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民企海外淘金

2015-08-05 02:41《中国经济信息》综合报道
中国经济信息 2015年14期
关键词:抄底油气石油

《中国经济信息》综合报道

2015年7月3日,国内民营油服企业仁智油服宣布,将以11.7元/股的价格定向增发不超过8000万股,募资不超9.36亿元,用于购买美国企业PO1 100%股权,间接取得其控股的油气资产。今年3月,民营的洲际油气也收购了一个估值达3.5亿美元的哈萨克斯坦油田。2014年11月,复星集团则斥资4.39亿澳元,收购了澳大利亚洛克石油92.6%的股份。

对于民资油企纷纷出手抄底海外石油资产,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海外投资环境所副所长吴谋远警告称,相对于石油央企,民营油企走向海外可谓步履蹒跚,其主要原因在于融资困难、技术实力薄弱,起步晚、规模小等。有业内人士建议,中小油企应事前精心选择出海抄底的区域,做好技术、团队、观念上的各种准备。

“走出去”良机

自2014年起,低油价周期来临,油气行业开始新一轮全球洗牌。

此轮的并购主角,逐渐从石油巨头转移到中小型公司。中国传统的民营石油公司和向石油领域转型的非油企业,成为这轮海外油气资产抄底的生力军。

上一轮的并购高潮始自1999年,纷纷吃进资产的IOC(国际石油公司)们正好赶上从2002年到2008年的高油价周期,资产价值、公司市值均大幅增长。

2014年下半年,油价低谷使相当一部分跨国石油公司再次洗牌。各种不同规模的石油公司,由于此前资产配置和投资结构上的不合理,导致现金流大幅减少。这些公司多数进入战略收缩期,被迫剥离部分资产,甚至寻求总体出售。

出于同样逻辑,以及此前数年大规模扩张导致的财务紧张,中国石油央企也开始在投资并购上趋于审慎、转向收缩,进入既有项目消化期。

但是,一些资金相对充沛的中小型油企则趁机出海,其体量和灵活度,更加适宜到海外抄底,进行规模适宜的油田资产或者油服企业收购。

这些抄底公司可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民营石油企业,例如做石油贸易起家的光汇石油,做多相计量起家的海默科技以及做装备起家的杰瑞股份;另一类,则由房地产、教育、高科技等行业跨界而来,通过收购海外油气资产,实现向石油行业的转型。

前者无论在对石油工业的认识,还是在石油圈的人脉上,均有一定基础。后者则会面临较大挑战。但有业内人士称,“中小公司学习能力非常强,我非常惊讶地看到很多跨界的公司通过圈子,通过和油气公司接触,在短期内提高很快,已经可以对油气投资做一定程度的考量。”

从2014年全球并购交易情况看,北美的非常规油气资产仍是全球油气并购交易的热点。从交易资产所在区域看,北美亦是全球油气市场并购交易最为活跃的地区,2014年全年交易金额1090亿美元,仅次于2012年的1280亿美元。亚太、欧洲和拉美三个地区也较2013年活跃,全年交易金额分别为161亿美元、128亿美元和106亿美元。

抄底的技巧

尽管存在抄底机遇,但中小油企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以把握市场良机,则要视各自具体条件而定。

多位油气专家均表示,北美在资源、市场、法治等方面,无论对传统石油公司还是跨界新锐,都是较理想的抄底选择。首先,美国的地质资料非常丰富,且服务公司团队和服务链条非常完备,这些优势是其他很多市场不具备的。另一方面,北美油气资源完全掌握在私人手中,而且都会被分成一个个小区块,这都为小公司的扎实稳健生长创造了较好条件。

其他油气专家亦首推北美。他们多认为,北美非常规油气更加适合中小油企投资。常规油气项目往往前期投资非常大,且一般需要至少四年才能收回成本。但非常规油气开发前期的投入较小,投资回收较快。

新进入者在投资前需要知己知彼。首先,要对自己公司的融资能力心中有数,这决定了投资规模和所投资项目的种类;此外是自身对风险的承受力,需要对投资周期的期望作出事前决策。

到了勘探后期和开发前期,投资者对地下资源量已经清楚,开发方案也已做好,基本处于建产、上产的阶段,风险则相对可控,周期大概三年至五年。

风险承受力较小的投资者,或缺乏经验的跨行业进入者,建议投资在产油田。这基本等同于把已探明的地下油气产量先整体买下来,再慢慢通过开采、出售来回收投资。

老旧油田增产项目的风险,则与在产项目基本一致,一般包括滚动勘探,即在老油田中寻找新的资源,以及在资源相对确定的情况下用新技术提高产量,提高采收率。

另一个关键的要素,是组建核心团队。团队可大可小,取决于公司未来的经营方向和模式。如果企业主最终想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石油公司,即拿区块、勘探、作业都由本公司完成,无疑需要一个规模较大的团队。有此野心的小公司,必须提前在国内外进行团队招募。

而在当地寻找合作伙伴,亦至关重要。尤其新转型进入石油领域的公司,区域和领域均是人生地不熟,项目能否运营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找到一个业务可靠、相对正直、有一定影响力的当地合作伙伴。

风险的防控

当前尽管市场机遇多,专家也给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对出海的中小油企,尤其是新跨界进入该领域的企业而言,风险仍然巨大。

石油行业的投资风险,本身就远高于其他行业——前期勘探成功率仅有10%左右,能达到30%,就算了不起的业绩。要想进入该行业,对行业的事前认知和对技术的充分掌握非常重要。

油气开采还是一个重资产行业,资本需求量非常巨大。“在这个行业,如果没有100亿美元,就谈不上说资金充裕,10亿美元很可能打两口干井就没了。”保利石油一位高级地质师称。

因此,中小油企出海抄底过程中,对项目的评估必须极其扎实,做到慎之又慎。在借助第三方机构做专业技术评估时,要不吝成本,把资产的真实状况和潜力一定事前搞清楚。

中海油总公司项目管理处处长张伟华指出,对于对方要出售的资产,一定要搞清楚资产出现问题究竟是行业趋势引发的,还是因为困境公司自身管理不善、债务到期、市场信用紧缩、运营成本过高、资本开支过分激进造成的,然后再评估自己是否有能力克服上述困难。

此外,在收购过程中,中小油企可能缺乏整合财务与法律资源的能力。地质和生产运作方面的能力仅是收购的基础;如何把价格谈下来,把合同风险降至最小,如何搭建优化融资架构,把融资成本降低,对项目的成败更至关重要,更需要强有力的整合和执行能力。

最后,在海外资产收购和交接时,很容易被忽视的一类风险是“不起眼的细节”。 LR Senergy能源咨询服务公司某亚太业务主管指出,海外收购应当制定一个比较综合全面的交接方案,并且对其中每一个风险进行登记。在收购前,应当和每一个相关者沟通每一个应注意的细节,从最高层的投资者到基层的作业者,都应当沟通到位。

在风险登记中,应当记录有什么风险,风险范围有多大,谁来负责解决这些风险等等。不注意这些琐碎的细节,可能会遭受巨大损失。

上述亚太业务主管给出了一个关于备用件的反面案例。某石油公司并购了壳牌在北海上的一座平台,其油田储量规模很庞大,平台的产量也很高。但这家公司接手该平台的第一周,一个泵就发生故障。而壳牌在办完交接手续后,就按合同带走了所有的备用件。毫无准备的收购方只好停产三个月等待备用件到位,损失惨重。endprint

猜你喜欢
抄底油气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平凉,油气双破2万吨
“峰中”提前 油气转舵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奇妙的石油
陶冬:抄底好资产的时机临近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美国“抄底”储油不怕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