地。有人说,落花比开花更好看。怪不得龚自珍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你在的时候,海棠花开,你白天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几分钟散步观赏;夜间你工作劳累了,有时散步站在甬道旁的海棠树前,总是抬着头看了又看,从它那里得到一些花的美艳和芬芳,然后又去继续工作。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

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在花下树前,大家一边赏花,一边缅怀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

2. 学生自由阅读,交流阅读感受。

3. 小结:这篇文章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样,看似写海棠花,其实是在寄托对周总理的思念。阅读这样的文章,我们不仅要读到文字所描写的“物”,更要读懂文字背后的那个“人”。(教师随机板书:“读”物“思”人)

【设计意图】以学定教,要基于三个立场:1. 作者的立场。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明晰文章的主旨;2. 编者的立场。了解编者试图通过这篇教材,让学生得到什么;3. 学生的立场。精彩的预设既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度解读,更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在哪儿”去深入浅出的设计路径。一切语文能力的培养,最终要回到语文实践中去。本处“拓展阅读”,从“教材特点”和“学生需要”出发,不仅拓展了语文课堂的宽度,更让学生在同类文本的阅读中,寻找文本的“相通之处”,让学生“用语文的方式”,感悟了这一类文章的“写法”和“读法”。

(作者单位: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

猜你喜欢
两棵树海棠花宋庆龄
宋庆龄,三城记
两棵树
宋庆龄
猫在野海棠花落处
海棠花开
我养了两棵树
两棵树
困扰宋庆龄一生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