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鹃
一、 不约而同,牵引出精彩
教学苏教版四上《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应关注“潜心”这个词。
师:你是怎么理解“潜心”这个词的呢?
生:我觉得“潜心”在这里是指安下心来做某事。
生:徐悲鸿他画呀,画呀,一画就是一整天。他忘记了吃饭,忘记了休息,直到闭馆才回家。
师:是呀,你已经展开了想象。
生:画一天多累呀,他可能腰酸背痛,脖子和手都僵硬了。但是他活动活动,接着画。
生:他画得眼睛都疼了,但闭一会儿又继续画。
师:真好,同学们结合自己生活的经验,把徐悲鸿“不知疲倦”学画的情景描述了出来。再想想,这博物馆可是公共场所。
生:博物馆里人来人往,但是徐悲鸿丝毫不受影响,埋头作画。
生:有人经过或哪里发出声音,他都浑然不觉。
师:你用上了“浑然不觉”,表现徐悲鸿的“潜心”作画,特别恰当。刚才,大家说的其实都是徐悲鸿“专一”的方面,那么,这“潜心”学画的“深”能理解、想象吗?
生:我想,他对着绘画大师的作品,会先用心地观察,再照着画,画好之后,看看有哪里不如原作。
师:照着画,文中用的是哪个词?
生:临摹。
生:他发现自己画得不好时,会找到不足之处重新再画,直到满意为止。
师:是啊,我们读着“潜心”这个词,仿佛看到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情景。谁能继续想象画面?
生:别人一觉睡到日上三竿,他早已在博物馆画画了。夜深了,别人睡了,他还在研究绘画。
生:徐悲鸿起早贪黑,不怕严寒酷暑,潜心绘画。
师:他就这样,画呀画呀,就像——(引读)
生:(齐读)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通过这样一个“潜心”会文的过程,学生咀嚼了关键词的意蕴,将词义、形象、情感融会贯通,而一句句画面的生动描述,又使语用训练落到了实处。从这个重点段落的教学来看,一个词的教学,达到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意思”的效果。
二、 顺势而为,意外成亮点
我在教学苏教版四上《虎门硝烟》的第2自然段时,遇到了一个突发状况:当学生们顺利地找到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水泄不通、一大早”等词语后,一个学生发言了:“我认为这个‘赶字最能表现这是一个‘壮举。”我当时并没有特别关注这个字,于是,请她说明理由。她说:“‘赶来不是‘走来,表现出人们想尽早到达虎门寨。而且是‘一早赶来,古时候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人们可能要很早就起床赶路。人们这么重视,可见是个‘壮举。”是啊,这个字不是人们急切心情、重视程度的最好写照吗?我灵机一动,顺势问道:
师:请大家展开联想,人们是怎么“赶来”的呢?
生: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
生:有的为了亲眼目睹销烟过程,可能天没亮就要动身了。
生:有的还带上了干粮,因为回去也要走很多路。
生:有些老百姓翻山越岭赶来。
师:真是不远千里。你们知道,为什么百姓这么希望销烟吗?(师相机介绍鸦片对于中国的巨大危害,感悟这事件是民心所向)谁还想说?
生:我从课文中还知道,他们是扶老携幼赶来的。连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孩子都来了,可见销烟对于百姓来说是件大事。
生:我还发现课文不是用“男女老少”,而是用了两个叠词“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更显示出人多,各种年龄、各种身份的人都有。
师:同学们,你们充满智慧呀!老师被你们这么一说,也仿佛看到人们起早贪黑、跋山涉水,不顾劳顿,兴冲冲赶来的情景。
当我酣畅淋漓地上完这个片段,心中真诚地为学生喝彩,是他们独特的感受生成了语言的生长点,成就了“更上一层楼”的感悟。阅读是一门“慢艺术”,所以,课堂上应留足品读的时间,不应该以教师的感悟代替学生的思考。要找出表现“人多”的词,对学生来说不难,而“赶”字才是思维和语用的更佳生长点,更有思考价值,不仅能体味“壮举”,更感悟到了“壮情”。
三、 用心铺陈,一咏兼三叹
有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第5自然段中“锻铸”一词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还有哪里让你感受到这株柳树生命力的顽强?
生:锻铸。
师:(圈画“锻铸”)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锻造和浇铸。
师:(多媒体映示)锻,强调的是反复敲打。铸,熔化成模,制成想要的形状。文中是谁锻铸什么?
生:是高寒和缺水锻铸了柳树生命的颜色。
师:对。你知道青海高原的高寒和缺水到了什么程度?
生:最冷时达到零下20℃,干旱时可以一连个把月不下雨。
师:高寒缺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反反复复——
生: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师:这样的高寒缺水都没有击垮这株柳,却使柳树变得更加顽强,锻铸得——
生:更有生命力。
师:这让你想到哪些词?
生:千锤百炼、百炼成钢。
师:透过这些词,我们更看到了柳树的——
生:不屈不挠、顽强不屈的精神。
“锻铸”一词在该教师的用心铺陈之下,从词的表象意义,走向了物的精神寓意,由外而内,一咏三叹。而写物总是为了启迪人的精神,通过“锻铸”的词语教学,更丰满了这一株柳神奇的形象。也许未来有一天,学生也见到了如这株柳树般不向命运低头的人,说不定还会忆起“锻铸”这个词;也许未来上这堂课的学生面对人生的挫折,也会想象成是命运对他的“锻铸”,创造不凡的人生。
四、 身体力行,体验出真知
一味的听说读写训练,学生会不会对课堂产生审美疲劳?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在必要的时候活动一下。笔者在教学四上《开天辟地》这篇神话的时候,相机作了一些设计上的调整。在教学“顶天立地”的内容时,也让学生当回“小盘古”,我们一起做出“头顶天,脚立地”的动作。
师:一百年过去了,盘古仍——
生:顶天立地!
师:一千年过去了,盘古还是——
生:顶天立地!
师:一万年过去了,盘古没有放弃,他坚持着——
生:顶天立地!
(一分钟过去了,我请学生坐回座位,谈谈感受。学生七嘴八舌:“胳膊酸了。”“举不动了。”“顶天立地挺累的。”)
师:我们才“顶天立地”了一分钟,就这么累了啊,想象一下,盘古在顶天立地的一万八千年中,还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生:他会饥饿,会感到寒冷。
生:他会孤单寂寞。
生:他流着汗,可能也会想过放弃,但这样就前功尽弃了,所以他会不断地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师:你们真是说到了盘古的心坎里,从中你又感悟到什么?
生:盘古真是坚持不懈、不屈不挠。
生:他意志坚定,矢志不渝!
整个课堂因活动更活跃了。一个关键词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生活表象,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还原为具象的画面、生动的形象、真切的场面,使学生以感性的方式读懂了词语承载的丰富信息,这样的“寓教于乐”岂不更好?
(作者单位:宜兴市阳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