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有一种股市叫中国股市,世界上有一种房地产市场叫中国房地产市场。在特定阶段,两个市场都承担了中国改革的重要责任,这固然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特定客观、历史原因,也是国内投资渠道狭窄,普通投资者缺乏投资知识、盲目跟风心理(羊群效应)的一种反映。
买房,对大部分家庭来说,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蜗居”功能,更多则是对财富增值的预期。也不知道“炒房”这个词语什么时候在中国出现的,最早应源于香港的“炒楼花”,但谈到这个概念,便想起“荷兰郁金香泡沫”。很多人刚刚经历股市的大震荡,便说房地产市场没有这个现象,那他们是忘记了如果没有08年政府的“四万亿”投资,07年底到08年初房地产市场断崖式下跌可能演变成为一场灾难。
我经常被问:“现在买某某房未来会涨吗?”我经常反问:“你买房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居住?还是为了投资?”普通的购房人几乎不问自己这些问题,最终买了以后,出现诸多不如意。
在我看来,买房最简单应该区分为居住需求与投资需求。居住需求,不用太纠结是否房价能升多少,主要关注交通便利性、配套成熟度、经济承受能力等几方面。交通便利,可以减少上下班的路途时间,从而可以增加闲暇时间。配套成熟度,核心是学校、医疗、生活设施等,不是每一个家庭都会换房的,中国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学位房”相当长的时间都有存在的空间。中国人的置业观念导致“刚需”这个概念,而为了“面子”,又产生了“超前消费”,进而出现了“房奴”,看好你的“钱袋子”(正确评价经济承受能力),才能保证你的生活质量。
投资需求(包括改善需求),即使撇开复杂的投资理论,也必须关注资产配置的概念,即要把全部的资产统筹考虑,现金、有价证券(包括股票投资)、房地产投资需要有一个比例控制,兼顾流动性和增值预期(风险偏好)。房地产投资一个经典的三原则是“地段、地段、还是地段”。在解决了基本居住需求以后,投资对自然环境、居住群体、稀缺性需要着重考虑。良好的自然环境包括山、水、空气等,而人造环境相对可复制性高,切忌被自己的眼睛“蒙蔽”,多多对比就好。居住群体(邻居)这个因素经常被忽视,但请相信和“比尔.盖茨”做邻居,与和“蜡笔小新”做邻居相比,你的“房价”PE值差异很大。“稀缺”对任何一个投资品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前面两点事实上亦体现在这个因素里。
买房切忌“非理性”,在限购期间,“假离婚买房”完全是非理性的极端表现,不能让政府对市场的“不敬畏”扭曲基本的投资伦理。未来,或许可以尝试对中国房地产的某些“传说”唠叨一下。 (作者/李向民,资深地产金融人士)