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锋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和自然过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方式和目标都将加速转变,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根据新的约束条件选择适当的发展战略,加快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
准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是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前提。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核心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宁可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把提高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
(一)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
我国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的动力,在需求结构上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在产业结构上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在要素投入上主要依靠增加物质和资源消耗。中国经济新常态立足于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动力,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看,经济发展动力将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都将出现新增长点,并叠加起来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公共服务、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
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到了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曾经让我们受益多年的以要素驱动为主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同时,要素成本优势弱化、产业被低端循环锁定、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这些新的不利因素迫切需要我国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经济新常态将改变经济发展对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过度依赖,转向更多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形成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方式。
(三)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转向存量调整和增量做优
制造业智能化、服务业高端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将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甚至农业发展的重点都将从产业中低端环节向研发营销等产业高端环节转变,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成功跨越。
(四)经济管理从刺激增长转向科学调控
我国经济正面临着近年来少有的“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错综复杂局面,如果一味采取总量刺激政策,忽视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只能是拖延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时间。考虑到我国经济拥有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市场空间广阔和发展潜力巨大。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宏观经济管理将从刺激增长转向科学调控,着力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前瞻性和协调性,确保就业稳定,避免不出现系统性风险。
(五)经济发展目标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共享发展成果
不惜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中国经济新常态将放弃唯GDP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突出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保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公共服务共享、社会公平公正、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同时,我国还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扩大同各方的利益汇合点,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受益。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未来一段时间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深度调整将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常态。首先,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成为新常态。国际金融危机使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重新认识到制造业对于推动技术进步、拉动就业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实现本国的“再工业化”,吸引制造企业回归。其次,发达经济体经济结盟成为新常态。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从军事结盟、外交结盟开始转向经济结盟,积极组建发达经济体的自由贸易网络,对非经济结盟的国家和地区形成战略挤压。再次,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放缓成为新常态。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作为全球增长引擎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放缓,一些新兴市场国家陷入了“中年危机”。此外,世界经济还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幅度加大,未来10年或更长的时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可能成为新常态。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已经并将继续影响我国周边稳定、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高收入国家竞争。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2年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目前,经济增长减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发展方式不适应、就业压力上升、腐败现象蔓延等其他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出现过的问题,在我国也相当程度地存在。同时,我国还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收入两极分化严重,贫富差距高达234倍;过去1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始终在0.47以上,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但会给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三)各类经济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从发展态势来看,我国的企业高负债风险、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和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还处于凸显阶段,短时期内难以化解。近年来,企业高负债风险日益凸显,2014年多家大型企业因负债率高企、无力偿还债务或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而出现债务危机,陷入破产重整的境地。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具有高杠杆特征,《全国政府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13年6月,全国共有7170个融资平台公司;地方政府负有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0.88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6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同时,经过此前10多年的繁荣,房价持续高涨,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整个市场现出泡沫化迹象,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小型房企因资金链问题而破产的案例。
(四)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
2014年6月17日民政部发布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4.9%。人口老龄化一般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这表明,我国已进入并将长期处于老龄社会。如果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调整,几十年后劳动年龄人口锐减,老年人口比重过大,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民收入增长、社会保障制度趋于健全、城镇化水平提高,特别是生活、教育成本的提高导致低生育思维定式已在处于生育期的新生代家庭中悄然形成,妇女总和生育率还可能进一步下降。我国人口老龄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整体数量庞大,高龄趋势明显,性别比严重失调,老龄化先于工业化,解决起来更加困难,将是我国面临的长期挑战。
(五)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首次用了“上限”二字,这是中央在研判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后,发出的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警告。2014年6月4日,环保部发布的《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最受公众关注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状况依然令人忧虑。依据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评价,74个新标准实施第一阶段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仅为4.1%,华北不少城市常年被雾霾笼罩。从现有的信息看,环境质量在量上和结构上的进一步恶化已经难以避免,环境污染的存量和增量都将持续发力,使得生态环境质量在短期内仍无望好转,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在达到或接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上限后,如果无法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话,就有可能危及经济发展甚至社会安全。
三、把握经济新常态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加快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快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以及一切有助于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各项经济体制改革,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制度红利。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发现有效率经济组织的功能,激发各类经济主体的活力,充分利用市场集体学习的机制,为参与经济的所有角色提供一个通过试错方式不断学习、不断挖掘现有机会并开创新机会的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加快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点推进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积极构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建立符合国际化和法治化要求的跨境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促进各方积极践行互利共赢的理念,形成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的合力,不断扩大同各方的利益汇合点。实施更加主动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尽快完成已经启动的双边自贸区谈判和多边自贸区谈判,重点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谈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启动亚太自贸区早期收获计划谈判。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加入全球供应链,更深层次地融入全球化,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方式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加国家在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大科学工程、重大公共技术平台的资金投入,以支持更广泛的研究开发和创新应用,在全国形成若干个企业创新活跃、创新服务业发展较快的创新资源集聚区。加快形成新的人才红利,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和聚集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积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让一大批企业家脱颖而出、茁壮成长;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推动我国加快形成大批专业人才和高技术人才。加快培育创新创意市场,充分激发社会创新的活力,扩大创新创意供给,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促进制造业向产业中高端环节延伸,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
(四)激发有效需求和供给,充分释放经济增长潜力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大力推进住房、医疗、养老等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降低部分传统意义上的“奢侈品”关税,如高档饰品、化妆品、品牌服装、电子消费产品、进口奶粉等,将部分“奢侈品”消费者吸引回国内消费。降低税率,调动企业积极性,扩大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推进技术进步,开发各种新产品和新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彩的可选择的消费品,扩大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加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着重改善城市地下管网、给排水、城市道路、停车场以及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基础设施。
(五)加强顶层设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加快建立健全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和老年社区服务网络体系,争取到2030年基本建成由国家设立公共养老金、企业与职工设立补充养老金和个人养老储蓄组成的养老保障“三支柱”体系,逐步提高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尽早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远低于预期,进一步放开生育政策,有利于避免我国未来育龄妇女人数剧减带来的每年出生人数大幅度减少。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可考虑择机而定,每5年把退休年龄延长1岁。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业,制定老年服务业发展规划,实施对老年服务业的扶持政策,研制开发老年消费品,培育老年用品市场,进一步满足广大老年人在物质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六)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坚持努力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加大水、空气等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实行脱硫脱硝并举、多种污染物综合控制防治大气污染,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将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一个基本国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生产主体参与生态产品的生产,不断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丽中国。■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