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世界环境保护潮流,台湾近年来逐渐重视环保与生态方面的议题,特别是在湿地这个领域,除了民间保育团体长年推动湿地保育、复育与教育外,政府部门亦大力推行湿地相关的政策与计划,影响所及,在各大小校园中,各式各样的人工湿地或生态水池的营造成为趋势,这些湿地水域的出现,固然为校园中增加了生态教育的场域与机会,也对生态环境或景观有所帮助,但也看到不少因为规划设计或施作失当,并于维护管理方面缺乏正确认知,反而造成了许多问题的例子。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207-02
校园生态池的规划与设计
若要在校园中规划生态池,除了专业的顾问公司可以提供协助外,坊间也有不少专书可供参考,例如荒野保护协会出版的《生态池营造DIY》。只要掌握重要的原则,加上一些巧思,动手营造生态池并不是一件难事。
一、水域空间规划设计与施作原则
(一)选址及配置:
1.环境调查与评估:针对欲设置生态池的基地周边环境加以调查评估,以选择最合适的场址与配置方式,也作为后续细部规划设计的考虑依据。调查项目包含物理环境的气候、水文、水质、土壤、地形等因子,和生物相的动物及植物等因子。
2.合宜的水池面积:作为生态教育用的生态池,合适的水域面积大约在150-8,000m 2,若太小则难以建立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过大则偏向较复杂的湖泊生态系统,在经营及维护管理上,会增加许多人力和成本。
3.缓冲区设置:水池周边建议应留设0.5-2m左右宽度的缓冲区,并限制人为的干扰或进入,使野生动植物有不受干扰的生长及隐蔽处所。
(二)水文及水质:
1.水源:生态池的水源一般有雨水、地表水、地下水、回收中水及自来水等。设置生态池的水源最好具有多种来源,以避免枯水期时因缺水造成的植物损失。为降低水资源损耗,建议尽量多利用天然水源或回收水再利用。校园中每天都会产生污水,比如洗手台与清理环境的用水等,如果能让这些污水经过一些自然处理的程序,将水中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就可以成为源源不绝的生态池补注水;不过,这方式最大的缺点是水量不稳定,比如假日时因学校没有人员活动,污水产量锐减,造成生态池进流水不足,因此额外的补充水源(如回收雨水、地下水、自来水等)也需一并考虑。
2.水质:水质状况会影响池中动植物的生长,尤其是受重金属或化学药剂污染的水体,可能会造成水中生物迅速而大量死亡,因此进入池中的水体水质,应加以评估与管控。一般评估水质条件常用的指标有:酸碱度(pH值)、溶氧量(dissolved oxygen, DO)、悬浮固体(suspended solid, SS)、生化需氧量(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BOD 5)、氨氮(NH 3-N)、导电度(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等,每项指针具有其合理的数据范围,透过仪器的量测,可以判断水质的良窳。
3.水深设计:作为景观或教育用的生态池,为考虑安全性,水深多以1m以内为原则。可在池中或岸边以缓坡配置10-60cm的水域深度,以满足不同生长环境条件水生植物的需求。如果在水域面积够大、安全无虞的情况下,可于水池中间挖掘1m以上的深水区,除了有助自由水面的维持外,也有利于鱼类栖息过冬。
4.水量与水位控制:藉由可调整的进出水管路设施控制水量与水位,简单的作法有在进出水口处设置开关阀,以及在出水口处使用活动弯管、伸缩套管等方式控制水位。
二、水生植物栽种
(一)植栽配置原则:
1.多层次水生及陆生植栽配置,以创造多样性栖地环境。
2.水生植物覆盖率宜控制在30%以内,保留一定的空白水域,以满足各种生物的生存需求。
3.强势物种需隔离配置,以免过度扩散、排挤弱势物种的生存空间。
(二)采种移植时注意事项:
1.采种以不破坏原栖地为原则。
2.驯化一周,泡入苦茶粉以去除福寿螺。
3.扦插植物泡发根剂,以帮助植物良好生长。
三、动物的引入
营造完成后的水池空间,自然会吸引周遭动物如昆虫、青蛙、乌龟、鸟类等前来觅食或栖息繁殖,对于无法自行进入的物种,比如鱼类及一些稀有或特殊保育物种,则需要衡量生态池环境是否适合其生存繁衍后再行移入,移入时也要以当地原生种为优先考虑。
四、周边附属环境教育设施
生态池具有环境教育的功能,相关设施如观察步道、观赏平台、解说牌等,应加以考虑设置,材料建议运用木、石等自然材质,或耐候性较佳且可回收之钢材。
生态池的维护与管理
一、水文方面的维护与管理
1.水位控制:池中的水量应保持在正常水位范围内,若遇有不正常的水位升降状况,应立即查明原因并排除;在冬季时可短暂将水位降低或放干,以方便进行水生植物修剪管理或福寿螺的移除与防治。
2.水路维护:包含进、出流口、溢流道及连通管路等,应每周至少检查一次,台风或暴雨过后应立即检查。
二、池体构造的维护
池体防水性维护:天然黏土防水层具有一定的渗漏率,加上蒸发、蒸散作用,估计每日会正常损失约10mm左右的水量。
(下转第2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