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小窍门将幸福“买”到手

2015-08-05 10:18
学苑创造·C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预支错觉买单

有人说花钱买来的快乐不持久,有人说花钱之后更痛苦……其实,不是金钱买不到快乐,而是你没用对方法

一块蛋糕两次吃:源源不断的小幸福打败一次奢侈体验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管理学助理教授尼尔森(Leif D. Nelson) 和纽约大学管理学副教授梅维斯(Tom Meyvis)曾做过一项研究:让两组志愿者分别参与为时3分钟的按摩体验。第一组在按摩中会有一次20秒的短暂休息,而另一组则会不间断地持续享受完整个按摩过程。那么,哪一组会因为这次按摩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呢?

研究者本来料想,第二组不间断享受的人,一定能获得更多幸福感,但是他们错了。事实上,中途有过短暂休息的第一组志愿者,体会到了更多的幸福感。这是为什么?

说起来,幸福感最大的敌人是“习惯”——当我们开始“习惯于”一项能够带来快乐的事情时,它的妙处反而会慢慢减少。听起来好伤感,可确实如此。

所以,想要获得更多快乐,不如常常做一些花钱少、但是不一样的新鲜事,这样反而会比一次享受一个盛宴来得开心。

另一项关于“吃蛋糕”的研究表明,即便你吃掉了双份的蛋糕,也并不能因此获得加倍的幸福感——没错,可能会比只吃一份多那么一小点儿,但绝不是两倍!所以,买两块蛋糕的你亏本啦!

这一理论可以应用在去看球赛、听音乐会的时候:买张前排奢侈的VIP票当然好,但是,两倍价钱的VIP票,真的能带给我们两倍于普通观众席的观看享受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并不会因此获得双倍的快乐。所以,退了耀眼的VIP吧,买张普通观众的票,然后用剩下的钱再来次小旅行,这样反而会更开心。

越“拖延”,越开心:获取幸福感的免费途径

做决定到底应当快刀斩乱麻,还是应该像电影《当哈利碰见萨利》中的萨利一样,“纠结”到点个菜都得用一个半小时呢?现代市场将一种“当场取货、以后买单”的预支性消费体验强加给我们,可我们真心喜欢吗?不喜欢!我们偏偏更喜欢那种从“等待物品来临”的过程中衍生出的喜悦感。

这是为什么呢?这可能与“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有关。这种观点认为,一件“尚未被完成”的事,会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直到它被我们认为是“已经处理掉”为止。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或者期望一旦达成,大脑就会迅速忘掉它们,而更重视那些还躺在未来的期待中的新鲜事物,而那种“不确定感”,除了会带来轻度焦虑的负面影响,其实更能带给我们幸福感。

当然,你也许会说:“不是这样的,一旦我想要,我就是要立刻得到才会开心。”——这当然也有迹可循:我们大脑的一部分控制着“贪婪欲”,它给我们一种错觉,让我们误以为立刻实现愿望会比在一段时间后才实现它更快乐,然而,这只是一种错觉。

现在我们都知道,预支消费会给经济带来很多麻烦,我们更应该了解,这种剥夺了我们“期待好东西来临”的过程的消费模式,其实也抢走了我们一个“免费”获得幸福感的绝好途径。

所以,等待吧,慢点做决定,保持“纠结”。

心跳加速的期待、不确定的小焦虑,以及反复的思索,不仅会带来更理智的消费决定,也会让我们花更少的钱,体会到更多的乐趣。

为别人买单:“谁买单,谁幸福”理论

即使我们都觉得自个儿赚钱自个儿花可能是最开心的事,但是,研究表明,当我们在别人身上花同等量的钱时,反而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把花在别人身上的钱看作是一种投资。

总之,只要懂得更多的心理学奥秘,买到幸福感其实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猜你喜欢
预支错觉买单
预支幸福
预支幸福
我要试一试
错觉极限
UNIQLO叫你来买单了
有趣的错觉逗图
有趣的错觉逗图
必买单品就是她!
预支幸福
满地尽带黄金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