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一个都不能少

2015-08-08 16:37刘建华
小康 2015年15期
关键词:洞村湘西贫困人口

刘建华

湖南省围绕精准扶贫,探索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模式,让越来越多的武陵山农民脱掉贫困的“帽子”,2014年贫困人口减少了108万,创造了扶贫开发的“湖南速度”

大湘西,是美丽湖南的一个代表符号。

这里有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和崀山,也有刚刚获批的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作家沈从文写过这里的古城人家,画家黄永玉画过这里的青山绿水。汉、苗、侗、瑶、土家等多民族近2000万人在这里生存繁衍。

贫困落后却是大湘西美丽背后的另一面。湖南省有20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有14个都在大湘西地区,595万贫困人口也主要集中在这里。2011年11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启动,大湘西新一轮春潮开始涌动。

湘西之子沈从文曾写道:“任何部门的专家,或是一个较细心谨慎客观的新闻记者,用‘湘西作为题材,写成他的著作,不问这作品性质是特殊的或一般的,我相信,对于建设湘西、改造湘西,都重要而有参考价值。”

的确如此,《小康》记者在湖南省多市的调研发现,自从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作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后,湖南一直在扶贫攻坚问题上,探索一条可复制的道路。

他们用行动,写就了一部时代的巨著。

十八洞:一种模式的诞生

十八洞村,位于湘西花垣县排碧乡,藏在偏僻幽静的山谷中,苗族聚居,因境内有18个天然溶洞而得名。

这个美丽的地方却经济落后、土地贫瘠、交通闭塞,是湖南有名的贫困村。十八洞村全村225户939人,人均耕地0.83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为当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75%。

在这个村,电灯曾是不少人家的唯一电器,用泥巴和竹篾、木板糊起来的墙壁,一到冬天,四面漏风。除了外出打工,村里的年轻人几乎别无选择。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深入调研后,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强调在扶贫攻坚问题上,“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

湖南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认真部署,并给十八洞村派驻了专门的扶贫工作组。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明确要求,“落实中办发25号文件精神要在十八洞村先行先试”。

“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扶贫重点在哪里、难点是什么,优势怎么发挥、短板怎么补,这些都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徐守盛对扶贫工作倾注了深厚感情。他多次到武陵山片区实地调研扶贫脱困工作,明确提出精准扶贫首先要做到精准识别。他说,只有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分类施策、精准帮扶。

在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与认定上,十八洞村做到了先行先试。花垣县县委书记罗明说,为摸清底数,十八洞村一改以往贫困人口由村支两委上报的方式,将贫困户识别认定交给百姓,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公开选出贫困户,并对贫困人口进行识别和建档立卡,全面掌握村民的各种情况,并要求村民根据县里制定的《精准识别贫困户工作办法》和有楼房或商品房的家庭不评、嗜赌成性的家庭不评等“9个不评”识别的标准,按照“户主申请→投票识别→三级初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核→入户登记”七道程序确定贫困户。

“由于这些程序要求严格并环环相扣,所以得到的信息是相当准确的。”罗明说,十八洞村在湖南省率先精准识别出贫困对象136户542人。

结合十八洞村的实际地理情况,该村在村外流转土地1000亩,建成高标准猕猴桃基地,由苗汉子野生蔬菜开发专业合作社牵头,与十八洞227户农户共同投资1600万元(其中1000万元为贷款),组建十八洞果业有限公司,按投资确定股份,苗汉子合作社占有公司股份51%,十八洞村全体村民占公司股份49%,并给每个农户发放股权证。苗汉子合作社实行统一流转土地,统一种植、培管,统一经营核算。

“村里面又把这个股拆分了一下,贫困农户占25%,一般农户占12.5%,村集体占11.5%。”湖南省扶贫办开发指导处处长全永海说,项目投产后,全村136户542个扶贫对象预计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其他乡镇看到这个模式可以,有很多来学习。今年又在三乡镇开发2000亩,帮扶贫困对象9440人。

精准发展支柱产业是精准扶贫中最重要的一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苗绣加工、乡村游、劳务经济五大支柱产业。针对村民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实际,按照“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产业”的思路,发展“飞地经济”。全村还发展了烤烟、西瓜、野生蔬菜等特色种植业。大力发展肉兔、山羊、稻田养鱼等特色养殖业,支持德农牧业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等形式发展家庭牧场,已发展湘西黄牛养殖大户2户。成立了苗绣专业合作社,订单苗绣产业可为43名留守妇女月增收1500元以上。对全村劳动力进行“量身”培训,200余名村民外出务工,年人均劳务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民俗特色,新建游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乡村游开始起步。

不只十八洞村,据了解,像花垣县、十八洞村这样的贫困县、贫困村湖南省还有许多,全省仍有数百万人口在贫困线上挣扎。全永海告诉《小康》记者,“湖南省有扶贫工作重点(片区)县48个,其中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县37个,片区外国扶县3个,省扶县8个,还有比照省扶县的2个市区和一个管理区,有596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全省农村人口总数的10.48%,有8000个贫困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9.2%。”

湖南省扶贫开发办把贫困对象的建档立卡工作作为首要工作任务、年度一号工程来抓,制订下发了工作方案,在全省拉网式开展贫困人口、贫困村的识别和信息采集工作。各级党委、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班子,安排了工作经费,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到2014年10月,湖南已全面完成了贫困人口和贫困村的建档立卡工作,摸清了贫困底数,为“扶真贫”“真扶贫”奠定了基础。

举全省之力:大湘西扶贫攻坚战

在十八洞村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五个精准”扶贫经验首先在大湘西地区开始推广。

大湘西地区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邵阳市和娄底市5个市州,共42个县市区,土地面积8.7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64万,分别占湖南省的41.3%和30.6%,其中贫困人口324万,占全省的51.2%,是典型的“老、少、穷”地区,也是湖南省扶贫的攻坚地区。

湖南,则举全省之力来帮助大湘西地区脱贫。

“我们现在扶贫工作的社会氛围非常浓的,走到哪里都知道扶贫,只要是提到扶贫的他都和你说两句话,都知道这么个事。”全永海说。

比如,湖南省委党校的课堂上,学员们会就大湘西扶贫是“治愚”还是“治贫”展开激烈论争。再比如,旅游部门要打造旅游扶贫“湖南模式”,把302个村纳入全国“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笼子,其中104个村被确定为2015年的旅游扶贫对象。文化部门要打造文化扶贫“湖南试验”,农村文化小广场在大湘西试点。

全力支持之下,大湘西迅速发生了变化。

2014年,湘西州通过精准识别,确定73.43万贫困人口,去年中央和省的扶贫资金6.97亿元,增幅14%,考虑到湘西是烟叶产地,调配了6万大箱卷烟生产指标,直接增加湘西财政收入10亿,随着洛湛铁路、沪昆高铁湖南段顺利开通,芷江机场、张家界荷花机场、铜仁凤凰机场相继通航,张花、溆怀等7条高速建成通车,湘西机场、怀邵衡等项目的推进,为大湘西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支持政策使得湘西政府运转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在一系列的内外因素推动下,湘西开始加快发展。

“2014年,我们打了一场翻身仗,扭转了近5年来持续低速的状态。”湘西自治州州委书记叶红专说,当年,湘西州经济社会发展逆市飘红,GDP增长8.3%,财政收入增长8.7%以上。今年以来,湘西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一季度GDP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7%,财政收入增长28.7%。

2014年,大湘西地区实现生产总值4521亿元,增长8.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68亿元,增长1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7亿元,增长12.6%;地方财政收入271亿元,增长2.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8900元、6914元;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77.8%,比长株潭地区低17.2个百分点。

作为试点的花垣县在2014年县减贫3285户13998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09元,同比增12.4%。

“我们没有停留在十八洞村精准识贫工作的经验复制与传播上。”湖南省扶贫开发办主任王志群介绍,该省现在正利用互联网对扶贫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对脱贫了的对象按照程序予以退出,对新致贫的对象按程序予以录入,真正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到精准管理的全方位、全链条、系统化扶贫机制,通过精准扶贫,帮扶到户,措施到人,帮助每一个贫困户斩断除根,扫除贫困老乡幸福生活的“拦路虎”。这一系列举措为湖南省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精准扶贫:一个也不能少

“我到湖南来工作5年多了,有两个扶贫联系点,一个是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保靖县,另一个是怀化市的芷江县,深入到群众中去,做一些调查研究,也就是精准入户,访贫问计,如何来共同探索致富的路径和门路。我是带着我部门的同志下去做一些调查研究,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给他们想办法出主意,如何来进行致富。”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对《小康》记者说。

徐守盛用“三个着力”进行了集中概括,即着力“培富业”,突出产业扶贫,培育、发展和壮大富民产业;着力“挪穷窝”,对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的地方,实施异地搬迁;着力“拔穷根”,扎实抓好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让贫困地区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一年来,湖南也确实没有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徐守盛说,湖南省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文章,探索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模式,让越来越多的武陵山农民脱掉贫困的“帽子”,2014年贫困人口已经减少了108万,创造了扶贫开发的“湖南速度”。

“产业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核心内容,它不完全等同于产业发展,是以产业作基础,以扶贫为目的。”全永海对记者说,过去产业扶贫工作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一些地方习惯用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即“大水漫灌”而非“滴灌”,往往导致专项扶贫资金流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专业大户等扶贫经济组织,而扶贫对象在产业开发中被边缘化,扶富不扶贫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委托帮扶,扶贫对象在产业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风险控制能力很弱,制约因素较多,依靠自身发展产业举步维艰。除此之外,简单的“给钱给物”不能激发贫困农户产业发展的热情,不能很好地帮助贫困农户增强“造血”功能,而产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一直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为此,湖南省瞄准贫困人口,要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60%以上用于产业扶贫,其中70%以上用于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的生产发展,将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相结合,形成差异化扶贫政策,确保扶贫专项资金向贫困户倾斜。鼓励扶贫经济组织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突出龙头引领和利益机制联结。同时放大财政扶贫资金效益。

全永海向记者介绍说,湖南省精准产业扶贫创新了三种帮扶方式,一是直接帮扶,在政府的组织引导下,对有产业发展愿望和产业发展能力的扶贫对象,帮助其直接参与区域特色产业开发;二是委托帮扶,扶贫对象个人或集团委托,通过购买扶贫社会服务方式,将国家给予特定对象的扶持资金直接委托给有意愿合作的、有社会责任的、讲诚信和有实力的扶贫经济组织;三是股份合作,鼓励探索将扶贫对象的政策扶持资金、土地、林地和水面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由扶贫经济组织统一管理和生产经营,结合成联股、联利的共同体,实现股份到户、利益到户。

2014年全省就实施扶贫重点产业项目62个,有力地推动了扶贫工作向前发展。以湘西地区怀化市为例,对于怀化许多贫困地区而言,传统农业是其支柱产业,靠散户经营的方式无法解决温饱问题。为此,怀化创新推出了贫困村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帮助贫困村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引导贫困户围绕主导产业开展生产经营。如中方县花桥镇排叶村,2001年以来以高山葡萄作为主导产业,全村种植2000余亩,人均增收2924元,实现了扶贫对象稳定脱贫。

湖南的许多贫困地区生产资料缺乏、自然条件恶劣、人民居住条件极差,对于这样的地方而言,“异地搬迁”、从根本上“挪穷窝”,成为最佳选择。

2014年5月底,下发了《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南省贫困农户危房改造“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和2014年湖南省贫困农户危房改造“百村示范”实施方案》,湖南省危改办根据省定贫困农户危房改造政策的基本框架,将实施对象分为重点帮扶和一般帮扶户,重点帮扶户每户可获得补助4万-5万元,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坚持60平方米这条政策红线,可避免高额的建房补助落到比较富裕的农户头上,从而引发社会对贫困农户危房改造政策的强烈质疑。而一般帮扶户平均每户或获3000-5000元左右。

2014年通过“百村示范”引领、“千村联动”促进,帮助14000余户贫困农户喜迁新居。

在徐守盛看来,教育是“拔穷根”之举,是精准帮扶到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湖南省委统战部、省扶贫办、省教育厅等联合实施“一家一”助学就业同心温暖工程,实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发挥民主党派参与项目的主体地位和骨干作用,以助就学与助就业相结合、帮学生与扶家庭相结合、搭平台与建机制相结合等方式,统筹资源,形成合力,构建政府与社会扶贫助学就业新格局。

2015年,湖南省拟筹4000万元,资助1万名贫困学生。

“湖南到去年底为止还有596万人贫困人口,湖南总人口是7300万人,表面上来看占的比重很小,但是要把596万人放在全面解决脱贫致富、共同来奔小康的任务上看,那就相当的繁重和艰巨。”徐守盛说,“没有596万人的脱贫不可能去宣布小康,也不是一个全面的小康,而且也不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体现。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先富要带后富,因此我们要动员全省上下的力量,要全党动员,全民发动,举全省之力解决这部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问题。”

猜你喜欢
洞村湘西贫困人口
十八洞村:苗寨风光惹人醉
十八洞村 精准扶贫首倡地
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花垣县十八洞村为例
十八洞村的大变化
欢乐湘西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湘西 国画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湘西芷江洽降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