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系统

2015-08-05 15:21福建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任秀芬
海峡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明制度环境

福建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任秀芬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里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循环经济”等属于物质文明的范畴,“生态文明观念”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显然,党的十七大是把生态文明看成是贯穿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中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这表明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号召全党及全国人民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表明了我们党发展理念的重大变化。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反映了我国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也是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有益探索和积极贡献。生态文明贵在创新,重在坚持,成在持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理论、行动、过程和效果的有机统一体。其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环保优先理念是前提。采取一切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举措,抓紧行动是关键。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艰巨的过程,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是基础。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不是一般工作任务,而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

1 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建设,必须坚持科学统筹

生态文明有没有好的发展方向,有没有好的建设水准,能不能体现当今形态,代表未来意志,具备可持续性潜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有没有统筹观念和严谨科学的规划引导。这类规划应充分吸收古今中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成果,应充分体现天地相融、古今相承原则,既继承历史的,又创造当今的;既尊重原生的,又注入人本的;既要使当今人认同,又要使后来人接受。

2 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建设,必须动员全民参与

动员民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其本身就是接受生态文明教育、认识生态文明理念、维护生态文明成果的重要过程。实践证明,仅有政府的积极性远远不够,单靠政府的财力也很有限,而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建设,必须坚持建管并重。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重建轻管是普遍现象。各地对生态文明建设往往不惜重本,很快形成气候,但在整治管理上却是一大难点,以致从城市到农村,许多城建方面的设施景点、公路绿化、沟河植被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毁损。

3 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建设,必须提高人的素质

生态文明的建设对象、服务对象和维护对象都是人类本身。我们在享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同时,也有责任、有义务去维护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问题。在有些地方,我们过去的生态文明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而现代生态文明又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人的素质还没有提高到足以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自觉维护生态文明成果的地步。综观中外文明史可以发现,提高人的素质需要从宣传入手,从教育抓起,发挥各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尤其要重视从学校教育开始,从娃娃启蒙做起。

4 加强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建设,必须加强生态制度文明建设

制度是行为的保障。长期以来我们在借鉴西方伦理思想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生态伦理的道德情景,寄希望于人们通过提升道德境界来约束自己的实践行为从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这种价值观导向客观上忽视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制度建设和行为框架研究,致使生态文明理论无法落实到现实生活中,难以起到规范人们实践导向的作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度文明,生态文明观指导下的制度,不仅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依存关系,以良好的制度约束人的行为,以良好的制度约束企业的生产行为,实现社会制度对生态文明的保障。生态制度文明是指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各领域,旨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标实现的法律、政策、规则等制度体系,并增强决策者和全社会的制度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态制度文化。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10条硬措施,后续应有配套法律法规加以细化。生态文明建设不会一劳永逸,只有实现法制化、制度化、才能建立起长效机制。

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要强调制度建设和行动,不仅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给予一种理论解释,而且它所制定的人类道德的新原则和规范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新的行为模式。而在地区利益、民族利益的协调方面,则应着力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治理政策和法规,以便合理分配和使用自然资源,规范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在追求自身发展和自身利益过程中的实践行为,确立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绿色发展模式、发展道路,使生态文明真正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而落到实处。

5 加强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建设,必须强化政府责任机制和大众行动能力的提升

鉴于生态系统的公共性特点,强化政府的责任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显得更为重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建立一种新的制度框架,通过建立一整套循环经济激励机制,使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激励循环经济发展,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逐步降低经济增长的碳排放强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减少污染的先进实用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使绿色产业日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要激励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不仅要治理已污染的环境,而且要从源头上培育良好的环境。

面对持续、紧迫的环境压力,为解决当前环境与发展战略、污染防治规律、重大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础性问题,今后,我国将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环境宏观战略研究;进一步完善环评制度、严格环境准入、严格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着重运用市场手段,抓紧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全面改革资源税,健全绿色税收、绿色信贷等环保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激励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

我国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表明,公众行动能力的提升是生态文明早日实现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为此,我国必须制定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有关组织可提起公益诉讼。在建设项目立项、实施、后评价等环节,有序增强公众参与程度,引导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良好的公众行动能力支撑。

创新现代政府内涵,实行绿色政府运行机制。一方面,环境资源的生态性要求实现系统化管理,比如森林管理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等;另一方面,环境资源的公共属性,客观上需要政府的权威性、统一性管理。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政府应当把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各种公共权力与政策机制之中,促进与保障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比如,政府绿色采购机制、生态补偿投入机制、绿色财富、绿色幸福指数评价考核机制、干部政绩评价机制和环境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等。

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做好行政权力运作制度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加强行政权力运作制度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规范行政权力、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政务和发展环境的重要保障,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行政机关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提升科学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随着环境保护工作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环保行政权力不断扩大,监督管理权力运行必须进一步强化,这是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所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系统,首先应从“顶层设计、系统设计”理念出发,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必需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与奖惩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土壤污染防治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文明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制度需求,对已有的制度进行科学、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对存在空白的方面必须抓紧研究制定,对欠协调欠衔接或欠完善的方面必须抓紧修订完善和优化;对过于原则、操作性不足的制度,必须细化、深化,有的还须量化;同时应对生态保护中的执行力问题、地方保护伞问题、各方面利益链和“资本逻辑”侵害民众权益问题,予以重点关注。

提升全民生态意识,培育全民生态责任。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是由社会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及其背后的财富理念、发展理念、生产理念、消费理念、行为模式共同导致的社会问题。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不首先从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实行绿色变革,正式制度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除了制度的完善、系统化、优化,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唤起全民生态意识,提升全民生态道德,齐心协力保护环境。只要政府、企业、社区、学校、公众都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严守生态红线,建设美丽中国、提升民生幸福、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愿景就一定能实现。

[1]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曹凤中.经济 环境 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3]陈惠萍.践行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文明[J].海峡环境,2010,7(2):5-8.

[4]刘爱军.生态文明与中国环境立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1):36-38.

[5]陆新元, 陈善荣, 陆军.我国环境执法障碍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措施[J].环境保护,2005(10):22-27.

[6]王新程.切实解决环境执法难问题[J].求是,2006(18).

[7]陈泉生.论科学发展观与法律发展[A]/中国环境资源法学评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8]张象山.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文明制度环境
请文明演绎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漫说文明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环境
对不文明说“不”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