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新农村发展模式

2015-08-06 15:51
吉林农业 2015年8期
关键词:村屯棚膜家村

一、能人兴村模式

1.梨树县霍家店村:梨树县霍家店村村党委书记王福山先后获得“吉林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国科技星火带头人”、“吉林省优秀企业家”、“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第七、八届全国创业之星”、“全国劳动模范”、“省人大代表”、“辉煌‘十一五吉林省十大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在他的带领下全体村民团结协作,现霍家店村已建设成城镇型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完成了“七通一平”工程。新建柏油路、水泥路15公里,市内公交车通到10个自然屯。安装路灯400余盏,种植乔木20多万棵,灌木50万株,草坪3万多平方米。累计建设村外垃圾存放点15处。同时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王书记的带领下,该村拥有集住宿、餐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1.5万多平方米的星级综合性酒店,提升了霍家店村的综合实力。2012年又被农业部授予“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2.伊通县营城子镇四间村:营城子镇四间村以前是一个薄弱村,自从启用能人袁海军后,全村各项工作有了很大起色。近两年来,在他的带领下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村部一个;新建福财小学校一处;翻建四间小学教学房舍400平方米;美化亮化3个自然屯;新修防洪排水桥涵9个;为3个屯200户安上了自来水;整修屯道6公里;新建水泥路1.5公里;砖砌路边沟2500延长米;新砌院墙500延长米;粉刷围墙9525平方米;植风景树30000余棵;新建卫生厕所200个;设垃圾点20个;建堆肥场1个;设卫生监督员12个;百姓房前屋后栽花种草;新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建文化广场1个;文化书屋1个。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二、 旧村改造模式

1.铁东区石岭镇佘家村:佘家村位于石岭镇东北部,过去这里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十分严重。近几年全村着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经过上级部门的全力支持和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目前村屯道路两侧全部建成了标准化的排水沟,全村新建围板1200延长米,所有外墙一律粉刷。在全村修建垃圾池四处。绿化、美化面积达到80%。同时该村成立了环卫监察小组,落实保洁制度。在村内各路口规范了固定垃圾投放点,做到垃圾箱布局合理。2011年,铁东区两次人居环境大检查评比中,佘家村均获第一名的好成绩,被铁东区委、区政府评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标兵村、示范村、先进村,2013年被评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往的旧村变了新颜。

2.梨树县梨树镇高家村:高家村属于城郊型新农村,过去,这里经济水平低下,村民生活困难。在上级政府的重视下,充分利用城郊乡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建设特色棚膜蔬菜生产基地。村民富裕了,村集体积累壮大了,各种蔬菜垃圾就有了迎刃而解的办法。多年来一直采取村民出资三分之一,村集体出资三分之二的模式进行日常卫生保洁。生活垃圾、蔬菜垃圾每天由保洁人员负责清运到指定处理场。实现了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的目的。

三、 村规民约模式

蔡家镇马家村、蔡家村:为了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树立良好的民风、村风,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建设文明卫生新农村,经全体村民讨论通过,蔡家镇马家村从生产、生活、社会交往、婚姻家庭等方面对全村村民作出行为规范。蔡家镇蔡家村分为社会治安、消防安全、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家庭婚姻五个模块对村民行为作出规范,对违反村规民约的村民,触犯法律法规的,报送司法机关处理。尚未触犯刑律和治安处罚条例的,由村委会批评教育,责令改正。两村现已形成“门前三包”,绿化美化,村集体负责组织,农户自觉执行,互相监督制约,共同保持环境卫生的机制。已形成了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良好村风民风。

四、产业兴村模式

1.伊通县伊通镇建国村:建国村依托当地自然优势,以“量增加、质提高”为发展方向,狠抓产业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建花卉园区占地面积为12000平方米,有花卉棚膜30栋。建牧业小区2个。建油桃园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年产值实现125万元。特色产业年总产值实现1195万元。全村现有四通润滑厂、致远汽车配件厂、水泥砖厂、米业加工等工业企业。尤其是米业加工,全村有规模化米业加工厂7个,工业累计创造产值2.49亿元,实现利润2400万元。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随着米业加工和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运输业的兴起,推进了水田全程机械化进程,从而顺利地促进土地流转进程,节省出更多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促加农民增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积累。

2.铁东区石岭镇哈福村:石岭镇哈福村距离铁东市区10公里,是集体经济薄弱、农民生活并不怎么富裕的村庄。近年来,四平市大力发展棚膜经济,哈福村借助政策优势,利用近郊村的特点,引导当地农民大力发展棚模蔬菜种植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发展,当地棚膜种植形成了规模化发展。另外还成立了哈福村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修建64个蔬菜大棚,占地面积23公顷,实现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五、旅游兴村模式

1.河源镇保南村:保南村坚持“规划一张图”、“布局一盘棋”的原则,积极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水稻生产,为生态农业提供了契机。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园区,实行农业产业化。结合本村的地理特点,确定了“平原水稻、坡地玉米、山地林果”的生态思路。经过几年的努力,保南村屯环境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观。村屯道路硬化达100%,改造泥草房650间,建卫生环保厕所750个,改建街道8000米,修排水沟4500米,下排水管101道,安装铁栅栏12000米,全村11个自然村屯全部安装了路灯。三年累计路旁植树21公里,三北四期造林面积60多公顷,屯内绿化各种树木3万余株,全村绿化覆盖率达80%以上。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村,为旅游兴村奠定良好基础。

2.铁东区叶赫镇永合村:从2008年开始,叶赫镇永合村举办叶赫红果采摘节,现在已经办了六届,为果农增收搭建了平台,吸引沈阳、长春等地客商。目前接待采摘的农户达到90余户,每年户均可增收2万元左右。同时果农借着采摘节办起了农家乐,招待来采摘的游客,年接待量可达到2万多人次,仅餐饮这块就为农民增收3万元左右。可以说采摘节这一旅游项目,搞活了村民人心,搞活了农村经济。

六、一村一品模式

1.双山镇五棵村:双山镇五棵村共264户农户,1007口人,该村从2001年开始搞棚膜蔬菜生产,初期在五棵屯南建大棚100栋,效益良好,后来又在屯东南建设一个棚膜小区,30多栋,两处棚膜小区占地26公顷,年收入520多万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左右。棚膜蔬菜生产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得五棵村显得耀眼夺目。

2.辽东街勃山村:辽东街勃山村位于郑家屯东郊,距市区5公里,全村673户,人口2286人,2个自然屯,5个村民小组。2008年成立田鑫园西甜瓜合作社,每年甜瓜种植面积达100公顷。勃山甜瓜已远近闻名,成为该村的一项支柱产业。每公顷纯收入可达5万元左右,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0-30%,可以说田鑫园西甜瓜合作社已经成为了勃山村的符号,他的光芒普照整个勃山村。

七、项目带动模式

1.双辽市茂林镇日新村:日新村共有农户485户,1130人。近几年该村利用土地整理项目,使200多公顷盐碱地变成耕地,种植玉米、杂粮和葵花,每公顷纯收入达到1万多元,推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土地整理这一项目作为撬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杠杆,使农村兴、使农业活、使农民富。

2.卧虎镇东兴村:东兴村依靠土地整理项目,修水泥路3.15公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实现了经济发展,农民幸福。

八、集中打造模式

铁西区样板村屯:铁西区近些年紧紧围绕“建设美丽铁西”这个中心,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着力打造了西八大村、任家村、团山子村等一批富有特色的样板村屯,重点打造了一条西八大村→任家村→团山子村→九间房村全长11.8公里的精品线路。再以样板村屯和精品线路为标杆,政府投资、能人带建、社会捐建,农民出资。以点带面,连点成线,逐步延伸扩大范围,最终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让所有村民都能享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省新农村办 供稿)

猜你喜欢
村屯棚膜家村
不同棚膜覆盖对大白菜农艺性状及棚内环境的影响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村屯被“市化”后,村民这些顾虑如何破解
袁家村,休闲农业的2.0时代
吉林省整村屯美化创建标准(试行)
基于现状下的村屯生态绿化建设探析
广西田林:完成21个村屯绿化 多植经济树种
新建大棚覆盖棚膜防误区
清洁棚膜新方法—— 棚膜清洁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