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涛
“群众工作是公安工作的基础,社区民警工作一刻也不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只有用心、用情才能赢得老百姓的心”
初夏的海南西线气候宜人,只是雨水颇多,刚刚还是晴天,转眼间风雨来袭。
雨过天晴,我们来到海南东方公安边防支队板桥边防派出所。与海南东线的繁华相比,西线显得相对落后,这是在采访中见过的办公环境较差的一个边防派出所,陈旧的办公楼,斑驳的墙面,坑坑洼洼的水泥地面。因为午后刚下过一场大雨,院子里的积水很深,我们蹑手蹑脚地靠着墙根上楼,会议室里没有安装空调,只有一台老式吊扇在转动。
眼前的采访对象是一名“80后”军人,一身迷彩装,面庞黝黑,正襟危坐,表情严肃,显得年少老成。他就是板桥边防派出所副所长冯辉映。
接下来的时间,他向我们讲诉了从小的军人梦想,从警15年的工作经历以及诸多办案和服务老百姓的故事。他用青春和大爱在宝岛边疆实现了自己保家卫国、兴边戍民的入警誓言。他先后荣获“优秀警官”、“爱民固边先进个人”、“走访之星”等荣誉,这些殊荣的背后诠释着他扎根基层边防的坚定与执着。
年少从军是最大梦想
冯辉映祖籍海南琼海,后来父母搬到三亚,两人都是国有企业的普通工人。1980年,冯辉映出生于三亚市羊栏镇,他在家排行老小,上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从上高中开始,新入学都会军训,教官们挺拔的身姿、果敢的气质深深吸引着他。从那时候起,他许下了人生第一个愿望——当兵,而且还要当边防兵。
冯辉映从小跟随外婆生长在琼海海边的港口,儿时边防警察一心为民的美好印象就深深扎根在了脑海里。他有一个表哥在海警当兵,经常听到有关边防警察的故事。整齐的被褥、整洁的环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中毕业后,冯辉映考上了湖南警官学院,但是让很多人不理解的是,他放弃了。他放弃的理由很简单:“我还是想去当兵,喜欢穿军装,总觉得当兵更能吃苦和磨练个人的性格。”
2000年12月,冯辉映光荣入伍,来到海南公安边防总队澄迈边防支队。此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边防战士,如果想继续留在边防部队,首先要考上军校,然后再回到边防继续工作。
在做好边防战士执勤工作的同时,冯辉映利用空余时间学习文化课,积极备考军校。2002年,冯辉映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昆明公安边防指挥学校边境管理专业,再次圆了他继续留在边防部队服役的梦想。
2004年6月,冯辉映从昆明公安边防指挥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南公安边防总队东方边防支队机动中队任排长。
2005年6月,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和劝阻,主动请缨,来到了条件艰苦、辖区治安复杂的板桥边防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立志在辖区群众工作这个大舞台上干一番事业。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就在他踌躇满志与群众走访交流开展工作时,却“断了电”:抹不开面子,开不了口,时常与群众一两句寒暄之后就冷场了,而且入户走访经常吃“闭门羹”。糗事不断,工作进展缓慢,派出所的所长、同事均好心劝他更换岗位去担任相对轻松的户籍民警,可他却跟所长和其他同事叫上了板:“开展不好群众工作誓不罢休!”
心里装着群众,才能赢得民心。面对困难,他没有放弃,而是从辖区群众关注关心的小事做起,将农业科技知识印成小册子、小卡片送到群众家里,积极开展送证上门活动,严打整治辖区治安环境……就这样,一件件惠民、为民小事的落实,打动了群众,拉近了距离,收获了民心,赢得了群众满意的喝彩声。如今的他成了板桥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人”,年长的均叫他“小冯”,年轻的均叫他“冯哥”,俨然与辖区群众形成了“共体”,实现了入警当初的“小舞台也能唱大戏,人民满意我最开心”的豪情壮志。
心系群众的柔情汉子
“群众工作是公安工作的基础,社区民警工作一刻也不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只有用心、用情才能赢得老百姓的心。”这是冯辉映工作日记上的一句群众工作感言,他正是凭着这句他心中的群众工作“秘籍”,用一片赤诚的心赢得了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2011年4月18日凌晨,板桥镇利章港口近海突发雷雨大风冰雹天气,造成正在该区域捕鱼作业的8艘渔船沉没,船上16名渔民落水,生命垂危。
险情就是命令,冯辉映迅速组织民警赶到事发港口,联合营救小组展开救援。当时,海边下着小雨,现场已集结了闻讯而来的村民,他们有的是遇险渔民的家属亲戚,有的是附近未出海的渔民。一时间呼喊声、哀怨声不断,雨水和泪水交织在一起,场面甚是混乱。
利章村距离东方市中心近50公里,等待上级支援至少需要40分钟。而港口现有船舶全是小型舢板,缺乏完善的救援设备,在不确定天气变化的情况下,仓促出海营救风险很大。
等待支援还是急速出海自救?救援小组一时犯了难。“来不及了,会水性的跟我上!”冯辉映着急地喊了起来,他顺手套起救生衣朝岸边的小舢板走去。
随即,救援小组组成三个小分队参与出海搜救。冯辉映带领渔民梁某等三人乘船全速驶往事发海域。6时50分,在驶往事发海域途中沿线搜寻了近一个小时后,营救小分队仍未发现其它渔船和渔网,此时海面已趋于风平浪静,看不出任何刚刚遭受强风暴后的迹象。眼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而搜救工作毫无进展,营救人员情绪开始着急起来。
“按照当前的风向和海水流向,遇险船只和渔民应该会向西南方海岸移动。”冯辉映的分析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营救小组开始转往西南方向搜寻。大约行驶了4海里左右,营救小组远远望见两个人头浮出海面,接着听见救命的呼声。“不要慌,我们来了!”大家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全力往求救处驶进。两名落水人员共同拽住一个泡沫块,双手还紧紧握在一起,冯辉映一眼就认出两人正是落水失踪渔民梁启国和云昌娇夫妇。“谢谢救命恩人啦!”把他们拉上船后,云昌娇激动得嚎啕大哭出来,营救人员也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冯辉映正是心里装着百姓,在百姓生命受到威胁时,他用自己的无畏、智慧、真情保护了老百姓的安全和安宁,赢得了老百姓的真情和爱戴。近几年,他先后参加抗洪抢险5次,从“洪魔”口中打捞落水渔船41艘,救助港口落水人员23人次,一组组数据诠释着这个铁骨铮铮汉子的爱民情。
化解基层矛盾的能手
“村民无小事,事事关民生”。冯辉映在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坚持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作为派出所的一项日常重要工作,做到平时要经常排查、全面排查、反复排查,在敏感时期、重大安保期间要重点排查。为防止已经调整处理的矛盾纠纷出现反复,他建立了“一事一回访”制度,在化解矛盾纠纷后主动回访当事人,跟踪问效,巩固工作成果,防止矛盾激化。
“板桥高速路口有人要打群架了,你们派出所快来呀!”2012年12月2日,一阵急促的报警铃声打破了中沙警务室的宁静。冯辉映接警后立即带领警务室的3名民警迅速驱车赶往现场。到场后,只见现场40多人有的手持棍棒,有的手持镰刀,一场“混战”迫在眉睫。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冯辉映大声呵斥道“你们想干嘛,都给我住手”。震住场面后,他立即上前控制化解面,驱散围观群众,以防事态扩大。
对峙双方看到在辖区很有威望的冯辉映警官出面,立即放下了手中的“武器”,纷纷前来向冯辉映诉苦。原来,瓜菜收购商丁某与板桥镇本廉村西瓜种植户衡业平签订了收购西瓜收购量和收购价协议,但是当丁某前来收购时,发现西瓜市场价已经严重掉价,假如按照双方协议价格收购,丁某肯定要严重亏损,结果拒绝收购衡业平已经采摘完毕即将装车的西瓜。衡业平一看自己已经采摘的两万多斤西瓜被拒绝收购,情急之下便纠集了朋友前来助阵。
在了解事情的经过后,冯辉映一边耐心安抚衡业平的情绪,同时找到收购商丁某,向其讲解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对其拒绝履行收购合同的行为进行了法律宣讲和批评教育,最终经过三个小时的努力调解,双方握手言和达成调解协议,丁某答应全部收购衡业平已采摘的西瓜。
第二天,衡业平为了感谢冯辉映帮他讨回公道,挽回了一万元的经济损失,特意驱车赶到中沙警务室,将装有一千元的红包塞到冯辉映的手中,但冯辉映果断拒绝了。被拒绝返回种植地的衡业平一脸沮丧,随后他又来到移动营业厅,悄悄帮冯辉映充值了一千元手机话费。交完花费后,衡业平心中暗自欣喜,以为终于报答了冯辉映的恩情。
在衡业平交完话费后,冯辉映的手机上收到了一千元话费提醒短信。“是谁给我交的话费呢?”“老婆交的?她不会一口气给我充那么多钱!”“是别人交错了?但也不可能呀!”就在冯辉映冥思苦想之际,衡业平头天给他送红包的画面再次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这是你好心帮我交的话费,省得我专门跑到镇里去交了,谢谢你啊,我现在就把钱给你!”冯辉映第二天驱车赶到衡业平的种植地,一句幽默话后,衡业平脸上有点难为情。因为冯辉映知道,按照当地的风俗,受到帮助后就要请客送礼,如果不接受就是瞧不起人。冯辉映想到这里,跑到衡业平的西瓜地摘了两个西瓜,并对衡业平说:“这个西瓜我们警务室很难买到,要不送我们几个。”此话一出,衡业平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他知道,这种西瓜在中沙地区遍地都是,根本就不是冯辉映说的“买不到”。
清廉为民换来了群众的爱戴。在板桥边防派出所工作10年以来,他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参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00多起,拒绝群众的馈赠20余次近十多万元,在调处矛盾中,他坚持思想工作和疏导教育先行,不与群众发生正面冲突,严格按照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进行调解,被群众誉为“人民调解员”。
舍小家为大家谱“壮歌”
“责任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冯辉映始终践行着自己“保社会安定,保百姓安宁”的责任感。他常常废寝忘食的工作,常常几天几夜不合眼,眼里总是布满了血丝,但他从未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15年的从警生涯,他只休过一次长假。在例行轮休时,他总是把机会给了别人,即使偶尔轮休回到三亚家中,每次一接到所里的电话他就马上赶回派出所。在父母、妻子和儿子的眼中,他是一个“工作狂”,也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丈夫”和“父亲”。
2010年11月,冯辉映年仅半岁的儿子身患急症,高烧不退,经多方求医后确诊为肾积水并引发全身多处脏器并发症,连续几个月,幼小的生命饱受着病痛的折磨,更煎熬着冯辉映夫妇及全家人的身心。妻子多次打电话叫他回家看一下病重的儿子,每次冯辉映都在电话中答应了,但由于工作原因,他没有一次成功回到家中,要么已经请好了假,准备回去看望儿子,却由于突发警情,自己取消了回家念头;要么已经坐上了回家的汽车,却由于突发事件而中途下车,再次返回到派出所。
2010年11月中旬,冯辉映的儿子危在旦夕,住进了海南省人民医院,东方公安边防支队党委知道此事后,责令冯辉映连夜赶到海口,见到了已经奄奄一息的儿子,坚强的冯辉映顿时哭了。三天后,由于儿子的病情再次加重,在省人民医院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冯辉映带着孩子乘坐飞机连夜赶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广州市医院,但接踵而来的是高达10万元的医疗费。面对困难,他没有将情况反馈给派出所党支部和支队党委。在支队党委的一次电话慰问中,冯辉映的妻子不小心说出了实情。
支队党委了解情况后,立即发动了全支队官兵向其家庭捐款三万多元。在接到支队的捐款后,冯辉映在感激之外,说了一句令在场官兵感动的话:“这是我欠支队的,我一定会用实际行动去还清这笔账。”要知道,在孩子住院的4个月中,他一共陪护孩子的时间不到一个星期。2013年8月,冯辉映的孩子因病不幸去世。
用冯辉映的话说:“国‘大家’安全稳定了,我自己的‘小家’才能幸福快乐。”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儿子和妻子,在他心里都是愧疚之情,但只要想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职责,想到群众对他的那份信任,想到支队和派出所领导、同事对他的关心支持,他就会在不安和愧疚之余,越发感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不仅增添着他强烈的责任感,也激励他更加坚定决心做好今后的工作。
如今的冯辉映已经担任板桥边防派出所副所长,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平凡的人生中活出了不平凡的精彩,他以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和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决心,诠释着自己无悔的青春和铮铮誓言!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