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优势释放现代农业发展潜力
——关于湖北民族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2015-08-07 14:58焦泰文
民族大家庭 2015年1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民族农业

文/焦泰文

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优势释放现代农业发展潜力
——关于湖北民族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文/焦泰文

湖北省民族地区主要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宜昌市长阳、五峰二县,地处鄂西南山区。长期以来,由于资源禀赋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区位劣势明显等因素,导致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农业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程度偏低,进位发展处于弱势。民族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事关全省大局,在“四化同步”的新形势下,要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进一步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确保民族地区赶上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目前,农业依然是湖北民族地区的主导产业。2013年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24%以上,接近全省比重的两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仍占据主导地位,所占比重在50%以上。整体而言,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全省,因此加快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进步,有利于湖北农业发展大局。

加大投入力度夯实产业转型升级基础

按照中央和湖北省委、省政府要求,发挥行业优势,坚持倾斜支持原则,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

增加投入总量。在农业部门专项经费中,对民族地区农业投资增长要明显快于其它地区。在“十三五”期间,力争每年投入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发展资金超过3.5亿元以上,用于推动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增强民族地区农业竞争力。

优化资金投向。充分发挥好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用,促进民族地区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必须解决好关键环节,着力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业机械应用等农业公益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加强资金整合。围绕现代农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领域,整合多渠道资金,着力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围绕“田、路、水”三个关键切实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局面。

挖掘特色资源推动农业经济作物产业发展

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创造和放大特色产业优势。

科学合理规划。进一步强化“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调整结构、增强特色,依靠科技、提高品质,创建品牌、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稳定发展高山蔬菜和魔芋产业,每年支持发展蔬菜基地2000亩、魔芋1000亩。到2020年,湖北少数民族地区茶园、水果、油菜种植、马铃薯种植面积、总产量均要有所突破。加强对富硒农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工、营销的指导。

主攻特色品种。根据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情况,重点扶持茶叶、水果、中药材、高山蔬菜、魔芋、油料、马铃薯等富硒特色的农产品和加工业。其中,水果重点发展黄金梨、白柚、猕猴桃、杨梅、椪柑等优势特色水果,推进贡水白柚、宣恩黄金梨、益寿猕猴桃、清江椪柑等品牌建设;茶叶重点发展富硒绿茶、适度开发乌龙茶(咸丰)等特色茶,做大做强恩施硒茶、采花毛尖等茶品牌;中药材重点发展厚朴、杜仲、木瓜、黄柏、黄连、党参、百合等道地药材。蔬菜以高山喜凉露地蔬菜为主,逐步合理发展耳菇产业,进一步深化魔芋产业延伸发展,大力促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转型增效。

创新是破解企业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方向,更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齐头并进,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特色畜禽水产发展

加快实施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发展畜禽水产健康养殖。

恩施特色村寨民居

转变发展方式,实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调整结构、改良品种、推进新的养殖模式,以建设山区现代养殖产业体系和提高产量、质量、效益为重点,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加大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改扩建力度和健康养殖池塘建设,合理发展山区冷水性鱼类养殖。鼓励和扶持各类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坚持产业化带动、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注重保障质量安全和环境安全,将畜牧养殖业打造成山区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快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发展,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建设,加大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力度,推动民族地区精品牛羊产业崛起。力争“十三五”期间建设草地面积89万亩,增加载畜量89万只牛单位。民族地区出栏生猪达750万头、牛40万头、羊330万只、家禽5450万羽,畜牧业综合产值达245亿元,水产品总产量达3.5万吨。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

扩大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规模效应。引导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加强科技研发,改造工艺设备,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创建一批产业链相对完整、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基础设施等资源共享的农业产业化园区,重点支持恩施市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园区发展。

创新政策支持手段。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在板块基地建设、人才培训、展示展销、品牌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在做好特色产业开发的同时,做好金融服务支持,在基础设施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争取到“十三五”末,该区域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1∶1。

构建农业服务体系增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能力

加强各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乡镇农技站、畜牧技术推广站、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农机服务站等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加大对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引进、示范、推广力度,确保各类农业先进技术进入田间地头。

加强农业监督、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农业后续发展支撑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为农业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加强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动物防控体系建设,切实控制重大动物疫情。“十三五”期间,民族地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实现全覆盖,常年动物免疫密度达90%以上,产地检疫率达90%以上,屠宰检疫率达100%,通过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将民族地区主要特色作物的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积极发展设施农业、高效生态农业,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转换率。

建设高标准农田。“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土地整治等项目,开展土地平整、田块小块并大块建设,坡改梯等工程措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通过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培肥地力技术和农田基础设施改造等措施提高耕地质量。

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符合山区使用特点的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力度,对农民购置农机具基本做到“有买就有补”。“十三五”期间,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机总动力力争超过4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

加大农村综合产权改革力度培育农民收入新增长点

支持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推动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积极鼓励指导民族地区采用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有序进行土地流转,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经营模式,探索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实现农业分散经营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转变,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登记经营权登记制度,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代理制度,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农村产权价格评估制度和服务机构,稳妥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到“十三五”期末,实现县、乡农村集体“三资”规范监管平台和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全覆盖,50%的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建立社区股份合作社,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5%。

加大职业农民培训力度提高民族地区农业经营水平

推进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程。加强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组织民族地区一线农技人员到省内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接受短期脱产培训,着力提升农技人员业务技能,打造一支业务精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现代农技推广人才队伍。结合民族地区主导、特色产业发展,加强主导技术、主推品种的推广普及力度,促进产业发展升级。

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围绕促进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农民综合种养素质,将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按照“锁定对象、系统培训、跟踪指导、政策扶持”的思路,着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促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力争“十三五”期间,每年每县培养农村新型经营人才300人以上,培育示范性家庭农场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示范社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000多家,农户入社率达40%以上,合作社社员收入要高于非社员收入25%以上。

发展“两型”农业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保障民族地区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示范推广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指导,推行特色种养结合、立体养殖、种养加一体化等循环农业模式,鼓励支持秸秆综合利用,推行秸秆养畜和种草养畜,推动以沼气为主的“一建三改”和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推广猪—沼—果 (菜、鱼)等循环利用模式。

开展农业清洁生产与绿色防控。在民族地区大力鼓励发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主要以养殖废弃物、尾菜与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兼顾农业加工业残余原料资源化利用,扶持建设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加大绿色防控推广力度,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积极开展“少施一斤化肥、少撒一两农药、少用一方水”活动,推广科学施肥用药和低碳农业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十三五”期间,在民族地区发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点50个、综合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示范点25个、农村清洁能源入户率达70%。

(作者: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民族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我们的民族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