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渔肥,也叫全价渔肥,它的肥料成分能满足藻类和其他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是一种营养全面、配比均衡、使用方便、效果明显、高效无残留的水产专用肥料。生产实践表明:施用生物渔肥以后,水体的浮游生物量能达到施用普通渔肥的2.5倍,鱼类增产、水面增效十分显著。
1.生物渔肥的特点与作用
(1) 营养全面。生物渔肥中的各种营养元素能满足池塘中藻类和其他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需要,尤其是添加了水体本身和传统肥料中没有的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能提供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除氮、磷等常量元素之外,其他营养元素包括铁、锰、硅、铜、锌、铅、 钙、氨基酸、生物蛋白及特殊活化剂等,品种齐全、含量丰富,而且肥料中还包含了稳定和改善水体环境的腐殖酸。
(2)配方合理。生物渔肥中氮、磷等主要营养盐和微量元素的比例恰当,能定向培养有益藻类。氮磷比能够满足藻类生长的需要,同时氮、磷和各种营养元素的科学配比为培养优质的水体环境奠定了基础。
(3)营造良好的环境,减少鱼类发病率。生物渔肥使用方法简单,用量小、养分足,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减少了工作量。施用传统碳铵、磷肥,一个月要使用3~4次,甚至高温季节要达到5次,每次每亩施用量也要达到10公斤。而生物渔肥一般每亩仅需施用2~3公斤,每月仅需施2~4次。生物渔肥容易溶解,在泼洒过程中可全部溶解于池水中,不会造成在池底沉积或浪费,并且由于有益菌对有害菌的抑制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鱼类病害的发生概率,为鱼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鱼类的正常生长和摄食,降低饵料系数。
(4)培藻调水。生物渔肥能迅速溶解于水中,形成能够直接被藻类和微生物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盐,见效快;生物渔肥培育的有益藻类,多数是由鲢、鳙、鲫、蚌、虾、蟹爱吃又易消化的硅藻、隐藻、金藻组成,生物渔肥中的有益细菌在水中扩繁后形成的菌团碎屑,是鱼类的上好饵料,不但保持了水体的“肥、活、嫩、爽”,而且能促进鱼类生长,达到高效的目的。 肥料中的营养元素包含了藻类生长所需要的全部营养,同时其中的营养元素又是缓慢释放,所以肥效持久,是一种真正实现了速效、高效、长效一体化的培藻调水剂。
(5)绿色健康。利用生物渔肥培养的水质水色好,无污染,对人畜无害。用生物渔肥养成的水产品比用化肥养成的水产品健康,耐运输,肉质好。
2.生物渔肥使用技巧
(1)阴雨天不宜施。雨天水体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不强,对氮、磷等元素的吸收能力较差;雨天水量较大,施肥的有效浓度会降低;溢洪时,肥料流失量大。
(2)闷热天气不宜施。天气闷热时,水中溶氧量较低,施肥后水中有机物耗氧量增加,极易造成鱼类因缺氧而浮头泛塘。因此,闷热天气不仅不宜施粪肥、化肥,生物渔肥也要适当减少施用量。
(3)水体浑浊时不宜施。水体过分浑浊,说明水体中黏土矿粒过多,肥料的部分离子易被黏土粒子吸附固定、沉淀,会造成肥效迟迟不能释放而引起肥效损失。
(4)不宜盲目“拉郎配”混施。不是每种肥料都可以与生物渔肥混合施用的。如:施用生石灰后,应在10天后再施生物渔肥。否则有效磷易与钙离子(Ca2+)相结合生成难溶的磷酸钙沉淀,从而降低磷的有效性。
(5)生物渔肥不宜“干抛撒”。施生物渔肥,要浸泡1~2℃小时后再泼洒,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肥效。
(6)“鱼发病期”不宜施用生物渔肥。鱼不摄食或暴发鱼病时不能向水体施肥;鱼摄食不旺时,由于由肥料培育的大量浮游生物不能被鱼及时吃掉,易败坏水质。所以在这个时期也不适宜向水体施肥。
(7)不宜“超肥力”施。生物渔肥肥效缓慢而持久,不能一次施肥过量。
(8)水体过深的水域不宜施生物渔肥。生物渔肥只适合在不形成稳定分层的水域中施用,因为这类水域的水可以垂直循环,把氧送到底层促使有机物矿化和向水表层转移,有利于饵料生物生长。如果水体过深,则不能实现水体的垂直循环,所以深水体不适宜施用生物渔肥。
3.生物渔肥尚未得到大面积使用的原因
(1)生物渔肥的单位成本比有机肥、化肥高,尽管性价比高,但不少用户习惯于使用传统肥料,在认识上有待提高。
(2)由于生物渔肥的配方中氮、磷含量不是很高,而且用量少,要补充适量的氮、磷源,在投饵或有淤泥的老池塘中使用效果显著,并且可以全程使用;但在大水面和新池塘中,则要与其他肥料交替使用才能确保效果。
(3)对鱼苗、鲢、鳙、贝类、虾蟹类等滤食性水生动物有直接促进生长的作用,但对草鱼等食饵性鱼类仅有改良水环境、间接促进生长的作用。
(4)生物渔肥的发酵、干燥过程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所以生产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宁夏 汪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