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仲伟
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三大时代主题,正在推动世界产业变革的总体趋势。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产业国际化分工日益明显。国际产业演变和融合与国内产业变动日趋密切,国际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和升级速度加快,产业组织方式发生变革,企业实施全球竞争战略、内部分工国际化和产业链整合达到空前的深度、强度和广度。
伴随信息技术的突破和迅速普及运用,具有信息体验特征的消费需求不断涌现,形成全新市场,深刻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因应市场的变动而重新塑造工业,或者说,需要重新定义产业及产业关系。事实上,互联网、物联网的普及应用正在打破制造业的传统内涵和外延,深刻地改变着制造业的生态,创造着全新的生产制造体系。
与此同时,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制造业从自动化迈向“数字化”“智能化”,以快速成型技术(如3D打印)、智能机器人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成熟和产业化为基础的“大规模定制”,成为未来制造业的基本方向。脱胎于制造业“自动化”和“大规模生产”时代的国际分工体系可能被新的国际分工和产业格局取而代之。
上述主题共同反映了“时间紧缩”和“空间崩溃”这一现象。从技术进步角度看,“时间紧缩”指技术开发和商业化的时间间隔迅速缩短,“空间崩溃”指资源配置的地理空间障碍迅速化解;从组织演化角度看,“时间紧缩”指组织效能因应速度的敏感性急剧增加,“空间崩溃”指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的空间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迅速下降。
“时间紧缩”和“空间崩溃”现象加剧,最终表现为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大。从制造业的微观细胞——企业层面看,意味着企业战略决策日益困难,其重大行为决策的时机和强度更加难以把握。决策不仅要正确,而且要及时,不仅涉及面宽,而且频率也大大提高。在这样一个深刻的时代转折时期,中国制造业企业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首先,要充分意识到中国经济和产业面临的严峻形势。面对全球竞争者和正在重构的产业格局,我们得以快速发展的比较优势正在消失,必须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培育自身以全球的视野和战略的眼光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能力,对市场趋势时刻保持敏锐的嗅觉和准确的判断。
其次,改变短视和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只有将注意力真正转移到面向长期利益、立足可持续发展、注重知识积累、培育核心能力的轨道上,才谈得上在国际国内日益一体化的市场上参与全球企业竞争。
第三,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增加动态适应性。处理决策和知识积累的关系,探索企业关键知识跟踪和沉淀基础上的适应性动态能力战略,可能是新的时代主题下制造企业最重要的任务。
第四,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创新不仅局限于技术,也涉及企业运营的所有方面。企业在产业链整合、组织变革、运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变革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创新空间。需要指出的是,既要重视技术的积累,把握当前技术进步的规律,又要破除对技术的“迷信”,警惕技术可能带来的高风险。技术创新不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仅有技术创新是远远不够的。企业提供的任何产品和服务最终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迷恋于完美技术的自傲而漠视市场变化,注定要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
第五,要顺应产业制造体系发生改变的历史潮流,敢于挑战某些工业时代的传统教条。这也是中国制造企业能够有所作为、实现创新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品牌是靠不住的,曾经巨大的品牌价值,瞬间即逝,对因应快速变化的市场于事无补。对专利和广告的思考何尝不是如此。
(作者: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