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丛枝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2015-08-08 19:54周志涛张霞丁建领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14期
关键词: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周志涛 张霞 丁建领

摘 要:泡桐丛枝病是其主要病害之一,发病时对植株生长危害大。该文从泡桐丛枝病病原、传播途径、病原体分布及运行规律、病害流行条件、综合防治、抚育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技术介绍,为减轻该病危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丛枝病;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4-103-02

泡桐是河南优势乡土树种之一,其适应区域广、生长快、材质好,有着悠久的种植传统。特别在我国北方主要以杨树绿化树种为主的情况下,扩大泡桐种植面积,实现绿化树种多样化,对维护生态平衡、防治林木病虫害、缓解春季杨絮污染等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抚育管理,防治病虫是泡桐速生丰产的关键措施之一。泡桐丛枝病是其主要病害之一,发病轻时影响植株生长,严重时可致植株死亡。在生产中要注重预防,积极治疗,减轻为害,防止病情蔓延传播。

1 病原

关于泡桐丛枝病的病原,1967年日本首先发现为类菌原体(MLO)。类菌原体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韧皮部的筛管中或薄壁细胞内,直径约为200~820μm,外面有3层单位膜,无细胞壁,内部充满核糖核蛋白微粒和脱氧核糖核酸组成的核质样纤维。1967年日本根据动物病原的菌质体对四环素族抗生素敏感的特性,首次对桑萎缩病进行治疗诊断,证明也有疗效,此法可作为诊断类菌原体病害的辅助手段。1974年河南省农科院首次用1万单位盐酸四环素液注射于泡桐丛枝病病苗髓心内,疗效非常显著,证明泡桐丛枝病确系类菌原体侵染引起。

2 传播途径

河南省农科院曾用病苗的根育苗,作传染病试验,证明泡桐种根带病,是丛枝病蔓延的主要途径。同时以皮接、根接等方式,作嫁接传病试验,成功率很低,改用健芽嫁接到病苗上的方法,则传病率可达l00%。昆虫在自然界是否传病,日本和韩国曾以虫传试验证明茶翅蜂、烟草盲蝽,可以传播泡桐丛枝病;山东和北京作虫传试验,也得到证明。河南以娇驼跷蝽作传病试验也得到结果,尚缺少电镜材料。种子是否传病的问题,河南曾用MS培养基培养泡桐实生苗,平均发病率为0.1%。以上研究证明泡桐丛枝病有种根带病、种子带病、嫁接传病和多种媒介昆虫传病等传播途径,因此必需采取多种形式的防病措施。

3 病原体分布及运行规律

病原体在病株内的分布和运行规律,是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依据。河南在冬季采病枝,于温室内作湿砂萌芽试验证明,病枝及腋芽内均潜伏有病原体,因此及时修除新发病枝和环割老病枝,可使轻病株变为无病株。种根内分布有病原体,已为埋根育苗试验所证明。山东对病株在不同季节作平茬萌发试验,发现病原体在病株内有季节性运行迹象,即10月初病原体随树液向根部回流,3月末又随树液向树上部回升;因而在秋季树液回流之前修除病枝,防效最显著,可以阻止病原体向根部转移。

4 病害流行条件

4.1 留根育苗与发病的关系 苗圃地留根育苗愈久,病苗愈多,这是由于病根逐年积累造成的。如鹿邑县趙村林场2012年苗圃当年插根苗病株率最低,为3.7%,留根1a的为7.4%,留根2a的为l6.7%,病苗成倍增多。

4.2 平茬与发病的关系 苗干过低时(常于留床或栽植后平茬),促使萌发高干。但平茬后,病株率明显增高。留床平茬苗栽植后也比当年出圃苗发病率为高。这可能因根内的病原物,在平茬后于春季萌芽时,随同养分上升,聚集于嫩梢或新干内造成的。

4.3 播种育苗与发病的关系 近年来,河南部分地区,采用温床播种育苗和选苗移栽的技术,既减少了苗期的炭疽病,又杜绝了苗期丛枝病。如2011年鹿邑县韩庄苗圃,播种育的兰考泡桐和白花桐,病株率为零,而根生苗病株率分别为27.6%和13.6%。这是因为泡桐长期用无性繁殖的方法育苗,种根带病已很普遍;而病株上的病花蕾由于花器返祖丧失结实力,种子带病的机率却很少,加之温床播种苗移栽时,去除了病、弱苗,因而实生苗一般是无病的。另一方面,泡桐由于长期无性繁殖,形成了种内高度的一致性,不利于选优工作;泡桐是异花授粉树,种间普遍存在着天然杂交和后代分离现象,有利于实生后代的选优工作,因而容易表现出速生和抗病的杂种优势。

5 防治技术与效果

5.1 改革育苗技术的防病效果 诸如改留根育苗为插根育苗,改留床平茬苗为当年出圃苗,改埋根苗为播种苗以及早挖除病苗和新栽的重病树等林业栽培措施,都是苗圃防病的有效措施。其防病原理已如上述。

5.2 推广抗病良种 该病在予杂一号、予林一号发病较低。在兰考桐、予选一号品种发病率相对较高。

5.3 选根与温水浸根的防病效果 苗木出圃前,选出健壮植株的根,作为次年的种根,可以减少种根带病,必要时,再用50℃温水浸根10~15min,杀死种根内潜伏的类菌原体,可以有效地减少苗期病株率。如2013年在鹿邑县对兰考桐2 000根浸根后.当年病苗率下降为0.7%,而未浸的1 400根对照,病苗率达6.1%。予选一号浸根的病株为1.4%,对照为7.1%。

5.4 注射盐酸四环素或土霉素治疗及防病效果 用1万单位盐酸四环素液(含浓盐酸l%左右),对丛枝病的病原作治疗诊断,已取得明显结果。改用硼酸土霉素液1万单位(含硼酸0.4%),于6月份注射平茬的及埋根的病苗1万株,每株注药量10~50mL,平均治愈率达80%以上。治愈的苗木定植后,观察其复发率为3%左右,而栽植的对照健株发病率达12.9%,证明治愈株比一般无病苗自然发病率低。若幼树上新抽出的接干枝发病,将药液注入接干枝基部髓心,也有疗效。

6 修病枝的技术与防治效果

对幼树和大树上的小病枝(长不超过0.5m),在冬季或8月中下旬以后抽梢停止期,彻底剪除,可以减少病原物在病枝内越冬和转移,使病情减轻或治愈。但若砍除大病枝(一、二级主枝)、老病枝或接干病枝后,由于伤口过大,伤口附近的枝条、树干或根部带有病原物的养分,常向伤口附近聚集而萌生新的病枝;同时大病枝上还带有部分健枝和健芽,若彻底砍除后,往往削弱了附近枝条和整株的生长势。因此对这类病枝,只应修除其小病枝(轻修)保留小健枝和健芽;或环割这些大病枝的某部,使其缓缓枯死,以降低丛枝病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孙时轩.林木育苗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

[2]张殿勋,韩露,丁建领.泡桐丛枝病综合防治的效果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4(12):90,99.

[3]黄大庄,李会平.林木病虫害防治百问白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4]毛龙生,施红平.新编观赏树木栽培手册[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2. (责编:吴祚云)

猜你喜欢
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黑绒金龟子在玉米上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双叉犀金龟在豫南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
冠瘿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