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鹏翔
摘要:小麦是清丰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基本保持在4.8万hm2左右。小麦产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清丰县经济的发展。而小麦进入中后期后,也即进入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三种病害的防治关键期。为便于区分判断小麦不同病害情况,本文着重列出小麦三大病害症状表现,并从多方面查找分析小麦致病因素,针对病因采取对应措施,以此减少病害损失,确保清丰县小麦增产丰收。
一、小麦纹枯病
(一)症状表现
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1.烂芽。小麦播种后,若发芽时受到病菌侵染,芽鞘变褐,最后枯死腐烂,不能出土。
2.病苗枯死。主要发生在3~4叶期,开始仅第一叶鞘上出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
3.花秆烂茎。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
4.枯株白穗。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二)致病因素分析
1.小麦品种。清丰县主导小麦品种为周麦22、周麦16、矮抗58、周麦26等品种。这些品种,基本上都是中感纹枯病。感病品种是造成当前小麦纹枯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纹枯病箘源积累量大。清丰县绝大部分农田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轮作模式。随着农业机械化大面积应用,以及秸秆还田技术的普及,使田间存在大量的小麦、玉米植物病残体,为菌源的积累提供了条件。
3.栽培措施:在秋收结束后,农民多抢墒播种,造成了小麦早播。播种早、播种量大以及偏施氮肥,暖冬天气,都会造成麦田群体大,通风透光性差,杂草丛生,这都利于纹枯病发病蔓延。
4.气候条件: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发展与温度、日照、降水之间有很大关系,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返青拔节期若遇降雨也会进一步加重病情。
5.土壤条件:黏土、两合土发病重,沙质土的麦田发病较轻。清丰县中东部壤质两合土区域发病重,西部砂质土区域纹枯病发病轻。
(三)防治措施
1.选用抗(耐)病品种。目前生产上缺乏高抗纹枯病的小麦品种,秋种时尽量选用中抗、耐病或感病轻、丰产性好的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把田间小麦、玉米病残体进行移除,减少田间菌源积累。适期播种,避免早播,减少纹枯病的侵染机会。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控制播种量,保证植株密度,增强麦田通透性。增施有机肥,施用小麦专用配方肥,避免偏施氮肥以及带有病残体的有机肥。及时除草,雨后及时排水。改善麦田生态环境,培育壮苗,提高抗病性和补偿能力。
二、小麦白粉病
(一)症状表现
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1层白粉状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并产生许多小黑点。霉斑最初分散,后联合成大斑,覆盖全叶,病斑下面及周围组织褪绿,病叶易发黄早枯,茎和叶鞘被害后,植株易倒伏。一般叶片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上病斑多于上部叶片。
(二)致病因素分析
1.小麦品种。在清丰县推广的小麦主导品种中,除了矮抗58品种高抗白粉病外,其它品种大都中感白粉病,如:周麦16、周麦22等品种。这些感病品种,一旦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就会造成病害的大发生。
2.白粉病箘源积累量大。清丰县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操作,小麦留茬较高,病叶、病秆多数留在田内,以及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造成田间箘源积累量大。
3.栽培管理措施。水肥条件较好,氮肥过多,植株生长过密,贪青徒长,通风透光不良,或水肥条件很差,植株生长弱,造成小麦抗病性下降,发病均重。
4.气候条件。光照不足均可引起白粉病严重流行。该病菌在0~25℃均可发生,在20℃左右条件下发生最快。3~4月正处于清丰县小麦拔节、抽穗期,一般情况下,农民会加大肥水管理,田间湿度增大,若春季气温回升较快,为病菌滋生提供了温、湿度条件。则利于病害流行。
(三)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麦收后及时翻耕灭茬,清除带病植物残体,铲除自生麦苗。适期播种,合理安排播量,控制群体不宜过大,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应根据墒情进行冬灌,减少春灌次数,降低发病高峰期的田间湿度。但发生干旱时,也应力争灌水抗旱,促使麦苗健壮,提高植株抗病性。
(清丰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45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